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心山与青海骢

“一片绿波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这是清朝乾隆时诗人的写实诗句。从南岸远望,水光云涛,海心山似有似无,若隐若现。

海心山在湖心偏南,高出湖面仅 76 米,面积近 1 平方公里。山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凝成,上面覆盖着一层桔红色含沙粘土。山草野花,绿茵红点。四周是一片茫茫海水,莫辨东西。真个恍若仙境,解放前曾有喇嘛在这儿修行。

海心山面积不大,却在诸岛中负有盛名。历史上的海心山被称为“龙驹岛”。北朝时,吐谷浑人特别善于养马,也重视马;盗马与杀人罪相提并论。据说每年冬天湖水结冰时,吐谷浑人选择体高膘肥的札马,从冰上赶人海心山放牧。到次年春天,让海龙与牝马交配,生下“龙驹”,能日行千里,被称为“青海骏”,驰名中国。

吐谷浑人曾从波斯得到良种草马,也放到海心山上牧之。次年生下龙种,

骄健神骏,非平常马所能比,世称“青海骢”。唐代安西都护高仙芝从西域大破小勃律(今帕米尔以南)后回长安,骑的便是从青海得到的青海骢。

青海骢以其英姿雄气和传奇色彩而扬名海内。隋炀帝西巡青海,专门派人在海心山牧马,以求龙种。唐代诗人更是念念不忘地歌吟着,吕温云“退浑儿,退浑儿,冰消青海草如丝。明堂天子朝万国,神岛龙驹将与谁?”退浑儿就是吐谷浑人。唐高宗即位后封吐谷浑王诺曷钵为驸马都尉,诺曷钵选送青海马到长安谢恩,唐高宗说:“良马人所爱。”李商隐也有诗云:“华清别馆闭黄昏,碧草悠悠内厩门。自是明时不巡幸,至今青海有龙孙。”他感叹内地没有良马,连皇帝御马厩内也是空荡荡,而青海湖有的是龙种好马, 可惜没人能运得来。

唐代唐蕃双方争夺青海湖,也跟争夺青海马有关系。哥舒翰曾在海心上建筑应龙城。

青海骢、青海骏的后代便是至今仍然很有名的河曲马和大通马,是国防和交通的上乘马。

海心山既是产龙驹的宝地,又是神佛移来压泉眼的石山,自然也为宗教徒们所向往。明清之间,僧人们在山上修筑寺院,冬天时将一年的口粮从冰上运进来,次年冬天才能出去一次。他们说青海湖就是昆仑山下的弱水,不能载舟,放一根羽毛也会沉下去。民国初年,外国考察者乘坐橡皮艇登上海心山时,山上的修行者还以为是天神降临呢。

当然,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现在的海心山是游青海湖者必去的景点, 湖上有汽艇、机船,往来游弋,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