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分类

世界各国产业分类的方法很多。有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以及按资源密集度所进行的分类等,各种方法都有其所长, 也有其所短。根据不同的目的任务,可以选取不同的分类方法。就研究产业结构而言,一般多使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及标准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经济成长论①所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产业划分的方法(或者是指对国民经济全部活动或部分活动进行分类的方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分类方法。按这种分类方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 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 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其范围大体包括: 商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文教与卫生、信息与通讯、科研与咨询、旅馆与饮食、修理、理发、美容和其他劳务性服务等等行业,其中有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有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也有的则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可见,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是这一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澳大利亚、新西兰就流行着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的说法,即把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矿业称为第一产业,把制造业叫做第二产业。1935 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 A·费希尔(Allen G.B.Fisher)发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在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的基础上,将经济发展过程和生产部门的变化联系起来考察,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他并从世界经济史角度, 对三次产业分类方法的理论根据作了分析;指出:“综观世界经济史可以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有 3 个阶段。在初级生产阶段上,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迄今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上。第二阶段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的。纺织、钢铁和其他制造业商品生产为就业和投资提供了广泛的机会。显然,确定这个阶段开始的确切时间是困难的,但很明显,英国是在 18 世纪末进入此阶段的,⋯⋯。第三阶段开

① 其主要原理或基本原理,是把围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进行的一切能有收入的活动,均作为生产劳动。

始于 20 世纪初,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 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 费氏在这里所提供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即是第一(次)产业;处于第二级生产阶段生产的产业,即是第二(次)产业;第三级生产阶段生产的产业, 即是第三(次)产业。他还指出:“这些术语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有关的。第一(次)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

(次)产业满足其它更进一步的需要;第三(次)产业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此后,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统计部门所编纂的统计手册,便开始正式使用三次产业的分类法整理统计资料。到 1940 年,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C.G.Clark,1905~)在他所发表的著名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更广泛地使用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规律性的关系①。从 50 年代后期起,这一分类法已普遍地为西方经济界所接受。费希尔和克拉克被视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由于克拉克提出的定义和内容更多地为人们所采用,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通常又被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

关于三次产业其名,在我国的流行译法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实此译法不尽妥当,因为英文 primary、secondary、tertiary 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之意,反映的是事物先后层次,同英文 first second third 这些序数词的含义迥然不同。明确这些,对理解三次产业分类的原理是至关重要的。

西方经济学界在具体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时,常作某些变动和补充。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即把所有经济活动区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部门。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和林业等;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供电、供水、煤气供应)等;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通讯、批发和零售贸易、银行、房地产、公共行政和国防及社会事务、娱乐和个人服务等。日本大藏省经济结构变化与政策研究会 1985 年曾对日本的第三(次)产业作过重新分类,将该国的第三(次)产业分成13 个大类:①批发零售业;②商用服务业(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行业);③ 为家庭服务的行业(包括提供食品,装饰服务,住宅服务,育婴服务,看护服务,祭典服务等);④饮食服务业;⑤文化产业;⑥娱乐产业;⑦运输业;

⑧信息业;⑨自由业及其他;⑩金融业;(11)不动产业;(12)能源供给业;(13)公务服务业。总的来看,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统计普遍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联合国的经济统计基本上也采用此种分类法。这说明事实上三次产业分类法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分类方法。那末,此种分类方法为什么能被广泛接受呢?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具体表现在:①此种分类方法同人类的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变

① 在 1957 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第三版中,克拉克把国民经济结构明确地分为三大部门,即:第一大部门,以农业为主,包括畜牧业等;第二大部门,包括制造业、矿业等;第三大部门是服务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专业性服务和个人生活服务、政府行政和律师事务服务、军队等。在这里克氏主张直接用“服务性产业”替代费希尔的第三(次)产业的概念,但以后的许多经济学学者仍沿用第三产业这一概念。

化、演进的一种趋势,即第三(次)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一、二(次)产业的一定发展为基础的;反过来,又从更为广阔的领域为第一、二(次)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且也使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趋于更加丰富。

第二,此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运用此法,便于对各国的资料进行比较, 有利于国际交流。不少经济学家运用此种分类方法所归纳、汇编的有关资料, 分析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结构状况,发现了一个明显趋向,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发达国家的第三(次)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发展很快,与第一、二(次)产业相比,它所吸收的就业人数,创造的价值,以及所吸引的投资数额,都是增长最快的。

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不足之处也是很难回避的。例如,在运用此法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分类时,就存在着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如采矿业是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产业,理应划入第一(次)产业;但如与农

(种植业)、林、牧、渔、狩猎等经济活动归入一类,显然就很不协调,因为它有更多的属性与制造业相似。克拉克当初即曾为此举棋不定,把采矿业当作是一种既非第一(次)产业、又非第二(次)产业的特殊行业。后来, 在 1951 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第二版上,他才明确把采矿业列入制造业,即第二(次)产业。又如供水、供电、煤气供应等行业,从其属性看, 即可属第二(次)产业,也可归入第三(次)产业。又如,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将妓院、赌场等都视为产业,这显然是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至于在资本主义国家被列入第三产业的军队、国家官员之类,在社会主义国家对维护国家安全和保卫经济建设也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但他们的活动同增进社会财富的关系并不直接、密切,故一般以不列入第三(次)产业为宜。

总的来说,三次产业分类法是对全部经济活动所进行的最为简明的分类,对于研究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还是比较合适的。

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联合国制定的。因而,这种分类法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及广泛的适用性,也是研究产业结构常用的产业分类方法之一。联合国于 1971 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共分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 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 矿业和采石业;

  3. 制造业;

  4. 电力、煤气、供水业;

  5. 建筑业;

  6. 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 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 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性;

  9. 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 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法的优点在于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各国各地的产业结构,而且与三次产业分类法联系密切。标准分类法既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细化,例如将制造业细分为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制药;冶金工业;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等。又很容易组合成为三个部分,

从而和三次产业分类法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