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点应是学生“会学”
河南省汝南县城镇职高 郭献杰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能读书”, “自能作文”。从教到不教,关键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给学生架起通往科学知识殿堂的桥梁,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有些学生成绩上不去,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不好或不努力,主要原因是不得法,方法死,学得死,光靠机械背诵,呆读死记,如此学法,效率何从提高。有人曾预言: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不得其法、不会学习的人。这话不无道理。
古人云:“授人以鱼,可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它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实际上,思想方法、思维能力、学习方法三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果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阅读中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见,我们教学应着眼学生“会学”,教给他们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变传授知识为教给方法。人的优良素质是以自身的能力和才华显现的,而唯有实践才能造就人的能力和才华。欲释放学生的潜能与才华,必须要学生参与实践,教师指点实践的方法;要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比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事先要出示预习提纲,提纲要具有启发性,“挑逗性”, “引爆性”,这往往是引导学生探寻的突破口,致力点。教师设计问题也应在关键处、枢纽点设疑,并为之选好坡度,留好空白,掌握好所留余地的分寸,体现出循序渐进,纵深开掘的正确思路,尽量增强可操作性。开始老师要作示范点拨,把自学方法、思路、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师生同学同练,逐步放手,久之由生到熟,变成能力,化为修养。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写“学案”, 凭自己的能力采撷知识、信息,再串缀梳理,抓准文章主脉,理顺骨架脉络, 述诸文面,积以时日,成效自见,这样比教师的讲授、灌输要好得多。
二、教会学生“牵着鼻子”,“抓课眼”。文有文眼,课有课眼。课眼者,揭示全文之旨也。如同课文之窗,打开这扇窗户,就能透视全文。抓住了它,就如同抓住了网纲绳,挚领而顿,百毛俱顺。抓不住它,就会茫然一片,无所适从。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起笔开篇就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课眼涵盖全篇,是全文波澜之源。作者的忧国忧民,赋闲失意,慨叹时局的心情,驱使他夜游荷塘,排遣忧闷。一个洁身自好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教会学生抓知识的引发点。所谓“引发点”,犹如水流源头,从这一点可以引发许多知识,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应抓住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徇情枉法的奴才本性,引发以下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善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2.他变的特点是什么?
——变得快,变得蠢,变得露骨。 3.文章为什么写他几次脱大衣?
——拖延时间,改变对策,掩饰窘相。
4.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
——将军的权势,反动阶级的统治。 如此引发,由浅入深,直奔主题。
四、教会正确运用知识的方法。即教会“知识检验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理解运用,付诸实践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把既得知识、理论和具体的活的语言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学为前提,用是关键,让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自觉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常坚持读写练习,坚持“过五关,除六病”练习:一过拼音关,消除发音不准走调之病;二过查字典关,消除误读、谬读之病;三过语法关,消除常见语病,诸如主谓配不当,动宾搭不拢,成分残缺,结构揉杂等病;四过修辞关,消除语言生涩、枯燥以及常见修辞病;五过逻辑关,消除说话、写作逻辑不周严、自相矛盾之病。常年练习,定有收获。
阅读教学,贵在引导,引兴趣,导笑料;引方向,导思路;引探索,导目标,把主动权大胆交给学生,让他们顺藤摸瓜,飞针走线,编织佳篇,寻求美感和乐趣,教师只需“从旁指引桃源路”,自然会有更多的“渔郎”来问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