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人”雄壮的歌舞

青海藏区被统称为“安多”,这里的藏胞是“安多哇”。但是,青海省的玉树州地区却例外,习惯上这块地方属康区(四川西部藏区和西藏昌都以东)。藏语称人为“巴”,所以把这一带的藏民叫“康巴”。后来汉族等其它民族的人把“康巴”二字当作了地区名,因此叫这一带藏民时又缀加一个“人”字,成了“康巴人”。实际上这是叠床架屋的叫法,但约定俗成,也就无人去讲究了。

正由于玉树地区与青海其它藏区不属同一个地方性文化区,却又长期作为青海省的一部分;而与昌都以东地区也有所差异,所以在文化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尤其是玉树歌舞,雄壮有力,粗扩豪放,舞姿多变,驰名遐迩。玉树藏族歌舞种类繁多,有“伊”、“卓”、“热巴”、“热伊”,“锅

哇”等,而每一种类中曲调多的有三四百,少的也有几十个。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伊”是歌谣的意思,大多指民歌。但是事实上玉树的“伊”是歌与舞的统一,而且是自娱性较强的歌舞,所以曲调之丰富,据说无法统计其数。一般多在劳动之余和傍晚聚众进行,他们围着篝火,男女分开,排成两个半圆,一边舞着一边合为全圆。边舞边歌,越往后气氛越热烈,在有节奏的呼叫声中,舞步逐渐加快,动作难度随之加大,队形变化加快。令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卓”就是康巴人的“锅庄”,意思是舞蹈。这种舞蹈是集体舞,动作豪放激烈,粗犷有劲,因而有的地方禁止女性参加。舞者雄健有力的上肢如同雄鹰的翅膀,舒展刚健,挥洒顿挫,再加上宽大的袖子,飘长的白衬,显得特别遒劲、潇洒。下肢则多弯曲而伸屈有力,蹴踏中节。据说这种舞蹈是模仿雄鹰飞翔的动作而编成的。

“热巴”的舞姿难度更大,过去是专业的民间艺人的看家本领。据说初学者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后才能上场。舞蹈时,男摇铜铃,女敲手鼓,伴随着鼓点,应节奏而舞。舞者腰间系有短裙状的毛织辫条,随着强健有劲的各种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刚中现柔,飘洒自如。表演者很讲究单腿旋转和各类蹦子、串身翻等动作的熟练精当,而且要表演得热情奔放,引起观众的共鸣。

“热伊”的舞姿也多种多样,有的模仿某种动物的一系列动作,有的模仿人们的各种劳动姿态,并恰如其分地夸张与调侃。但更多的则是自由活泼的男女交际舞蹈。比如有一种叫《琼朱索南措》的舞蹈,旋律欢快,男女双方并肩携手,嬉戏而舞,被称为是藏族的交际舞。

如果有高贵的客人来临,则有一种专门用以欢迎的“锅哇”舞蹈。舞者统由男性承担,身着盛装,手持弓剑,在唢呐声中,舞姿沉稳古朴,气氛至为庄严隆重。有些研究者认为,这种雄健的舞蹈可能源自古老的贵族仪仗队, 而且很可能是从迎送出征队伍的仪仗队演变而来。因为“锅哇”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拿武器的人。

玉树“康巴人”的歌舞在青海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1992 年春节,玉树的民间歌舞队在西宁街头略施技艺,便赢得了万众的同声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