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鄂博敬礼

当你环海而游时,就会发现,在山上牙豁口边,常常会有一堆石头,中间插着幡杆,杆子两边还有固定的绳子,杆、绳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布、哈达以及印有经文的白布。初看花花绿绿的,甚为好看,再看却有点神秘奇异,藏胞路过那里必磕头顶礼,其他民族的行人到此,也会驻足伫立,默祷神灵保佑行程平安。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鄂博,是当地地方神的住所。

“鄂博”是蒙古语,又译作“敖包”、“脑包”,意思是“堆子”。藏语叫作“拉则”。汉人叫“我博”,是蒙古语的音译。

鄂博的起初用意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才演变为敬地方神的地方, 其建立地点和样式也多种多样。青海藏族地区还有把“鄂博”建在村子中间路边的,而且规模还很大,用刻有藏文六字真言的“嘛呢石”垒起,中间和四周插起高杆,彩布、经布层层而挂,重达数吨。

在山上的鄂博并不是选择最高的山岭顶,而是选择道路经过的最高的山顶牙豁边。一般多为单个的,还有七个或十三个鄂博连成一个整体的,中间的较大,两侧的较小。

因为鄂博是当地人供奉地方保护神的地方,所以伴随着还有一些集体祭祀活动。村民若有病灾难事,也常去祭拜,乞求保佑,去病避灾。

对鄂博,当地还有一套讲究。经过这里时不能大声喧哗,讲秽语,说不敬神灵的话,更不能大小便、吐唾沫,否则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青藏高原山高天凉,气候多变,一会儿狂风卷石,一会儿丽日中天,一会儿又阴雾如棉,一会儿又可能是冰雹砸头。瞬息万变、变幻莫测的大自然, 不仅使当地的牧人商旅惊恐,也使清朝钦差大臣、将军战栗不已。于是,在清代有关进藏的书上都写着,过某某山要祭神以祈保护,过某山口不能大声喧嚷,否则得罪神明会冰风顿至,伤害人马。

现在作为一种民俗活动,至今仍然有牧民、司机、旅客参与。牧民们在这里默祷膜拜,司机们则将车停下来,绕鄂博一圈,祝自己一路平安。旅客们更是围看一下,一方面开开眼界,一方面说几句吉祥话,以求心灵上的一种安慰。

鄂博,草原旷岭的原野文化,将永远是那样神秘,那样吸引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