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之乡说土族
土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此外,还有大通、民和二县是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土族各方面与互助土族一样,民和土族在风俗上略有差异。在黄南州同仁县也有一些土族。全部土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4%。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
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先迁牧于阴山之北,在 4 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东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疆土据有今青海整个牧区以及新疆、甘肃的一部分。这个政权先后存在 350 多年。公元 663 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易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当地回、汉族称为“土民”,藏族称为“霍尔”,据说霍尔就是吐谷浑。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民和土族自称“土昆”。可能各地土族在族源上不尽相同。
土族信仰藏传佛教,佑宁寺就是土族寺院中最有势力的寺院。过去家有二子,必送一个去寺院当僧人,有三个儿子则送两个去当僧人。然而,土族的原始信仰却是萨满教,信巫术,崇巫师,有时又相信道教中的一些神祗。所以,一些巫师活动又与西宁周围的汉民族一样。
土族居住风俗与汉族相同,只不过把庄廓叫做“日麻”,院子中三间正房中的一间有时作为佛堂供佛像。
饮食方面也略同于汉族。有些方面则保留着牧民生活的痕迹,比如招待贵客时,桌上摆一个叫做“西买日”的炒面盒,端上木盘大的肥肉块,上插五寸匕首,酒壶系一撮白羊毛。他们说这是最上等的待客礼节。土族好客, 如有客人到,他们高兴地认为,“客来了,福来了”。于是,请客人上炕头,先敬三杯酒,称之为“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离开时在门口又敬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平日食物如“沓呼日”(灶内闷熟的馍)、“海流”(油面团)、“哈力海”(荨麻饼)等,多与汉族等相同,只是称呼不同。
服饰、婚俗等方面,民族特点颇为明显。
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花儿”与河湟其它民族的“花儿”的旋律有明显区别。叙事诗、婚礼歌、宴席曲等各有韵味。
民族风情活动方面安昭舞、纳顿等也极富民族特色,很受人民喜爱,颇受文艺工作者的关注。
土族原为游牧民族,后来转为农业生产,对开发互助山区农业,有过积极贡献。民和三川的土族在文化教育方面还很有建树。随着新的形势,土族中出现了一批善于经营贸易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