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之寺东科寺

从石堡城西行不远,在青藏公路的南边、隔板山的下边,有一座象征着民族团结的古寺,在葱茏苍翠中时隐时现,这就是著名的东科寺。

东科寺本来在湟源县城东,因为清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之乱,被年羹尧、岳钟琪的部队放火烧为灰烬,1734 年(清雍正十一年)。重新选择现在的地方修建。据说当时僧人认为旧寺风水不好,才导致劫火,新寺一定要选择吉祥之地。因此请了汉、回、藏、蒙各民族的风水先生共察堪舆,以定寺址。

新的东科寺建成后,很快兴盛起来。从经济看,寺的领地很广,“包绕湟源四境,自县城一二十里外皆其所有。”富有的财富使寺院规模越来越宏伟,信徒也日益增多。据说,该寺曾一度与塔尔寺相抗衡。

由于寺院规模大,离青海湖近,又处在入藏道路的旁边,所以东科寺很快成了来往清朝官员、将领的下榻之处,进而更受朝廷重视。

1791 年(清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后藏,形势危急,清朝大军从青海入藏反击。冬天,大军从西宁出征,当夜就到达东科寺,军中主要官员宿于寺里。著名诗人杨揆当时任从军记室,他在当夜作诗道:“古寺枕山麓,地僻人踪稀。风急堕檐瓦,月寒浸门扉。征夫深夜来,支床息饥疲。炊薪借佛火,遮户移灵旗。⋯⋯”可见东科寺地理位置的重要。据载, 当时凡从青海入藏的使臣、军人以及商人,旅途的第一夜都是在这里住宿的。

东科寺还是参加祭海的蒙藏贵族王公和清朝大臣的馆驿。在寺中,钦差大臣会集青海蒙藏王公,举行会盟仪式,处理一年来之有关案件纠纷,宣布朝廷的有关法令。因此,许多能诗善吟的大臣,皆写下了歌吟东科寺的诗词。

东科寺在清代盛极一时,康熙皇帝曾赐给东科寺活佛“蛮殊什哩禅师” 名号,乾隆曾亲赐匾额,上书“特普天邪丹书林”。东科尔活佛还是钦封的驻京呼图克图,来往于北京、青海、西藏之间,为民族团结友谊而奔波。

清同治年间,东科寺的大部分建筑以及周围森林,被回族反清队伍烧毁。在 1958 年“大跃进”中,寺院建筑又被拆除。1985 年起又陆续修复,规模虽不及清代,但由于其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专程前往游览考察者仍然很多, 国内和日本的学者们还发表了一批有关东科寺的论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