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部门布局原理

农业部门布局是农业布局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或单项农业生产(如水稻、小麦、棉花、茶叶、柑

桔、养羊等)为对象的农业布局研究。

农业是一种多部门结合的生产事业,它所包括的大大小小的农业生产部门、门类、项目很多,每一部门或门类、项目的地区布局所要求的条件,所表现的布局特点和布局规律等都不相同。为了全面阐明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和因地制宜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有必要对农业生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部门和重要作物的布局进行研究。

农业生产的部门结构具有显著的复杂性。一般大农业的构成如表 4-3 所示。

(一)种植业(农业)布局

种植业布局是农业部门布局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农作物的生产条件、地表空间分布的差异及其规律,探讨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农作制度、作物布局及发展潜力,以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与经济资源,扬长避短, 发挥地区优势,从而获得稳产高产。

种植业主要是指人工栽培农作物的一个农业生产部门。农作物的种类繁多,目前世界上约有 600 多种,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等等。它不仅是大农业的重要基础,而且其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种植业又有第一性生产之称。由于种植业布局要比其他农业部门生产布局的内容更为复杂多样,所以除了对种植业布局进行一般论证之外,还应按不同作物分别进行研究,例如粮食作物生产布局、棉花生产布局、甘蔗生产布局、油料作物生产布局等等。它们各有其生态适生条件、地区分布范围、水平与垂直分布界限、生产基地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就农作物布局研究的基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农作物适应区域的划分和适应地的选择;2.农作物生产基地和集中产区的确定;3.农作物生产结构的组合;4.农作物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确定。

(二)林业布局

林业和种植业一样,也是以利用太阳能为中心,以地力和环境条件为基础的生物生产事业。林业布局主要研究林业生产的地域分异及其规律。林业生产的主要对象是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与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森林经营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尤为重要的是还要发挥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防止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以及保护生物种类资源的作用。因此,林业生产的发展既取决于自然因素,也取决于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因地而异,并具有一定的规律。从林业布局所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有:森林的类型、特征及地理分布规律;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评价及地区分异;不同地区森林的经营类型和经营方针;林业分区研究等。

(三)畜牧业布局

畜牧业布局主要研究饲养动物(畜禽等)生产在地表空间的分布现象及规律。这种现象与规律是受各种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制约的。狭义的饲养动物,主要是指哺乳动物及少数禽类;广义的理解还要包括一些非脊椎动物。主要有牛(黄牛、水牛、牦牛等)、马、驴、骡、驼、山羊、绵羊、猪、兔、骆马、羊驼、驯鹿、亚洲象以及鸡、鸭、鹅、鸽、蚕、蜜蜂等,为人类提供肉、乳、毛、皮革、蛋、丝与蜂蜜等产品,以及畜力、动力和部分药材原料。

家养动物的再生产与各种生态地理环境(如光、热、水、土壤、植被、其他动物与微生物)、社会经济条件(人工、民族、交通运输、市场供求、产品价格、加工技术及人工选育技术等)的关系十分密切。饲养动物与其生态环境构成统一的畜牧业生产系统,这种生产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网络结构。因此在研究畜牧业布局时,必须树立三个基本概念,即地域的、生态学的和系统论的概念。畜牧业布局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饲养动物种群的分布及其与生态环境诸因子的关系和种群生态地理规律性研究。2.畜牧业生产与发展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技术水平)的评价。3.畜牧业生产的地域性及其特点的研究。4.畜牧业分区、区划与布局的研究。着重研究区域(或地区)畜牧业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与确定畜牧业生产发展方向,可能的生产前途与规模,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与措施等。

进行畜牧业布局的研究和掌握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深入了解饲养动物再生产的本质,改变以往将饲养动物种质因素与环境生态因素及地理因素彼此分割的传统观念,也将加深对因地制宜进行畜牧业生产、科学研究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

(四)渔业布局

渔业布局是以研究渔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为主要任务的学科。通过这些规律的研究,可以为因地制宜地发展渔业生产和实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渔业,系指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水域或开发潜在水域(包括低洼地、废坑、故河道、坑塘、沼泽地、滩涂等),采集、栽培、捕捞、增殖、养殖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生产部门。

渔业生产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从经营方式看,又可分为捕捞渔业和养殖渔业两个基本过程。捕捞渔业是以一定水域的天然水生动植物为劳动对象,通过捕捞作业获取水产品。养殖渔业是以天然水域或人工水域进行水生动植物养殖而获取产品的,所以又具有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似的特点。

渔业布局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下列四方面:

  1. 研究和评价在渔业生产地理分布和渔业地域特征形成中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具体作用及其地域表现形式;特别要研究各地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所提供的发展渔业的可能性,研究在渔业生产上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改造不利条件的途径和方式。

  2. 分析研究渔业中捕捞业、养殖业、栽培业、冷藏加工业等各部门的发展条件和地域分布规律。研究渔业生产水平的地域差异及其原因、增产关键和途径。

  3. 研究水域资源、潜在水域资源(如沼泽地、低洼地、滩地、坑塘等)、水生经济生物资源、饵料资源等利用的条件和方式,探索和预测各地区水域资源未来发生变化的趋势。

  4. 研究渔业生产地域类型和渔业区的形成、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制订渔业区划,研究渔业商品生产基地的类型、布局和建设途径。

(五)城郊农业布局

城郊农业,是指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市区外围地区以提供蔬菜、副食品满足城市居民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农业。主要由园艺业(包括蔬菜、瓜类、果园、

花卉等)、牲畜和家禽饲养以及部分耕作业所组成。

郊区范围的大小,与城市规模、所处地区环境和市界范围大小有关。通常城市越大,郊区也越大。从城郊农业的类型来看,一般大城市的郊区由于面积大,土地利用上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多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两个部分; 中小城市一般不作这样的划分。

近郊区,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水产品、果品、花卉等为主; 远郊区以生产粮食、经济作物等居多。

郊区农业一般具有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周期短,运输量大,易损耗,集约化程度高,商品量大,商品率等特点。因此在布局上需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选择范围不等的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建立合理规模的蔬菜和各种副食品生产基地,以便保质保量、及时均衡地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生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