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间的平衡问题

区域间平衡与不平衡,是区域开发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我国在区域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过去,我国比较强调均衡布局。“一五”时期,“156 项”建设项目的布局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作用。“二·五”时期,想弥补“一·五”之不足,提出要发挥沿海基地的作用。由于后来发生大跃进而打乱了原有布署,建设布局的宏观效益很差。1967 年提出备战,所以“三·五”、“四·五”时期大搞“三线”建设,用了国家大部分财力、物力在内地兴建一批工业基地,致力于缩小沿海和内地差距,由于投资效益较差,其结果是差距缩小甚微,所付出的代价却很大,以致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产业布局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梯度开发战略。其基本论点是:无论世界范围还是一国范围,由于各地发展条件有差别,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总是不平衡的,在客观上形成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应有空间推移。因此,在“七·五”时期,曾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试图进一步加强沿海发达地区的建设与改造,以带动不发达的地区。但西部地区和较贫困地区对此反应十分强烈,于是提出跳跃式的开发战略,也称反梯度开发战略。其基本论点是确定每个时期产业布局战略和开发重点,不能仅从现状出发,而应根据需要和

可能,主张跳过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可以直接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实行跳跃式的发展,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于是又有人提出中间突破战略,其基本论点是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料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而这些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所以主张重点建设中部,带动东西两翼。

各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问题的实质都涉及如何处理好效益与公平问题。据有关部门研究,如果采取梯度开发战略,首先加强沿海地区,经济效益最高,但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得太大;如果采取重点开发西部地区,优点是缩小了地区间的差臣,但经济效益又太差;如果来取中间突破战略,把中部地区作为投资重点,虽然地区的差距拉得不大,然而其经济效益也比较差。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要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地区经济布局。主要采取轴线发展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通过三条主轴线, 将三大地带贯穿起来。沿海地带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又是对外开放的有利地区,沿海地带的开发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万里长江是我国黄金水道,它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而且其上游水能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在水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以及伴随上海浦东进一步开发开放的今天,建设长江经济走廊显得十分重要;黄河下游的石油、中游的煤炭、上游的水能和有色金属富集,尤其北疆铁路修通后,沿黄河轴线已构成欧亚大陆桥重要组成部分,为沿黄河经济走廊的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我国还有 2 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与 14 个国家和地区毗连,并可通过这些国家与东欧、西亚、地中海沿岸以及阿拉伯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关系。只有既充分发挥沿海地区优势、又重视沿边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并通过横贯东西的两条经济走廊把全国各地联连起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不致于使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得太大。

与此同时,还应将轴线开发与重点发展地区有机结合起来。今后一个时期,要对全国十几个经济发达或者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综合开发,在全国形成一些有特色经济中心区,包括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山东半岛、闽南三角洲、海南岛、红水河水电矿产开发区、衮滕——西淮能源开发区、哈尔滨——长春地区、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区、重庆至宜昌的长江沿岸地区、湘赣粤交界地区、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地区、乌江干流沿岸地区、攀西—六盘水开发区、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澜沧江中游水电和有色金属基地等。当然,还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提高面上的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做到重点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

这样,既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又重视沿边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并通过两条东西向经济走廊将三大地带以及各重点发展地区连结起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益,又不致于使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