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布局

一、农业生产的涵义与特点

(一)农业的涵义

农业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这里所谓“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包括农产品的简单加工业,以及其他农村副业①等。农业是一个“自然环境—生物—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 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完整网络,是一个统一整体。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物质生产都门。

通常所说的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农业是指耕作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大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具体确定农业的范围时,不仅以上述产品再生产的特点为依据,同时也考虑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各类生产之间的经济联系。目前,我国农业划分为农业(农作物栽培)、林业(造林营林)、畜牧业(畜禽饲养)、渔业(水产捕养)和副业。其中的副业并不具有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但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于农村的依附性生产活动,因此也列入农业的范围。

众所周知,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采集野生果实和渔猎等觅取食物的生产活动开始的。后来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和原始种植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除满足农业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于是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从事农业以外的劳动,从而才有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以后,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也才能相继出现。但是,从农业中独立出来的工业等国民经济部门要得到发展,仍然要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愈高,农业能够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的生活资料、原料、劳动力愈多、市场愈广,这些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也就愈快。任何社会,工业和其他各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都取

① 副业:系指采集、捕猎、农民家庭兼营工业。

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一个部门,一方面具有与其他生产部门相同的共性,即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一定时期的需要,都必须服从于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的共同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是有生命的东西,因而农业生产又具有与其他生产部门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论它的独特的社会性质如何,总会在这个范围(农业)之内,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①这个论断揭示了农业生产的本质特点,同时也指明了农业生产作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它服从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受社会经济规律所支配;而作为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则较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更多地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影响。这是因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自然条件,这个自然再生产过程是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依据。人类就是根据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原理,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 采取各种不同的农业技术措施,对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进行定向的干预和调节,从而获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因此,任何农业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技术条件是农业生产的手段,社会经济条件是农业生产的物质保证。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地球上千差万别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各具特点的农业地域生产综合体。

  1. 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是循序渐进的(如自播种至成熟),是在人们定向的干预和调节下的生物再生产过程。生产的各个阶段既爱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又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有顺序地完成,不象工业生产那样, 各个阶段可以同时或连续进行。因此,农业生产与季节有密切关系。

另外,农业也不象工业那样,劳动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过程包括从播种到收获的作物生长全部时间,劳动过程则短得多,人们只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间歇性的劳动。马克思曾指出:在农业生产中,“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在这里,不是一致的,生产期间比劳动期间大,但生产物不到生产期间终了,是不会完成或成熟的⋯⋯”。②所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劳动过程的间歇性,促使农业生产各阶段的农活往往需要在很短促的时间内完成, 才能达到生产目的。否则,如果违背农时,就会遭受损失,降低收成和质量。因此,“不违农时”极为重要。

农业生产不仅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而且比工业生产更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农业生产的上下周期之间以及上下代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不能中断。同时生产的周期也较长,大多数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有的需要几十天、几个月、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大多数家畜家禽或其它饲养动物从生育到成长,也需要几十天、几个月、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因此,在安

① 《资本论》,第二卷,第 387 页,人民出版社,1964 年 11 月第二版。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282 页,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

排农业生产时,不仅要考虑到这一生产周期的生产效果,还要考虑到下一生产周期的效果;不仅要考虑当季当年获得好收成,还要考虑连续几年以致更长时期内能获得好的效果。

  1. 强烈的地域性

由于农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而生物生长是在广大的地域空间进行的, 它与自然环境紧密关联,特别是与土地的关系十分密切。土地不仅是农业的生产场所,而且是农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土地的位置、起伏、热量分布、水分状况、肥瘦情况等又都是自然环境空间差异的具体表现;而且,农业生产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这些条件在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存在地区差异,加以在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条件也不一定相同;而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社会经济条件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农业生产便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性,反映着地域分异规律。所以指导农业生产,要从各地的具体条件出发,特别强调因地制宜。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表现在各个方面。从大的区域来看,存在着大范围的、与自然地带的界限相接近的农业地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由各种作物构成的农业带。从小的区域来看,农业生产也存在着复杂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域或作物区。

因此,研究农业布局,考虑农业生产问题,必须重视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