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布局模式

一般来说,区域开发并非在所有地点上同时发生,总是先从某一两个开发条件较好的结点上开始。随着经济发展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联系构成轴线, 轴线经纬交织而形成网络。因此,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结点(增长极)、轴线和网络(域面)。

  1. 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概念是 50 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gis Perroux) 所提出的。最初的涵义是指抽象的经济空间,它所关心的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尤其是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却忽视了地理空间,这是佩鲁增长极理论存在的主要缺陷。此后,许多学者为了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来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J.R.Boudeville)。

布代维尔非常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他将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 即匀质空间、极化空间和计划空间,并且又对空间和区域作了区分。他认为区域是以地理空间中连续的地域为特征,而空间并不一定如此。于是,就将区域划分为匀质区域、极化区域和计划区域。布代维尔的极化空间的概念与城市等级概念紧密相关,特别适合于研究城市中心及其相互关系。可见,通过向空间概念的转换,可将增长极概念同极化空间和极化区域中的“极”即城镇联系起来。

这样,对地理空间中的增长极概念进行解释,甚至比解释佩鲁的抽象空间更加复杂。因为这既涉及到地理空间的极化,又涉及到功能空间的极化, 可能因人而异而各自强调某一侧面,甚至同一学者在不同场合作出不同的阐述。于是,一些学者完全强调功能方面,认为增长是围绕特定的主导部门而发展起来的,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的产业群;另一些学者则与此相反,完全抛弃佩鲁的产业或部门的概念,基本上从地理的角度来理解增长极概念,甚至简单地把增长极看作为一个城市。就后者而言,虽然和佩鲁原义距离较远,但它便于与区位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进行综合。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一理论从区域开发角度。

主要是说明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地同时在所有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点率先开始,通过集聚而发展成为城市,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1. 点轴(线)开发模式

这里所说的点,就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级结点(即各级城镇)。这里所说的线,包括各种交通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通信线路等各种线状基础设施,而以交通线路为主。交通线则包括铁路、公路、内河航线、海运航线等。通过各种线网将各点联系起来组成点轴系统。这一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中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要使这类地区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

  1. 网络开发模式

网络是结点与轴线的结合体,结点(极核)是网络的心脏,轴线则是结点与结点、结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联系的纽带和通道。主要通过人流、商品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各种流通网络,其中对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网络。网络型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这类地区,一方面要对老区进行整治,包括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扩散,国家亦可来取分散化的政策措施,以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要开发新区,如上海对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未来对杭州湾北岸的开发。新区的开发一般应先采取点轴开发形式,而不是全面铺开。当新、老点轴逐渐扩散和交织,就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