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布局的概念与内容

(一)农业布局的概念

农业布局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农业生产发展的一种地域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自出现农业生产活动以来即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指各国各地区的农业各部门(农、林、牧、副、渔)及其各个生产门类、项目(农耕业中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薯类等;经济作物中的棉花、麻类、甘蔗、甜菜、油料等)的地域分布,以及农业各部门及其各门类、项目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组合。换句话说,通常所说的农业布局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意思:①某个农业部门或门类、项目生产的地域分布;②各个农业部门、门类、项目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互组合在一起的。

因此,合理的农业布局要求农业各部门、门类、项目尽可能分布在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而每个地区内的农业各部门、门类、项目又保持着合理的比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农业布局受自然、技术、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经历着历史演变过程。封建社会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很薄弱, 故农业布局表现为分散性和自给自足性。资本主义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交通运输发达,农业布局往往表现为农业生产地域专业化和商品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农业布局趋向各地区的合理分工和农业各部门的合理结合,并逐步由自给、半自给性生产转向较大规模的商品性生产,由单一农业经营转向农工商相结合的综合经营。

(二)农业布局研究的基本内容1.农业生产条件评价

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主要有农业自然条件与农业自然资源、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缺少对这些条件的评价,就无所谓安排农业生产,进行农业布局。因此,分析、评价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是研究农业生产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农业部门布局

农业部门布局是在分析农业现状的基础上,从各农业部门的生产特点出发,根据它们所需要的环境,结合各地区的生产条件,选择适宜区;并通过研究各部门的分布状况、发展变化特点和存在问题,确定农业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规模、水平、分布与增产途径的布局方案。

  1. 区域农业总体布局

它是以地区为基本单位,研究农业区域的总体布局问题。着重确定区内农业主导部门和次要部门,以建立合理的农业部门结构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