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一般影响 由于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经常必要的要素,而产业布局是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形式,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非同寻常的相互关系。如果说,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一般还是被动的,

那末,技术条件则是最活跃、最进步,发展最迅速,经常主动地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它往往决定着产业布局存在的性质,是产业布局演变、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具体影响,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影响利用、改造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这具体表现在:①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先一些不为人们注意或不明其用途的资源,陆续被引进生产过程中。例如,在本世纪 40 年比以前, 一些稀有金属、稀土资源还不被人们所认识,后来因为采矿、冶炼技术的提高,现在它们都成了工业上十分宝贵的资源,其战略价值也愈益重要起来; 又如,能源结构经历了木柴向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的过程,这就是人们对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不断进步、提高的结果;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使一些原先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矿藏获得了工业利用价值。如铜矿,1800 年时利用的品位界限标准要求含铜量达到 10%以上;以后由于选矿、冶炼技术的不断进步,1900 年其利用品位界限降到 3.02%;1940 年又降至 1.15%;到 1980 年则又降至 0.4%,显然,这就大大地扩大了铜矿的工业利用价值;③由于提炼加工、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拓宽了资源利用的深度。例如,人们对石油资源的加工、开发, 就曾经经历由浅入深、由少用到多用的各个阶段。最初用石油来点灯照明(包括 1745 年后采用加热分馏方法,从石油中提取煤油点灯);90 多年前开始石油利用的第二阶段——作为液体燃料的阶段。19 世纪 80 年代汽车的出现, 以及螺旋桨飞机、坦克、汽艇、摩托车等的相继大量出现,使原来被认为是“危险的废物”而倒入大海的汽油变废为宝,促使人们大量开采石油,石油工业便逐渐地成了重要而又庞大的新兴工业;以后,化学工业迅速发展,人们发现石油中含有数以百计的多种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碳和氢。于是人们便用化学方法对石油进行综合利用,石油的利用便进入作为化工重要原料的第三阶段。人们仔细分析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炼油废气的化学成分,发现其中所含有的乙烯、丙烯、丁烯等碳氢化合物,乃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 于是,便把这些炼油废气冷却加压,变为液体,然后利用沸点的不同加以分馏,把其中的各种化合物逐一分开,制取乙烯、丙烯、丁烯等各种化工原料。据统计,现代石油化工以石油为原料所提炼、制造的化工产品已数以万计; 而且随着技术进步仍在不断地增加,令人数不胜数。

  1. 影响各国各地区经济结构的组成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实现生产的综合自动化,从而引起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生产方法等要素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兴产业部门。如半导体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及电子、宇航等工业;微电子技术在其他工业中的应用,又开拓了机电工业、计算机电信工业等行业。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 另一方面又使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飞速发展,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生产力发生质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与此相适应,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了,人们先后从第一产业(农业)转向第二产业(加工工业),又从第二产业转向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势必使各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革。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三大产业部门在各地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变化。就工业发达国家三大产业部门结构的发展而言,大体都

经历了以下 5 个阶段,即:① A(第一产业)> C(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

②A>B>C;③B>A>C;④B>C>A;⑤C>B>A。目前,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进入第 5 阶段。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改变生产力诸要素的地域结合状况, 从而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地区经济的内部结构。

众所周知,生产结构是生产内在联系的反映,一定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相适应的生产联系形式。以冶金工业为例,当最早采用木炭炼铁时,木炭与铁矿在地区上的紧密结合就很重要;后来焦炭代替了木炭,冶金工业便与焦炭工业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当马丁炉(平炉)炼钢法获得推广时,废铁废钢便得以充分利用;后来,托马氏炼钢法把含磷炉渣中的磷与金属分离开来, 炉渣成了磷酸肥料的重要来源,促使钢铁工业与化肥工业建立了有机联系; 此后,炼焦化学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焦炭外,还能得到苯、酚、萘、煤焦油及焦炉煤气等一系列产品,其中苯、酚可制成合成纤维,酚类可制造塑料及绝缘材料,焦炉煤气则可制造合成氨。这样,钢铁工业便同许多工业行业联结在一起,致使地区工业结构趋于复杂化。

技术进步还势必会引起生产各部分的专业化、社会化。如今,在同一城市之内,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城市之间,甚至相隔遥远的地区之间,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多以各种不同方式发展横向或纵向联系,形成多种多样的专业化与协作。农业方面,专业化的发展与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相结合,在各国各地区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在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中,跨行业的农工综合体或农工商联合体也得到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必然会导致地区经济结构的显著改变。

  1. 影响产业布局对原料地、燃料地的地区指向

技术发展状况往往对于选择最有利的区位进行企业布点,以争取最佳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以钢铁工业布局为例,18 世纪前,以木炭为燃料,帆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炼铁场所主要分布在森林地区的河流沿岸;产业革命后,逐步用煤炭替代木炭炼铁,蒸汽机车和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又相继发明并投入运营,钢铁厂的布点便开始转向接近煤铁产地;19 世纪末期,美国阿巴拉契亚煤田和苏必利尔铁矿之间的地区兴起了一系列钢铁厂,就是同英国以煤炼铁先进技术的传入,以及五大湖廉价水运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当时每炼 1 吨铁所需耗用的焦煤达 4~5 吨,因而钢铁厂布点一般都靠近煤田;20 世纪以后,每炼 1 吨铁的焦炭消耗量减少到 0.5~0.6 吨,加上煤炭运输技术不断进步,煤炭运费下降,钢铁工业的布局又指向铁矿地。美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因而出现了逐步由东向西,向五大湖沿岸铁矿地靠近的趋势,在芝加哥、底特律、克里夫兰和希法罗等地陆续兴起了一批大型铁钢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从 60 年代以来,因为海运技术和海港建设的巨大进步,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在一些国内缺乏煤铁资源、主要仰赖进口的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又出现了沿海布局的趋势,如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

  1. 促进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地域分工

技术进步,还能减少或削弱空间障碍对展开、深化产业布局的限制,促进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区际(乃至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如南美洲南部的阿根廷拥有辽阔肥美的潘帕斯草原,很早就发展起了以养牛为主的发达畜牧业。但因国内市场有限,一段时期内对大量牛群只能取皮弃肉,剥取的牛皮稍加处理运销海外;而剩余的大量牛肉则因缺乏远途运输中防止牛

肉腐败变质的技术,难以销往国际市场,被大量遗弃、销毁。直到 1800 年冷冻技术发明,并投入实际应用之后,阿根廷的牛肉才终于冲破空间障碍,源源不断地远销西欧市场,阿根廷便成为世界最大的牛肉生产基地。

(二)新技术革命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近些年来,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三大基础,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导纤维、海洋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科学技术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现今已经突破和即将突破的新技术,表明科技领域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随着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这场新技术革命,同科技史上以往发生过的几次科技革命相比,表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信息化、综合化、 分散化、全球化、快速化等等。

新技术革命也将深刻地影响、制约生产力的空间表现形式——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区组合,引起产业布局的巨大变革。大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因素将愈益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按传统观念,从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的人)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看所谓现代化,主要是看“物”的因素,而且往往是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为标志,一般侧重于机械化、自动化等条件。而这场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将使整个社会以信息价值为中心来获得发展。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将不只是物质的、有形的产品产量、产值等因素,将要代之以知识、信息的拥有量。因此,在产业结构中,一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将要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的、有形的经济,将要转化让位给知识和以知识进行服务的经济。因此,在布局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时,必须充分考虑知识、智能和科学技术因素对产业布局日益深刻的影响。例如,劳动力的智力、知识水准、科技素养,新兴技术的趋势、动向,在当地建立“硅谷”式基地以利加速新知识、新技术向生产和经营管理转化的可能性等等的因素,都将对产业布局产生制约作用。

  1. 影响对自然优势的认识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合理的产业布局,是以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各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优势为必要前提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系列新兴技术的突破与迅速推广应用,使原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将要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原先以重、大、粗、笨的产品为主的产品,亦将代之以轻、小、细、精的产品。这种变化,也势必会影响到对各种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估计和开发利用方向的改变。

在能源资源中,煤炭、电力、水力等常规能源的地位可能下降,核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则可能上升;材料方面, 一些传统材料,如钢铁、木材、水泥、天然植物纤维等的应用可能减少,而塑料、合成材料、精密陶瓷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则可能愈益广泛。又如若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工业材料生产,制造出象“生物芯片”那样的新材料,利用微生物发电、消除污染、生产新药品、人工再生资源等等,都已成为现实成果。所有这些,都将使原来受到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限制的地区,展现出获取新的资源优势的光明前景。再例如,海洋工程技术的兴起,也将削弱人类对土地的严重依赖性,占地球表面 70%以上的辽阔海洋,将愈益成为滨临海洋国家与地区的一项巨大地区优势。农业方面,如能普及推广新兴生物工程

技术,用基因拼接法生产出脱氧核糖核酸,用无性杂交、基因移植培养出新的动植物品种,特别是推广应用培育新的动植物品种的技术,则将改变农业受自然条件严格限制的传统状况,使农牧业生产进一步突破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人们在农业布局中将会获取更大的主动和自由。

  1. 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

原来人们对地区产业结构最优化的衡量标志,往往总是以“物”的因素为主。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在一些发达国家中,钢铁、橡胶、造船等一系列传统重工业江河日下(所谓夕阳工业);而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电子、激光、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则欣欣向荣(所谓朝阳工业)。而且,其必然趋势将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要取代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占主导地位。可以预料,未来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劣的衡量标准为:是否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了当地的知识、技术信息资源,是否朝着由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

  1. 企业的小型化、分散化趋势,影响到在工业布局中对集聚因素作用的再估计

世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企业生产规模结构变革的潮流,将是以小为好。其表现之一,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出现小企业激增的趋势。如美国 50 年代

每年增加的小企业不足 10 万家,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中期则平均每年增加达

50~60 万家,目前全美 30 人以下企业有 1200 万家(其中不足 10 人的小企业又占多数)。如此众多的小型企业,大多是与微电子等新兴技术有关的工厂和商业服务单位;尤其由于它们的生产活动大多已不受或很少受到能源、原料资源分布的地区限制,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亦已少受空间距离的限制,所以在地区分布上都呈现分散的趋势。原先因为可以凭借在同一地区范围内共同利用能源、交通、公共工程设施等的有利条件,而对工业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工业企业)集聚因素,将愈益丧失其重要性。如日本的工业布局, 目前正日益趋向于地方化、分散化和均衡化;美国的工业布局也出现了东北部,中西部传统工业区日趋衰落,而原先落后的南部和西部新兴工业区在不断发展的新变化。

  1. 引起产业布局出现向若干地区转移的趋势

首先,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将把一些所谓的“夕阳工业”,即耗用原料、能源多,公害大,效率低,利润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其次,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中心出现了由“煤铁复合型”和“沿海型” 布局转向“临空型”布局的趋向。煤铁复合型布局,指的是在煤田分布地区发展钢铁、汽车,以及其他机械制造业,如美国的大湖——宾州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的杜汉——克里佛兰工业区,都属此种布局类型。沿海型布局,则是象日本这类燃料、原料都须仰赖进口,产品大部分又要靠国外市场的国家,为使运费低廉,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常把一系列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在国土沿海港口附近地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突破了资源分布对生产力布局的严重限制,象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机、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产品,运量少、体积小、附加价值大,单位产品承担运费能力高,故运费对它已无多大影响;而此类产品却有商品机会和交货日期重要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利用航空运输。因此,当今国外发达国家这些产品生产区位的选择,遂有一种向机场周围集聚的趋势,形成所谓“临空型”产业区。

不过亦须指出,随着海洋工程技术的突飞猛进,一个全球性的向海洋进

军的浪潮业已形成。属于开发海洋的新兴产业无疑将摆布、汇集于海洋沿岸地区,所以“沿海型”布局型式将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但是这种“沿海型” 布局所包含的产业结构,将与原先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结构有很大区别。

面对滚滚而来的这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热潮,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它的发展新动向,高度重视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可能给社会生产活动带来的巨大变革,用战略眼光认真研究产业布局方面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