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经济区划的原则是人们在认识经济区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概括,是科学划分经济区的客观依据。基于上述我们对经济区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形成机制的分析,我国经济区划的主要原则或依据应该是:

  1. 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

经济中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经济中心。经济中心一经形成,就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将进一步加强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是经济区形成的一个客观规律。适应于这一客观规律,在经济区划中必须重视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

按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将其分为全区性的经济中心和地区性的经济中心两种。全区性的经济中心一般是综合性的大城市或大城市群,具有工业、交通、金融、贸易及科学文化等多种职能。一个国家拥有的综合性大城市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对全国一级经济区的划分影响颇大。例如,我国的上海、天津、沈阳、西安、武汉、广州、重庆,以及未来的乌鲁木齐,都是具有大区意义的经济中心。有些单一功能的城市,虽然它们在某些方面的职能具有大区甚至全国意义,如鞍山、太原、桂林等,但是它们都不是大区的经济中心。作为全区性的经济中心,并不在于其地理位置是否适中,主要看它能否起到核心作用。一般来说,经济中心同其周围邻近地区的经济联系,要比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密切得多,其密切程度,因与经济中心的距离远近而异。根据距离衰减原理,愈近经济中心的地区,受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 168~169 页,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

经济中心的吸引力愈大,形成十分牢固的经济联系;距离经济中心愈远,其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力也愈小。故区内主要经济中心与其吸引和辐射范围在生产和流通等方面是否有稳定的经济联系,乃是划分经济区的重要依据之一。而经济中心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运输来实现的,因而统一的交通运输网络也是考虑划分大经济区的重要条件,它和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是联系在一起的。

  1.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经济区内部产业结构的最重要特征。如前所述,每个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的产业部门,即专业化生产部门、辅助性生产部门、自给性生产部门以及基础性生产部门。按其产品在区际间的流向来看,又可归为两大类,即专业化生产部门和综合发展部门。专业化生产部门具有区际意义,其产品主要流向区外,体现经济区的优势及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发展部门主要是为专业化部门协作配套, 或为区域居民服务,或为地区性基础设施,其产品流向主要在区内,不具备区际意义。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形成经济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经济区特色,在地域上则形成相互联系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把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结合起来。既是经济区自我发育、完善的客观需要,也是划分经济区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地域经济综合体所跨的地区,往往就是经济区的合理规模。当然,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 每个经济区的类型、特点是不可能相同的;而且经济区的级别愈低,对综合发展的要求也愈低。

  1.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相关性原则

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前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保证经济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分布集中、储量大的自然资源是决定经济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多样的自然资源或有利的空间组合为建立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经济区内产业体系创造有利条件,甚至潜在的自然资源也影响着经济区的远景发展方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重视保护治理,只有将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经济发展、生态平衡。

每个经济区内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并非一定且有相似性,相反,差异性和互补性则是形成经济区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划分经济区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相关性或互补性,把相互联系或相互配合的自然资源划在一个经济区内,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例如,将一定的流域范围划分在一个经济区之内,有利于统一开发利用;将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地区划分在一个经济区之中,有利于区域环境全面治理;尽可能将沿海城市和与之相毗连的内陆地区划分在一个经济区之中,有利于建立区域对外窗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将空间上具有良好组合的矿产资源产地划分在一个经济区之中,有利于统筹规划与合理利用。比如,内蒙古东四盟,在自然环境上和东北三省同属一个大自然地理单元, 特别是在自然资源的空间组合和经济联系上更是密不可分。目前我国铁矿资源以华北、东北最为丰富,各占全国储量的 1/4 左右。其中辽宁省的的铁矿石储量即占全国的 22.5%,与铁矿资源相比,燃料动力资源明显不足,只占全国的 1.5%,燃料动力不足已成为工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内蒙古东四

盟三大露天煤矿以及坑口电站的建设,乃是解决辽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因而将内蒙古东四盟划归东北经济区,对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利用煤铁资源是十分有利的。

  1. 远景发展方向一致性

如前所述,经济区划的目的并非单纯地认识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更重要的是还要预测未来,以便为国民经济远景规划与产业布局合理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经济区划工作中,首先需要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现状进行全面考察与综合分析,进而科学地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产业布局演变的前景。一般地说,对于划在一个经济区内的各地区,应按照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统一规划,制定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业布局总体模式,加强各地经济联系,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以及生产要素流通网络,推动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各个地区根据全区发展方向,结合地区条件,确定各自在经济区内部的劳动地域分工,但在大的方向上,应服从整个经济区的发展要求,使全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协调一致。

  1. 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完整性

在我国,目前行政区和经济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类型。行政区是与一定等级的政府相对应的政治经济社会实体,内部具有完整的垂直行政系统,各级政府是区域的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对区域发展具有决策权、调控权和利益追求。而经济区与之有较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地域经济实体, 内部具有发达的横向经济联系,区域经济是在经济规律作用下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运行,不存在全区性的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因而,客观上存在着“双重区域”。划分经济区的目的是通过地域形式来有效地组织区域经济。因此, 注意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协调,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在一些省份试行的“以市带县”的做法,无论在发挥城市的核心作用方面,或是发展城乡结合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如果加以适当调整,即可作为基层经济区的基础。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由来已久,由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已经逐步形成了省内外经济联系的差别, 而在建国以后又根据经济建设的要求,对某些省区界线作了适当调整,各省省会皆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因而现行省区经过适当调整可作为二级经济区的基础。以省区为单位,将地域上毗连、经济联系密切、自然资源相关的省区组成全国一级经济区,是现阶段我国一级综合经济区划分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案。当然,主张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并非一概迁就原有行政区的限制,可以根据经济区的客观性进行适当的修正。

经济区划的原则为划分经济区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准则,而根据这些原则所采取的具体手段,即为经济区划的方法。根据各国长期的经济区划实践, 摸索出了若干具体方法,主要有统计分类法、经济中心法、经济联系法、动力生产体系法以及利用数学方法来补充确定经济中心之间的边界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