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布局的历史基础

产业布局有历史继承性。产业布局现状,乃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现今及今后产业布局的展开,必须充分估计、考虑其历史基础的影响。

对于产业布局的历史基础,重要的是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结合现实需要与可能,充分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而对于不利因素则应尽力避开,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例如,上海这个我国数一数二的原有钢铁基地,是近 1 个世纪前在当地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综观其钢铁工业布局的历史基础, 有其仍可继承、利用的若干有利因素:①有近代兴起较早的工业和天然良港作依托;②本地市场广阔;③与当地机械制造、化工、轻纺等工业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协作联系,形成了比较适当的工业地域组合,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作依托;④象上钢三厂等个别企业的区位选择尚较合理等等。这对今后的发展无疑较为有利。

与此同时,所存在的不利因素亦较显著:①由于当初是在本地市场需要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325 页。

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所以它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尤其是远离铁矿、煤炭等原料、燃料产地,长久以来形成了陈旧、落后的调铁炼钢、二次化铁的布局模式,这在工业先进国家早已淘汰。二次化铁要多消耗大量的焦炭、生铁、石灰石、萤石、耐火砖等原、燃料,80 年代初上海每年因此而多支出1 亿多元;而且二次化铁还释放大量废气,污染了环境;每年为调入三四百万吨生铁又给上海的交通运输造成巨大压力;②地区布局呈现“外钢内材” 格局。拥有炼钢能力的几个骨干大厂分布在浦东和吴淞等城郊接合部,钢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 96.5%;而一半以上的钢材产量则由分布在市区之内的各个中小型厂完成。这种分布格局导致钢铁和钢材生产的脱节,产生了大量不合理运输;③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轧钢厂多与居民住宅区混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今后进一步发展、布局上海钢铁工业的过程中, 必须加以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应采取科学对策予以妥善解决。

又如,陕西省关中地区处于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农业基础好,为传统的棉麦产区,在古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区。当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之后, 关中地区一直是大西北的门户,在西北各省区仍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 也是西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解放后,为了扭转工业偏集沿海的局面, 发展内地工业,国家选定了关中地区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就考虑到关中地区的经济基础、历史文化遗产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一五”时期,关中地区是国家 156 项工程建设的集中地区之一,其项目数量仅次于东北区。在西安、宝鸡等地建立了电力机械、机床、飞机制造、电子仪表,农业机械等机械工业,在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建立了强大的棉纺织工业,形成了以机械,棉花为主的新兴综合工业区。近年来,随着欧亚大陆桥方案的提出,古丝绸之路将重新成为欧亚大陆桥的中枢道路,关中地区必将进一步发展,其经济地位将更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