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读为主,重在指导

自读课文,应当真正让学生自读并有所收获,但鉴于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以学生自读为主,但必须给以指导——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读。如何指导学生自读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指导要有所侧重

每篇文章所学知识较多,不能一个模式,千篇一律,“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势必导致学生“吞而不烂,学而无获”。因此,教师应该有所侧重地指导。当然指导时除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根据教学对、教学目的, 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进行,例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共四篇文章, 两篇教读课文,两篇自读课文,且都是记叙文,每篇都回答了这几个问题: 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怎么样?显然是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简单记叙文知识,写人记事作文要交待清楚记叙要素。然而两篇自读课文《山的那一边》、《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内容、写法却各有千秋。我们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必须有所侧重。

其次,提出问题,学有所获

可将自读课文中的问题,提前由教师写到黑板上,然后学生可带着些问题去自读、去分析、去研究、去讨论。例如:在让学生自学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老舍的作品《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在黑板写出如下自学要求:

(1)了解作者;(2)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作者怎样描写冬天的?

(4)作者如何精选景物,处处写情的?(5)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感情潜流是如何流露的?这样,学生引围绕有关问题去咀嚼文字,从中探幽索微,以此发展学生的智能,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

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结合课后练习和学生实际,可精心设计自读课文中的练习题,通过学生作练习,促进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练习题的设计要精确,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练习题设计略)。在做练习题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可要求学生细读全文,提出教师未所涉猎到而又能增长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有益的问题, 采用书面形式交给教师,教师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解疑。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自读课文的学习兴趣,调起他们的“胃口”, 还可加强学生潜在智能的发挥,引发他们去探求、追求新知。

课本中选作自读的课文,总的来说都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好作品,是学生自读的好材料,都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和评价能力的功能。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自读课文的教学,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自读,以求提高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