登高北山寺

与南山寺相对,便是西宁古城北边的土楼山,山上有北禅寺(也称北山寺)、宁寿塔以及九窟十八洞。“北山云雨”是西宁八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景。近年来成为西宁人重阳登高的重要景点。

与南山寺相比,北山寺的历史更为悠久。地方志称之为“湟中古寺第一”。北朝阚骃在《十三州志》中就说过:“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

土楼山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西宁北山,“峰高三百尺,崖立如浮屠状。” “崩崖壁立,百仞岩石,积层凹凸青红,远望如楼阁,所以名土楼也。”直到现在,峭崖层层凹凸,或如楼阁,或如佛像。其中有一块笔直而立,凸出崖外,根粗头小,高达百米以上。远看就像一大佛,当地群众叫“闪佛”, 也有的叫“露天金刚”。如果站在闪佛底下仰视,巨崖似乎摇摇欲倒,令人心惊胆战。

这种悬崖可能是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清人洪亮吉的《十六国疆域志》中记载:“天赐四年(407 年)七月,大水地震,西平十五日中地五动,土楼山崩。”所谓“闪佛”大概就是这次地震的遗迹。

据说东汉时土楼山上就已建寺,南北朝时见载于史书,即所谓的“土楼神柯”。那时,河西走廊因为地方割据政权的混战,中西交通堵塞,商旅、僧人纷纷改道走惶水流域,北山寺的兴建与路过这里的僧人有一定关系。过去在土楼山有九扈十八洞,大部分在历次火灾中遭劫。从今天能见到的洞窟壁画、藻井看,风格上与敦煌莫高窟近似。

北山寺是佛教寺院,明代曾兴盛一时。明初,征虏左副将军邓愈对西宁北山寺加以修缮。千户张铭还在土楼山顶修建了一座宁寿塔,矗立 600 多年, 现在的宁寿塔是民国时期西宁人拆除欲倒的明塔而重修的。

明成祖还赐寺额“永兴寺”。由于明朝皇帝御赐寺额,以及大将和地方官员们重视,北山寺宗教活动日益兴盛。万历年间,曾由印度和尚主持寺院。对此,当时的西宁兵备副使龙膺曾有诗吟咏,并自注道:“新有二僧亦自西天竺至。一名冷克卜里,一名独哇加句,皆深目黧皮,卷髯长发,而臂有印如花,胸有毫毛数寸,简默持戒律,真佛子也。足迹遍中国诸名山,亦稍稍习汉语。”当时,印度僧人在西宁诸寺活动频繁,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佛教文化的兴起。

北山寺在明末清初时为炮火击毁。清代时道教逐渐占据此山,几与佛教平分秋色。与此同时,北山寺一带成了西宁人的旅游胜景。

北山寺因悬崖而建,十分壮观。楼阁之间,栈道相连,往下看万丈深渊, 往上看巨大的佛寺几乎要崩落而倒。每逢晨暮与雾天,云震悬绕寺崖,恍如仙境。再加寺上方峰顶杨柳成林,烟雨蒙蒙,远看恰似苍翠丹青,景色优美雅丽。文人墨客们写下许多吟唱北山烟雨的诗篇:“北山隐约树模糊,烟雨朝朝入画图。”“多少楼台云掩树,天然图画米家村。”

北山景色幽美,山势陡峭,是西宁人最理想的登高之处。从清代开始, 每逢重阳,城中官民纷纷上北山登高放“鹿马”。此时山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凡上山的都备有香和印有鹿和“鹿、马”等字的鹿马纸, 点香拜佛,然后在高处将“鹿马”点燃,向空中抛起,如果飞得高,则表明本人运气好。最近几年,这种风气更加浓烈,重阳日晚上,北山上万人齐集, 人头攒动,几无空隙。治安机关不得不出动民警维持秩序,以防由于拥挤而造成事故。现为道教所属的土楼观(即北山寺),则彩灯遍布,灿烂如白昼, 摆上十来处香案,供游客们点香献礼。

重阳北山登高已是西宁最具规模的节令风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