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应当大力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

如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及各个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各国各地区的第三产业都以非同寻常的规模和速度得到显著的发展。1949 年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也有所发展,在按三次产业反映的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1978 年为 23.0%,1985 年为 24.8%,1988 年为 25.5%,1989 年则为 26.5%; 但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1978 年分别为 28.4%和 48.6%,1985 年分别为 29.7%和 45.2%,1988 年分别为 27.4%和 47.1%,1989 年则分别为 26.8

%和 46.7%,同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比,显然还很不适应;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以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方针的要求看,也显得非常不适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则差距更大。比重小(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总数中所占比重均小)、发展很不平衡(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员总数中所占比重,上海达到 24%,而四川只占 7.6%)等, 仍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主要特征。这表明,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是落后的,而且其落后是全面、总体性的。

大力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有其更为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除了由于上述落后的现状外,还主要是因为:

  1. 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更好地搞活我国经济

第三产业的各个部门,同城市的多种功能、农村的多种经营密切联系。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些行业,特别是发展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以及各类经济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业, 对于发挥我国各类城市的多种功能,促进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扩大各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从而切实有效地搞活我国经济,更有其迫切的重要性。

  1. 发展第三产业也是加快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这具体体现在:①由于第三产业行业众多,其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有高有低,投资系数有大有小,大力加以发展很适合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有利于把人口多转化成克服“底子薄”缺陷的现实力量。同时,发展第三产业,扩大了社会分工,广开了劳动就业门路,能吸纳城乡众多的剩余劳力,开展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业务,从而能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②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商业、金融业的发展, 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财尽其利, 这就能节约大量社会劳动和物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主义积累;③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教育和智力的开发,经济技术信息咨询服务,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发展都必将推动城乡工农业生产,丰富社会物质财富,繁荣市场,改善人民生活;④第三产业的特点是就业容量大、劳动密度大、耗费物资、设备少、投资收效快,故大力加以发展,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改变过于着重发展某些工业部门的传统工业化格局,缓和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金、能源和原材料严重短缺的矛盾,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那末,今后应当怎样来发展中国的第三产业呢?

考虑到我国今后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的来源,预算内资金所占比例将大大缩小,预算外资金和银行的各种存款则将占一半以上;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和规模,已逐步摆脱过去完全由中央计划投资来推动的局面,出现了由中央投资推动和市场需求引导两种基本力量并行的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完善与否,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全面的、决定的影响。而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属于流通领域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个行业,对完善市场机制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我国今后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目标,应当放在完善市场的机制和作用上。与此相适应,就有必要把我国国内市场活动的中心,即在活跃全国商品经济中起着决定作用的主要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天津、沈阳和广州等,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重点。

在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时,要从具体条件和现状特点等实际出发,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要立足于传统的第三产业,即是早已存在、主要涉及人民群众生活消费的某些传统行业,如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等,予以加速发展,逐步完善,并着手使它们向现代化发展和转变;同时亦应兼顾新兴型的, 与第一、第二产业关系密切,多数是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在所有制上,传统型第三产业的发展似应以个体、集体为主,国有为辅;而发展新兴型第三产业,则似应以国有、集体为主,个体为辅。目前一些大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传统型第三产业中国有和集体的比重偏大,个体比重则偏少,这往往造成网点分布不合理,繁荣地段供需紧张等的问题。只有较多地发展了个体、集体网点,才能充分体现传统第三产业灵活多样、方便群众的特点与作用。至于新兴型第三产业,其技术要求和知识要求较高,与第一、第二产业联系紧密,其资金和先进设备的添置、配备由国家和集体承担比个体搞难度要小得多,故应以国有和集体为主较适宜。

第三,在从业人员构成上,考虑到第三产业分布主要集中于城镇,故发展第三产业应以城镇青年、机关单位精简的冗员、退休职工为主,亦可适当吸收一些进镇的农民。

第四,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应注意适当规划,按需设点,见缝插针, 方便群众,方便生产。在新住宅区,对传统型第三产业行业要作总体规划, 实行统一安排;旧住宅区的网点设置则应作合理调整。此外,还应提倡个体、集体单位设立流动网点,见缝插针,弥补空缺。对新兴型第三产业,其网点设置应尽量靠近生产单位,以利于更好地为生产发展服务。

第五,根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特点,第三产业的经营应坚持“薄利多销”、收费适当和增加营业额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