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描述法

早期的经济地理知识是和社会、文化及自然地理知识揉合在一起的,是

对一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翔实记载。近代经济地理学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始端,首先是对一地区商品生产、消费、贸易及其分布状况的系统记述, 然后进行整理分析。所以说,古典和近代经济地理学都以形态描述为其主要思想方法。所不同的是,古典时期以自然语言为其描述手段,近代时期则代之以哲学语言;当然现代经济地理学也离不开描述,但在描述中试图以数学语言确定地、定量地描绘经济事物的地理特征。

形态描述法是建立在深刻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对地区经济地理特征进行客观的记录。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客观性与全面性,为人们提供某一地区翔实的经济地理知识和素材。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并没有摒弃这一传统方法, 而是不断地使描述系统化、科学化,尤其在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中,至今仍广泛运用形态描述方法,形成了一套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描述体系。其中,最受众人推崇的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地理学家 H.H.巴朗斯基建立的国家和区域经济地理描述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绪言;②位置、自然条件及其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③历史地理概述;④居民地理;⑤国家经济地理一般特征描述;⑥主要生产部门地理;⑦交通线和运输地理;⑧对外经济联系地理;⑨经济区划。巴氏体系使得区域经济地理描述系统化、规范化, 至今仍被沿用。巴氏体系既有所长,也有某些不足,科学的态度是用其所长, 补其所短。

“计量革命”给地理学引进了数学方法,传统的形态描述也借用了数理统计中的一些表现手段,通过构造经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特征值,定量地描述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互联系,使得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更加准确。此外,地图已成为生动的描述语言,它较文字更形象、更直观地表明了经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所有这些,都为传统的描述方法充实了新的内容。

二、地理比较法

比较是科学方法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方式。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地理比较法的运用十分普遍,成为另一传统的地理思维方式。

经济地理学中的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形式可分二类:①纵向比较,即对比同一研究客体在不同时期空间分布的异同点,进而探求其发生发展的运动过程和规律性,为科学预测提供依据。如通过对比同一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地域范围及内部功能分异,揭示城市地域范围扩展方式、速度以及内部地域结构的分异规律,寻求城市成长的一般道路,为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②横向比较,即在同一时期对不同研究客体进行比较,切取事物的断截面, 它是揭示经济地理现象区域差异性的有效手段。区域比较是横向比较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按比较区域的大小层次又可分:①国内外对比或国际间的对比研究;②国内各地区(如经济区、行政区及其他类型的地域单元)间的比较。在外国地理研究中,我们常将两个经济地理特征相近似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以便认识各国经济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国外与国内某些具有近似发展条件的地区进行比较,如煤炭基地、工矿区、港口等。这对于借鉴国外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具有参考意义。

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它们既可单独使用, 也可联合使用。如对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同发展时期进行比较,就发现我国工业仍具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特点,这说明工业布局有向经济效果显著的区位集聚的趋势。只有当集中获取的效益不能抵偿由于过分集中带来的损耗时,这种集聚趋势才趋于停止,并向稀疏地区扩散。

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对象的具体内容可分为:①经济区域之间的全面比较;②经济部门之间及部门内的比较;③经济中心的比较;④具体布局方案的比较等。区域比较如前所述。经济部门比较包括不同区域同一部门的比较和同一区域不同部门的比较,它可帮助研究者认识各区域的经济优势和确定主导经济部门。经济中心的比较在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间进行。其中,相邻城市对周围地区经济影响的对比分析,是划分城市经济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同一布局项目常常会有两个以上布局方案, 如工矿企业的厂址选择,这就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社会的、经济的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比较,分析各自的利弊得失,并借助于某些指标体系,确定最佳布局方案。

在进行经济地理分析时,必须注意可比性:①对象属性的可比性。一般来说,比较研究是在两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间进行,借以区别其细微的差异。若将两个属性不同、特征迥异的事物进行对比,不仅科学意义不大,而且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如工矿区不能与旅游区作比较,产粮区不能与产棉区作比较等。此外,对不同区域的比较要注意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包括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这在中外对比研究中尤其应予以注意。②资料的可比性。对比研究常要运用一些统计数据资料,然后构成某些指标参数进行比较, 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年代、单位要求统一或折算一致,方可进行比较。

三、要素分析法

近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李希霍芬,1883 年),它以定性解释地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为特征,试图揭示影响地理现象与构成现象的各种要素间的关系以及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地理学的思维形式从形态描述转化为要素分析。地理学中的要素分析起初只限于对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试图解释自然现象的发生学机制。之后,人文因素逐渐受到重视,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研究一度成为地理学的“热门”课题。

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受到诸如自然、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的经济部门对各种条件要求不一,同一经济部门内各个分支对各项具体条件的要求也互有差异。因此,必须具体分析,分清主次轻重,找出关键性、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此外,各种经济活动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进或制约)。因此,要揭示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就须从上述两方面进行分析,它们是经济地理学中要素分析的主要内容。

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要素错综复杂、种类繁多,而科学认识的过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经济地理学的要素分析法也是从单个要素分析发展到多要素分析。J.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只考虑市场距离这一单因素;A.韦勃的工业区位论进了一步,它考虑了运费、劳力和集聚三个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界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类型:①完全确定的函数关系;②不确定的相关关系(回归关系)。经济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兼之统计数值具有一定的随机误差,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后者。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是定量地确定经济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用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别可确定两要素和多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例如,有人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两组数据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并给出回归方程进行

预测分析。

四、综合分析法

地理学中的分析是从近代地理学定性解释地理现象开始的。为了揭示复杂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地理学者将地理现象分解成若干要素、类型或地理区域,分析它们的属性、特点和相互关系,分析的结果导致地理学的多元化。地理学的应用化和一元化趋势,使得综合方法越来越受到地理学家们的重视。

综合性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特性之一。综合分析研究是经济地理学者的主要思想方法,在当前我国经济地理研究中应用极为普遍。综合的前提是分析, 经济地理学中的分析包括以下方面:①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条件分析;

②经济结构和地域结构分析;③经济区域(类型区与综合区)分析;④经济联系(部门联系与区域联系)分析等。分析的结果可以认识和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一般性问题,区域经济的主导部门和辅助部门,各地区经济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方向等。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要进行经济地理综合,综合须持全局和长远观点。如某种资源的开发对几个生产企业均为急需,从整体利益出发,该资源应流向那些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又如两地区均有发展某一经济部门的绝对优势,但从更大范围来看,应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发展,实现合理的地域分工。当前,在我国经济地理研究中运用综合方法,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规划中的部门间、地区间、地区与部门间以及生产与生活间诸矛盾。

经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内容主要有:①经济地理要素的综合,包括条件与部门要素两个方面;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有机结合;③布局方案和区域规划效果的综合,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全面评价布局规划方案的合理性;④区域间的综合,从更大区域(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角度对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布局,既要强调地区平衡,更要强调地区分工与联系;⑤历史过程的综合,分析过去,了解现状,预测未来,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给经济地理学提出了许多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如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经济区划、流域规划与国土整治等。这些都需要经济地理学充分发挥其综合性的特长, 运用综合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的经济建设任务,经济地理研究工作的程序大致如下:

第一,制定计划任务书:①明确课题目的和要求;②确定研究人员的组成、研究工作的步骤与方法;③确定课题涉及的地域范围和具体内容;④经费预算及安排所需仪器设备等。

第二,实地考察和调查:①对研究对象有一感性认识,并搜集有关资料;

②通过调查访问明确地区或部门产业布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和考察工作应分清主次,对重点地区或部门应细致深入地进行。

第三,搜集和整理资料:资料有两种形式,即文字与数据资料。包括:

①已有的研究成果;②有关部门的规划设想和统计数据;③各种有关的图件;

④国外对这类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等等。对搜集到的资料首先要进行分类, 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常制成统计图表或绘成地图,以备分析问题之用。

第四,综合分析提出初步设想: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区域或部门产业

布局的条件、特点进行分析,找出现状布局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根据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产业布局原则,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综合各项布局条件和具体部门的布局要求,统筹规划,提出较为合理的布局方案设想。这一阶段是研究者的思维过程,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关键阶段,其成效固然与研究工作的细致程度有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所提方案应广泛听取有关领导、业务部门以及科研单位和专家的意见,通过进一步修改臻于完善。

第五,研究成果的总结、鉴定和评价:撰写出有科学依据、内容充实的研究报告(包括图件),是对研究成果的总结。然后与有关部门商定召开成果鉴定会,邀请与本课题有关的计划部门、业务部门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对规划布局方案从可行性与科学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最后,交有关部门或地区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