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织的技巧

如果说教学是一种艺术,那么组织交流也如是,也需要运用技巧。我们试图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课堂的气氛

学生的主动性能制造良好的交流气氛,主要包括: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学生彼此讨论自己的感想等。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需要注意以下 4 个方面的问题。

  1. 懂得交流的价值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交流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彼此交换意见,对教材了解更深;分享对作品中人物言行、事件的意见和感受; 有机会向同学学习。

  1. 教导聆听的策略。

主动性除了表现在说话外,也表现在聆听,因为交流也是一种聆听的过程。我们对学生聆听的能力期望要高,同时,也要向学生示范及训练有关的策略。

  1. 教导学生交流前作准备。鼓励学生思考将要交流的情境,例如,关

于题目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讨论问题的范围是什么?从而确立聆听的目标。

  1. 教导学生如何保持沟通。

当别人说话时,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主动向别人表示自己正在聆听。语言的方式如“我明白”或“我不明白,可以说清楚一点吗?”非语言的示意方式如视线接触、专注的面部表情等。教师应训练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良好的聆听行为本身对交流是一种建设性的回应。

  1. 教师以身作则

学生具备交流所需的策略,与实际使用这些策略是两码事。我们只是教他们如何聆听,不一定能确保他们做得到。所以,教师自己需要实践所教导的策略,以示自己参与并对学生的意见感兴趣。

  1. 教导说话的态度

良好的交流气氛要靠参与者彼此的合作。有位哲学家提出他的交流合作原则,他说,下列任何一项准则不遵守,交流就会破坏:a.只说所需,不多说不少说;b.自己认为错的或欠缺证据的不说;C.说话与话题相关;k.清晰、精简、有序。教师应教导学生,说话时不仅要目中有人,也须心中有人。

  1. 教导学生多彼此回应。

教师除了示范聆听策略外,也不应抑制学生表达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只是回应老师,应更多回应同学。

(二)学生的投入 1.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

帮助学生把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如果学生认为老师已知道一切,对他们来说,便没有了交流的余地。如果学生认为交流的论点或结论是老师所把持的,他们只会赞同、附和,不会或不敢反对。教师应留意学生是否觉得自己“霸道”,把自己看成只是或错的裁判。我们应使学生知道,我们很重视他们的知识。我们应鼓励他们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诉别人,与人分享,交流感受。

2.帮助不开口的学生

如果有学生不愿开口交流,就要诊断其原因:是不是害怕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是不是认为自己所说的对交流没有帮助,是不是觉得很难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不是你无意中使其不愿或不能交流下去?知道了原因,你就较易处理了。

(三)形式的选择1.探究式

其程序为: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师生讨论→质疑点拨→自测反馈。 如教《简笔与繁笔》时,先由学生自学,对不懂的字、词、句、篇提出

问题,然后由老师将其分类归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排列,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会很感兴趣。

  1. 讨论式

其程序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如教《药》时,教师先根据课文重点,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是在特

定的环境下通过各方面的描写来体现的,然后由学生通过自学找出华老栓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

行讨论,分析华老栓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派代表把分析所得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加以归纳总结,点出华老栓的悲剧性格和社会根源。

  1. 尝试式

其程序为:学生讲解→学生评议→教师点拨→学生小结。

如教《蒿里》时,先由几位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对课文逐字逐句解释和讲解,全班同学进行评议,教师对这篇课文的重点加以点拨指导。在此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然后请学生写学习小结,谈谈自己的感想。最后选择好的小结在班中交流,达到巩固知识和相互启发的作用。

多向型教学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幻灯片、电视录像等,使大量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作用于学生,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