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代国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经济地理学在国外有了长足的进展,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战后,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以来,地理学研究的主流“人文化”趋势愈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发展较快,在许多国家愈益得到重视, 其地位越来越高;②城市化及城市地理问题、区划与区域规划问题的研究在不少工业发达国家越来越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活跃领域;③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开拓了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及国土整治规划研究等的新方向;④经济地理研究中不断加强社会观点和生态观点,从数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引进有关方法,使经济地理学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愈益发挥其建设性和预测性的作用。

战后特别是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经济发达的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的趋势急剧发展,工业交通运输高度集中,城市不断扩大、膨胀,给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经济部门与区域管理、地区布局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区性日益尖锐的矛盾,需要对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及生产的地区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这就向经济地理学提出了迫切的重大综合性课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全面研究现代社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研究这种影响变化的形式、方向与深度;②科学地预测这些变化的生态后果,以及研究表述此种后果的科学方法;③进一步阐明、评价自然资源(各单项资源及其地域组合情况)及其有效利用的途径;④研究生产的合理发展与地域组织,城市与人口的合理布局,并使之能保证高度经济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周围地理环境;⑤借助现代及未来技术手段,定向地改造周围地理环境,为人民生活创造最适宜的条件,等。

正是由于经济地理学者广泛地参与有关课题研究的实践,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地理学在许多国家中比较迅速的发展,除了它所固有的情报性、说明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之外,其预测性作用也在日益增长。人们日益感到,经济地理学这门学科,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综合性的规划工作中是能起到有益的参谋作用的,其研究所以已涉及到市场、政府决策、社会结构对经济布局的影响,故而备受重视,其地位也越来越高。在 1980 年 8 月底于日本东京

召开的第 24 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方面,成立了经

济地理、人口地理、历史地理、城市地理与社会文化地理 5 个小组,共提出论文 255 篇(包括复兴区域地理小组),占大会全部论文(509 篇)的一半以上;还以日本文化、环境研究、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粮食生产、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等 5 个专题,进行了大会的报告与讨论,这都反映了有关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密切结合社会实际,愈益受到广泛注重的趋向①。

目前世界各国所出版的经济地理学方面的主要专业期刊已达 50 余种。在不少综合大学的经济、农业、技术、管理科学等专业和商业学院中,都开设了经济地理学课程,并出现了专门的经济地理系和经济地理研究机构。在有些国家,为开展有关经济地理的调查研究,已在政府中建立了直属的业务机构;如前苏联,在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设有生产力研究委员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政务院下设有土地规划总局;日本建设省下设有国土地理院, 英国设有土地资源部和土地利用调查局,前联邦德国内务部设有联邦地理局以及独立的城市建设和区域规划研究院;加拿大矿业部设有地理组、商业部设有地理服务处等等。

从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看,提交近几届国际地理学大会有关人文地理—

—经济地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中,城市地理和人口地理方面论文之多,引人瞩目。显然已成为当代国外经济地理研究的两个活跃领域。这两个活跃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近今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之所以发展尤为突出,主要是由于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发展集中化的趋势愈益强烈。世界城市人口不断剧增。随着人口大规模的高速度地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市数目越来越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趋扩大。城市化的急剧发展,给工业布局和城市发展、工业集聚与环境保护、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城市规模控制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实际问题,要求进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规模的合理控制。这种情况,不仅使美、英、法、德国等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研究传统比较发展的国家,城市化与城市地理研究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且也使得前苏联等一些长期比较偏重研究自然地理学的国家,也日益重视对这方面课题的研究,即较注重研究不同地理条件下城市居民点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科学原理等几个方面。

在美国,无论从研究人数或研究成果来看,城市地理学都居地理学中的首位。城市地理学在英国,则是地理学中三个主要专业(其它两个为地貌学和历史地理学)之一。在法国,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乃是战后地理学发展的四个方向之一。前联邦德国的地理学者也广泛地参加了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工作,城市地理学和区域地理都成了该国地理学的主要学科。日本学者对目前和未来日本及世界上的城市化问题也开展了专门研究。波兰着重研究了本国的中小城市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今后 50 年世界城市化趋势的预测,等等。有关国家的一些大学地理系开始为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输送人才,城市地理学在大学地理系的课程设置中取得了自己的地位。

① 1988 年 8 月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 26 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各专业学术活动情况依然表现出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逐步扩大,人文地理学之中,经济地理学独树一帜等的趋势;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中,涉及人文地理方面 8 个专业员委会的共约 320 篇;而设置的自然地理方面的专业委员会仅 3 个,论文约 200 篇。经济地理学方面,有关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差异与分区发展规划、工业布局、运输与商业地理、旅游地理等论文数量较多。

在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上,无论在分布理论或是形态结构理论方面, 很大程度上是对二三十年代以来所积累起来的一些概念的进一步检验,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广泛验证了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这一学说 50 年代后迅速受到各国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普通重视,一时成了城市地理研究的热门,在“计量革命”的推动下,并逐步形成了城市地理学中的区位学派。此外,在学科之间还表现出活跃的边缘“杂交”,不但计量分析的应用在人文地理各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而且还引进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人们的观感、行为同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城市的动态过程,从而产生了城市地理的行为学派,共同促进了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至于区划与区域规划研究,则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与方法。苏俄最早于十月革命前即已对经济区划问题研究有所重视。20~30 年代亦曾开展了经济区划。60 年代以来,配合全苏经济行政区的调整,地理学界投入了相当多的力量,在实践基础上所完成的有关专著,在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所发展。在原联邦德国,从 60 年代后期起,地理学家进行了全国的经济区划,并出版了一批方法论专著。在部门经济区划——农业区划方面,美国较早地进行过本国农业区划与轮廓性的世界农业区划工作。前苏联在十月革命后,曾先后多次组织多学科的专业人员进行全国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农业区划工作,在研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过多种划区与布局方案, 以供制订远景发展计划和土地规划之用;1975 年由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协作完成的《苏联全国土地自然——农业区划》,把全苏划分为 3 个农业带、14 个农业地带、1 个农业地区及 5 个农业亚区。

对于区域和区域开发研究,由于西方地理学在 50 年代与 60 年代加剧学科分化,综合性的区域研究曾一度消沉,致使地理科学的整体失去了中心。经过 50~60 年代大规模的恢复和建设,一些发达的工业国家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此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资源和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并未缩小,地区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了。为了在竞争中占有较有利地位,各国各地区都力求制订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发展政策,寻找自己的发展途径;而在区域发展中,又都面临着如何使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取得协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理学者(包括经济地理学者)应用生态和系统论的观点,以地域为单元来综合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把景观的研究纳入到区域人地关系的研究之中。于是,曾一度被冷落了的区域和区域综合开发的研究又被摆到重要地位。伴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而广泛掀起的区域和区域开发研究,在全球各地风起云涌,汇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其中作为区域与区域开发研究具体化的一项主要课题,区域规划 60 年代以来,其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①区域规划的数量大、类型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地区都已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如前苏联在 60~70 年代中经济地理学者与有关学科的学者一起,编制了约 450 个工业区、工业枢纽的区域规划;②把全国各地的区域规划联系起来向整体化发展。如法国、前联邦德国把全国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区域,进行全面规划;③在规划中提高了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视程度;④区域规划与制订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

与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的研究相联系,70 年代后期出现另一新动向,即区域地理学的复兴。1970 年英国地理学者费谢尔发表《区域地理学往

何处去?》一文,极力呼吁要恢复以分析人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旨的区域地理学,得到了包括美、苏学者在内的全世界地理学者的响应。目前,区域地理学正在向一门新生学科——区域科学(空间科学的一个分支)的方向发展, 它的研究注重于人类在生活空间上所面临的种种课题,包括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工、农、交通运输等产业的企业位置分析、人口与都市的发展, 能源与资源的地区供求平衡,民族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等等。区域科学工作者常与社会学者、工程师等各方面学者一起,为国家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出系统分析,也为各种区域规划服务。美国宾夕凡尼亚州大学的地理系甚至已改名为区域科学系,足见区域科学发展趋向在美国的巨大势头。

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地理学所面临的各项迫切的重大任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已从生产力布局扩大到各种具有地域性的经济景观和社会景观,强调经济地理研究要考虑社会要素(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心理等), 探索社会经济区域系统(广义的生产力布局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分布和发展方向。在研究中不断加强社会观点和生态观点,已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一个新趋向。

在这方面,70 年代前苏联的经济地理学从生产配置科学演变而成社会经济地理学,即为一突出实例。长期以来,前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致力于以迅速发展物质生产为目标,与此相适应,其经济地理学在传统上十分注重突出关心社会物质生产的观点,强调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物质生产配置,经济地理学就是一门生产配置科学。但是,随着前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由迅速发展物质生产转向充分满足人民对各种服务和文化的要求,经济地理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再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生产领域,已是一种不可容忍的缺陷,不能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要求,认为应当充分重视对非生产领域空间形态的研究,要考虑社会要素(社会生态、心理、政治、文化等),亦须对人口、聚落问题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主张经济地理学应由生产、服务、人口聚落地理所组成。1977 年出版的《苏联人口聚落地理学的发展》一书,即重点论述了经济地理学中的社会要素,促使前苏联的经济地理学向社会经济地理学转化,并且提出,应当把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问题,以及对服务、旅游、休假等有关领域的研究,作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与此同时,前苏联的经济地理学还大力引进其他学科的成果和方法,明显地出现了朝经济化、社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第一,经济化。鉴于战后因为前苏联的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之间的关系淡薄。经济地理学过多地局限于各种现象的描述,在生产配置研究、对国内经济的区域分析等方面远不及经济科学,在计划经济的实践中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而只能发挥教育的职能,不少经济地理学者提出,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应当充分考虑价值法则、经济合理性、经济效益、利润等问题,要重视经济和经济要素相关功能的研究。据此,A·A·明茨和 N·M·马耶尔戈伊兹等人对以往生产配置理论作了重新研究。A·A·明茨在 1970 年的论文中指出,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面前,有必要对工业配置须接近工业原料产地与克服远距离运输的原则进行新的探讨,认为决定配置的标准,就是经济效益和劳动的节约,亦即包括辅助部门在内的生产与运输总支出的最小化。

第二、社会化。前苏联在战后经济地理学中人口、聚落地理学曾有长足发展,经济地理学者们认为,人口地理学在经济地理学中是最能反映社会这

一侧面的分支;人口、聚落地理学的研究,使经济地理学与社会学接近,在很多情况下其研究已与社会学相结合,在他们看来,经济地理学之所以必然日益社会化,一是因为地域组织的研究,不一定全是受经济准则的支配;二是由于在有关生产和人口配置传统研究范围内,越来越多地应用着非经济的准则,特别是应用社会的准则。于是,社会地理学从 1977 年起,在前苏联正式被确认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并认为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是从社会效益的观点来研究生产力的地域组织问题,是研究社会生活的空间组织和性质的学科, 亦可说是地理学与社会学、民族学相邻领域的一门科学。与此相关,70 年代服务地理学在苏联也有迅速发展,它研究的课题包括:对影响服务业形成、发展的诸条件的评价、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等。

第三、生态化。早在战前,西方国家地理学的发展中即曾受到生态学的影响,开展过生态地理学的研究。近年来,在前苏联,也把生态学研究与生态学知识引入地理学领域,并称之为生态化。有的学者认为,为了把自然环境给予人类生活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需要研究其影响机制,同时亦须研究人类对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故而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医疗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的研究。也有的论文作者提出,生态因素作为限制生产配置的因子作用增大了,所以在工业地理学等的研究中,须得重视自然保护问题; 要研究对各种不同规模的地域资源的利用,实现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最佳化,等等。

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还具体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具有边缘科学特点的新学科。例如自然资源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感应地理学、行为地理学,以及前述社会地理学等。其中自然资源地理学(或称资源地理学), 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的地域组合、分析规律,并对它们进行经济评价、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它是战后基于军事和经济规划的需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欧美从 40 年代起,即已有资源地理学的研究,并在大

学设置有关资源地理学的课程。前苏联建立这门学科则是在 1960 年,近年来出现在西方(主要是西欧和美国)的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已相当受到重视,感应地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应的特性、形成过程及相互关系,研究的着重点是不同居民集团对环境的感应认识过程,规划决策人、旅行者、生活在特殊环境(灾害、宗教等环境)下人们的感应特点。

行为地理学则是研究不同人们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和决策,它除了研究居民的行为外,特别注意规划决策人的行为判断的地理合理性程度,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研究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选择行为。此外还研究旅游行为与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关系,以及特殊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等等。

以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旅游地理学,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964 年加拿大地理学家 R·I·沃尔夫认为旅游地理学是从经济地理学中分离出来。可从不同观点对它进行研究。英国地理学家 H.罗宾逊则认为它是一门应用地理学。日本地理学家涛香幸雄在《观光地理学》一书中则仍然把旅游地理学列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1980 年,前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 7 所高等院校协作编写成《苏联游憩系统地理》一书。除了论述游憩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游憩活动条件与旅游资源,前苏联的游憩地域系统及其相关部门(游憩地域组织的基本规律、游憩区划、游憩系统职能的地域组织)外,还把前苏联划分为 4 个游憩地带、20 个游憩区。1973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在奥地利召开了世界性的旅游与娱乐地理会议。在被称为“国际旅游年”的 1976 年,于莫斯科召开的第 23 届国际地理大会上,第一次把旅游与娱乐地理学列为专业讨论组之一。在旅游地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欧美各国,目前发表了大量的旅游地理著述。旅游地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实践中正日益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在研究领域日渐扩大,陆续形成若干新学科的同时,经济地理学所固有的区域性、综合性,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在不断加强。一些国家围绕解决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往往组织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至于在研究的地区范围方面,50~60 年代,西欧和美国的一些学者曾对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区域地理的考察研究。前苏联重点考察了西伯利亚平原地区,开展了哈萨克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力布局的研究。近 10 多年间,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对未开发和新开发地区,如极地、海洋资源的考察研究,一方面则出现了加强对已开发地区的空间调整、规划、预测研究的趋向。

在研究方法上,鉴于传统地理学着重于现象描述和定性分析,对定量研究注意不够,难以解决所面临的实践课题,因此,在 60 年代曾广泛掀起了所谓“地理革命”。这场“革命”,把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引进地理学领域,企图把包括经济地理在内的地理学“理论化”、“数量化”, 建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总之,是企图以数学计量方法进行理论归纳, 以可以应用、操作的数学模型来表达区域社会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使模型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与地理现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吻合。在具体方法上,则是把生态学原理引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在较高阶段上研究“人地关系”,认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所处的空间自然环境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综合体;由过去讲的因果关系转而着重于研究函数关系,即用数学模型来探索位置、距离、方向、范围、密度、演替等人地空间要素在函数上的变化规律。但在实践中,“模式”和“公式”往往把区域差异性简单化为“距离的远近”,个别的甚至为数学而数学,完全抽掉了地理内容。然而,总的看来。地理革命导致经济地理学迅速走向定量化,从而显著提高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