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采工业布局

开采工业只能是哪里有资源就在哪里布局。因此,确切地说,研究开采工业布局是论证选择已知自然资源的开发先后次序、规模以及如何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开采工业行业很多,下面仅就最有代表性的煤炭工业、森林工业为例予以论述:

(一)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含煤炭开采和洗选,炼焦、气化以及煤炭深加工则分属冶金、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采掘业是煤炭工业的主业,煤炭工业是典型的开采工业。

煤炭工业属能源工业,而且是其中的重要部门。能源的种类及其提供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设备开发和转换过程互相转化。这对于整个能源工业和能源的开采工业的开发和布局有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尤其是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的采掘业,在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先行地位,对工业布局和整个产业布局有着重要制约作用。

煤炭是一种笨重、价廉、消费量大、商品性强的大宗物资,不适宜长途远运。因此,接近消费区的煤田应当优先开发。但是,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

长途运煤仍然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所不可避免的,因而需要制定合理的煤炭产销区划和不断改善输煤方式。对于远离消费区的大型煤田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加紧建设,因为它们的开发不仅可以调剂余缺,而且还可促进新工业区的尽早形成,对于推动工业的进一步展开和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另外,中小煤矿也应因地制宜积极发展。

研究煤炭工业布局,除根据煤田区位诸条件论证新煤田建设和老煤田扩、改建的先后次序和规模等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煤炭的就地利用和转化。首先是就地发电,实行煤——电结合模式,这是大中矿区最常见模式。其次煤炭不仅是能源,而且是重要化工原料,可发展煤化工,搞焦化气化,生产化肥等,实行煤——电——化结合模式,使煤炭综合利用更加深化。再次在有条件的炼焦基地还可利用运煤(或焦炭)回空车运回铁矿石,建钢铁厂,这样出现煤——电——化——冶结合模式。此外,煤城可以利用煤矸石、电厂煤灰等发展建筑材料工业,建立为矿山服务的煤矿机械工业、轻工食品工业等等。单一煤城就可被以煤为基础的综合工业城市所取代,进而发展其他优势替代产业。

无论在大中小煤矿,或无论是动力煤、焦煤,不可能都就地利用,外运是不可避免的。运煤是各国铁路、水运的大宗物资,任务繁重。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对铁路、水运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路网布局产生重要影响。炼焦煤要以大型钢铁基地为中心,根据炼焦煤种牌号资源赋存条件,因地制宜合理组织主焦煤和各种配焦煤的生产和调运区划,奇缺煤种还要远距调入。调煤最多的还是动力煤,劣质煤(如褐煤)应尽量就地利用和转化,长途远运极不经济。优质动力煤的主要运输方式是铁路和水运。因受河道分布和季节等条件局限,内陆水运输煤受限制,近海和远洋输煤却比较便利。总之,水运不仅效率高且运价廉,应当充分利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论证开凿人工运河。铁路运煤除采取复线、电气化外,还有单元重载、三线多线等措施,同时增加沿线(经济走廊和地带)的利用和转化,如建路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输气,千方百计缩短煤炭运距,减轻铁路压力。近年来,在运煤繁忙的线路上又增加了新的输煤方式即管道输煤,大大提高了输煤效率。无论就地利用还是外运,都可因煤炭综合利用带动多工业部门的崛起,促进地区工业和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新变化,这是经济地理研究最为关心的。

(二)森林工业

森林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它能否再生取决于森林工业特别是森林采伐业的经营方式。如果尊重客观规律,主要是从总体或总量上严格控制年采伐量不超过年生长量,加上及时抓紧营造和迹地更新,那么森林资源不但可保持采、长均衡,甚至由于资源的繁衍还会越采越多,做到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如果相反,采取掠夺式经营,资源将越来越少,林缘后退甚至枯竭。我国是个少林国家,这类教训必须认真汲取。对于一个林区来说,一定要以营林为基础,坚持总量均衡,确定合理采伐指标,留有休养生息的余地。要实行以场(林场——林业基层单位)定居、以场轮伐,坚持下去,采育兼顾,可以收到较好的效益。林区道路建设是一项重要基本建设,是林区开发和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森林工业是如此,对于营林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原始林区的过熟林地区尤为重要。

林区所产原木和原煤、原油等一样,也有就地加工(靠山制材)问题, 而且有加工比重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林区还是在非林区(销区)城市开展木

材加工和多种林产工业,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由于各自条件的不同,因而也确有各自优缺点。从总的和长远观点来看,林区加工得天独厚,但须创造条件逐步形成。在林区加工的优越条件是显而易见的:①就地就近加工,减少长距离运输造成原木的浪费;②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为确定合理采伐指标和搞好营林创造稳定条件;③集中利用加工过程中所有剩余物,唯有林区才能做到,这是一项巨大物质财富;④改善林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林区与销区城市特别是与大城市比较,技术条件明显逊色一筹,但这是可以逐步扭转的,而前述一些条件则是很难改变的。林区空间比矿区还要广阔得多,因此,林区工业和城镇布局不可能太集

中,但也切忌过于分散。过于分散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太集中则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当坚持适当集中和分散。森林工业的第一产品是原木,原木靠山(林区)制材,即原木加工的“第一工序”是制成最适于后续加工利用半成品原料板、方材,这种布局应当说是最合理的。板、方材的进一步加工,制成工业、建筑业以及各行各业所需用材,虽然用户要求品种规格繁杂多样,但加工工艺不十分复杂,也理应在林区加工。利用前述包括采伐、制材、再加工过程中为数众多的枝、桠、皮、边、碎屑等剩余物,更是林区之所长,可由分散的粗加工到逐步集中再深加工,生产刨花板、纤维板、胶合板以及纸浆造纸和酒精等多种林产品工业。同时还可发展林业机械等为林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多种轻、重工业和林区其他资源的开采加工利用工业等。至于一些特需专用材和技术要求复杂的制造业产品,林区也可创造条件发展;但由于原料用量不大,产品又不适于远距离运输。继续在基础较好的销区城市经营也是合理的。这样,林区随着加工的逐步深化,必将形成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林区环境为特色的,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的多行业、多层次的工业和城镇结构和布局系统。

二、原材料工业布局

原材料加工业是将由开采工业开采并经分选等简单处理的原字号产品, 如原煤、原油、原木等进行加工(一次或多次)利用转化,并为后续工业—

—制造工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的工业部门和行业。从工业布局形态上看, 原材料工业中有的靠近资源产地,与开采工业结合,甚至组成一个联合企业; 有些则脱离甚至远离资源产地。研究原材料工业布局,就是要探索其较为“灵活”的区位轨迹,揭示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规律。现仅就原材料工业中的石油、电力、冶金、化工等工业分述如下:

(一)石油工业

石油工业包括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石油、天然气是比煤炭发热量更高,但比煤炭开采技术复杂的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虽有千年之久,但形成一个独立产业只有百余年的历史。进入本世纪后, 尤其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军事、宇航以及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至 60 年代,石油在世界能源构成中超过煤炭。70 年代初,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占第一位,其次是煤炭、天然气、水力和原子能发电。石油、天然气不仅是优质能源,更是优质化工原料。因此,石油开采业的布局,几乎是有了资源的发现,紧接着就要开发这些新资源,世界各地几乎都如此,原油加工业的区位选择却要复杂得多。原油(天然气)的有益组分含量高,适于外输又便于运输,不像煤炭因含有很多杂质而在外运过程中大量浪费运力。相反,原油加工后的成品油质轻易燃易爆,

品种规格又多,不宜于远运,受销区市场因素制约大。

原油在油田就地加工炼制,这不仅因为油田本身要消耗相当数量的成品油及其他原油加工过程所产的副产品,而且从长远看,石油资源终有枯竭之时,就地开展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扶持和发展替代产业有特殊意义;再者, 油田毗邻地区的工、农、交各行各业也需要就近获得油田提供的各种燃料和化工原料,这应是油田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从宏观分析,原油就地加工要有合理的比重,虽然这个比重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从总的趋势看, 比重是逐步增加的。

油田所产原油的大部分输往销区进行炼制,主要是通过管道,其次还有铁路等,洲际间则靠大船。炼油过程一般分为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或深加工。根据主产品的不同,炼油厂分为多种类型。以各种燃油为主产品的燃料型炼油厂要接近工业、农业、交通等经济发达,对汽油、煤油、柴油需求量大的消费区;润滑油型炼油厂要接近机械制造等工业中心的消费区;化工型炼油厂要接近和结合石油化工中心的消费区;包括燃料、润滑、化工等原料、产品在内的综合炼油厂须接近重要、发达的经济区域。尽管如此,仍难免有供过于求的部分油品,需经成品油管道或油槽车等外运。总之,原油就地加工或输往外地加工,均非孤立、随意去安排,而是同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大量消耗燃油、润滑油、化工原料等产业部门的布局紧密相联的。

当今世界,一方面以石油产品燃料油为优质能源,支撑一、二、三产业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以石油众多产品和副产品为原料,发展石油化工和后续工业的深精加工。正象炼油厂自身姿态那样罐塔林立,管道交织,而生产流程井然有序;石油工业也要在与工业和国民经济的错综复杂关系中,选择和确立包括采、输、加等行业的最佳区位,这就是其结构和布局论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电力工业

电力工业是将一次能源矿物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热能和核燃料的原子能以及水力、风力、潮汐的机械能等转换为电能的工业部门。电能是一种便于转换和传输的能量,通过输变电设备可将强大的电流输送到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以外。电力生产、输送和使用还可以进行有效而精确的数控和遥控。因此,电力是当前各个产业应用量广、效率最高的二次能源。在以常规能源利用为主的当今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仍以一次能源煤炭、石油等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各国发电动力中大量为燃煤,其次是油、气,水力也占有一定比重,原子能发电比重在逐步提高。电力工业的这些特点,使它在整个能源工业中占有特殊地位。

大型发电厂(群)的区位选择,除对微观选址有严格要求外,还要对中观、宏观条件诸如交通运输、燃料供应、电力(热)负荷、输电系统、强化电网、区域开发、流域开发等综合性、区域性的经济地理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和技术经济比较。负荷中心或接近负荷中心的大中煤矿、油气田最适宜建大型火电基地,国内外许多老工业基地为电—煤、电—油、电—气结合, 建起燃煤、油、气火电厂,就近供负荷中心。但是由于资源分布的局限,这种最佳结合并非多见,一般尚难满足负荷中心用电要求。解决途径是:①用外地煤、油、气建负荷中心电厂。这种形式从工业区形成初期就已开始,直至目前仍是一种重要的电厂区位模式,但受燃料供应主要是长距离输煤的制约;②建设核电站。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燃料运输问题,但对水、环境安全的

要求很严,是负荷中心建电厂大有前途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得以逐步推广;

③接近负荷中心的水电坝址的开发。这不仅可满足就近供电,而且还会带来多种效益;④除常规能源外,负荷中心开发新能源方兴未艾。

远离负荷中心的煤炭、石油天燃气基地和理想梯级开发水电坝址,建设大型火电和水电厂(群),然后向外长距离超高压输电,也是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煤矿坑口电厂、矿区电厂已成为当今最典型、多见的火电区位模式。所谓坑口电厂是严格指距矿、井最近,且不经铁路转运而径直靠传送带输煤者,煤矿与电厂的出入口直接相连,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倒煤环节,从而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往往水源条件会限制坑口电厂的发展,于是用耗水量少得多的空冷新机组代替耗水量大的水冷老机组,使坑口电厂继续迅速发展。坑口电厂是火电的最佳区位模式。距矿、井仍较近,但依赖铁路转运,建在矿区或毗邻矿区的电厂一般称为矿区电厂。矿区电厂依然是火电的常见模式。坑口电厂和矿区电厂对那些不适远运的低热值燃料(褐煤、泥煤、石煤)的利用,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减轻铁路压力、简化装卸环节和充分利用水源条件,还涌现了一批中途的“路口”、“港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

大江大河适于梯级开发建设水电站群,也是电力工业的重要枢纽所在。水电与火电相比有许多优点和特点:江河奔腾不息,水能不但可以连续不断利用,而且可调节抽水蓄能循环(将网中多余的电能转换提水为积蓄水能, 调节系统中能源的积蓄贮藏)运用;水利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多效益性;此外, 水电站效率高、成本低、不污染、启停灵活、利于系统调峰等,都是火电不能比拟的。但是水电的建设和运行要受坝址条件和气候水文等因素制约,基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牵动面广。因此,对水电站区位的研究须超越电力工业,同时进行有关农业、水利、交通运输业、旅游、城建、城市工业供水、防洪、生态环境等领域更广、区域更大的宏观论证。

自从 1954 年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厂投入运营以来,核电发展速度很快。现在,利用核聚变发电已是一项完全成熟的新技术。虽然核电站的初期投资比火电高,技术也比水、火电复杂,但耗用燃料很少,既能大量节约运储费用,选址可更靠近负荷中心,缩短输电距离。前述这些非负荷中心的火、水、核电厂(群)的大批涌现,不仅能服务于原负荷中心,同时也是新负荷中心的逐步形成过程,对于新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样发挥着能源工业的先行功能。把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负荷中心和在煤矿、油(气)田、江河梯级开发等的所有大中型火、水、核电厂联成有机的群体,使发电、输变、供电统一调度,这就是电力系统和电网。从电力工业角度看,联网比非联网电厂有许多优越性。特别对于区域经济来说,电网就是众多经济网络中的重要网络。各级电力枢纽、输电走廊、电力系统和电网,同工业枢纽和经济中心、工业地带和经济走廊、工业地区和经济区域等紧密相联。研究电力工业布局就是探讨火、水、核等电力工业结构(因地而异)及其区位,研究电力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等综合性、区域性很强的课题,并透过电力工业剖析整个工业和经济。

(三)冶金工业

冶金工业包括黑色冶金(钢铁)和有色冶金两个部门,跨开采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其产品几乎都作为原材料供后续制造工业,主要是机械工业加工利用,而用作最终产品者很少。冶金工业的金属矿采选业的产品——矿砂的

用户,不像原煤、原油,甚至也不像原木等用户那么多样,它单纯面向冶炼业,几乎成为冶炼业的附属原料车间。冶炼业主要是钢铁冶炼压延行业,时至今日仍然是传统工业中牵动和波及功能最广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因此,冶金工业是名副其实的原材料工业。

冶金工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国防工业和尖端技术提供多种金属原材料。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完整的冶金工业体系。冶金工业主要是钢的产量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钢铁工业分采选、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过程和行业。它们不仅在技术上可以各自独立存在,而且在经济上也可以联合或独立存在,它们可以集中一地或分散各地,这是受各地工业布局因素和条件制约的,类型各异。

钢铁联合企业(或称钢铁公司、钢铁总厂)一般建立在大型铁矿附近。联合企业包括铁矿采选、辅助原料石灰石、锰矿、菱镁矿、耐火粘土、铁钒土等的开采、烧结(人造富矿)、焦化、炼铁、炼钢(含普通钢和特殊钢)、轧钢,以及许多辅助分厂车间和多种经营项目。因此,典型的联合企业必须包括采矿、炼铁、炼钢、轧钢这四大部门。但也有不少联合企业脱离铁矿甚至远离矿山,靠外地甚至国外矿砂(原矿和铁精矿粉)建立炼铁、炼钢、轧钢等除矿山部分以外的其他所有项目。随着铁矿的大规模开采,富少贫多, 品位普遍下降,和炼焦配煤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日趋离煤就铁。但是,煤种齐全的大型煤炭基地仍不失为钢铁联合企业的较优区位。

就铁联合企业应根据矿石储量确定钢铁合理生产规模,同时必须兼顾焦煤、动力煤供应半径、运输、水源和供电、环境保护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应盲目扩建。受国际铁矿市场的冲击,就铁联合企业也有利用进口原料(天然富矿)问题。近几十年来,一些国家最初主要是日本、意大利等资源贫乏国家依赖进口钢铁原料,以后美、法、德、英等也进口矿砂, 纷纷在沿海建厂。我国铁、煤资源都很丰富,但贫多富少,又多处边远地区, 且矿山建设投资大、周期长,难于满足急需;而国际市场又可以缓解这些不足。我国第一个沿海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应运而生,经过一、二期连续建设,现已全部建成。这使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向前跨进一大步,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区位模式的重大突破。内陆沿海竞相发展,必将加速我国钢铁工业的步伐。

钢铁工业的独立专业矿、厂,国内外彼彼皆是。海南铁矿就是我国最大富矿基地,所产富矿供应全国许多钢铁企业。独立炼铁厂一般接近矿山,所产生铁有的供钢厂炼钢,有的直接供机械厂翻砂铸造。特殊钢厂(多为炼钢或轧钢厂)多与机械工业中心结合,一是可以部分利用机械工业的废钢铁, 二是能够就近供应机械工业所需的钢、钢材等,许多大的机械工业中心都设有特殊钢厂,独立的轧钢专业厂也多与金属加工结合。

总之,钢铁工业区位,主重是钢铁联合企业区位,是受原料、能源、运输、水源、基础设施、市场等多种综合因素制约,其中,主要是原料(铁矿)、燃料(焦煤)和市场等几大因素起牵动作用,必须经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进行宏观和中观论证,钢铁工业区位论证在工业布局研究中最具有典型和代表性,所以许多经济地理工作者都以其为重任,为结合实际、探讨理论做出贡献。

由于矿石品位和冶炼技术的特点不同,有色冶金工业与钢铁工业布局特点也不同。有色金属矿种类多又分散,冶炼技术复杂且耗能(电)高,所以其采选业和部分粗炼分散各地矿山,精炼则集中于能源充足的地方,特别是水电枢纽或城市,与机械、化工(基本化工原料)结合。因其污染比较严重, 以靠近有廉价电源的中小城镇为最佳。

(四)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是一个包含多行业、多品种,为工业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服务的重要原材料工业部门,部分产品(如化肥、农药、农膜等)又属生产最终产品的制造工业,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紧密相关。化学工业所需原料来源非常广泛,几乎所有自然资源和工、农业产品及副产品,均可作为化工生产原料进行加工。因此,化学工业在所有的工业部门中是最能充分利用一切物质资源的一个部门,能生产出成千上万种原料、材料和产品。所以从部门结构看,化学工业是沟通工业各个行业、国民经济体系各个部门的重要链条;从地区布局看,化学工业是联结工业地域综合体和地域经济综合体的重要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工业的原料来源领域和产品供应范围之广, 与工业和经济各部门、行业联系之密切都将与日俱增。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半成品是液体和气体,故多以管道传输;生产又经常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排放“三废”量大多有害。因此,要求厂址开阔宽敞,各工艺流程保持必要的空间距离;有热电站配合就近供热供电;注意环境保护,与其他工业和建筑之间设有绿化隔离带等。化学工业包括许多行业,如化学矿开采、基本化学、有机合成以及橡胶、塑料、医药、化肥、农药工业等。

基本化学工业主要是生产“三酸”——硫酸、硝酸和盐酸,“二碱”—

—纯碱和烧碱的化工生产行业。原料多为天然化学矿(硫铁矿、自然硫、钠硝石、盐、天然碱等),产品广泛用于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其他工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以及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重要原料和物资。硫酸大量用于化肥工业(约占总量的 40%左右)、冶金工业、石油工业等。硫酸属危险品,不宜远距离运输,厂址宜接近耗酸工业。硝酸与盐酸工业相似,它们也当布置在消费区域。纯碱广泛服务于化学工业自身,如硫酸、农药、合成氨、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生产过程中,都大量使用纯碱。其他如纺织、印染、造纸、冶金、建材、玻璃等工业耗量也不小。纯碱厂址多近盐产区(沿海和内陆湖、池、岩盐)。烧碱与纯碱不同,不便运输,多与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农药厂以及大型人造纤维厂和造纸厂等邻近。

对比基本化学工业,有机合成工业是现代化学工业中出现较晚但发展很快的部门。最初的有机产品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后从煤焦油中分离苯、酚制成染料、医药等少量产品,再后用焦炭、石灰石生产电石→乙炔→乙醛、醋酸等进一步生产染料、医药、农药,并用煤生产合成氨等,为煤化工发展阶段。60 年代初由于石油化工的发展,煤化工的主导地位渐被石油化工所取代。现代化工业生产,特别是有机合成的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烯烃(乙烯、丙烯、丁烯)和芳烃(苯、甲苯、二甲苯)为原料。以煤为原料所得烯烃极少,芳烃也不多;而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可获得烯烃、芳烃还有烷烃(甲烷、乙烷)等几乎全部有机原料品种,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有很多优点。目前,有机化工多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但煤藏丰富的国家如美、德等仍在加紧研究煤的气化和液化技术,用煤生产合成气,进一

步生产合成氨、甲醇等部分化工产品,但成本较高,发展受到限制。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有机化工产品包括基础原料(烯烃、芳烃等)、中间原料(基础原料加工所得近百种产品如甲醇、甲醛、乙醇、乙醛、醋酸等)和最终产品(中间原料再加工生产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医药、农药、染料、涂料、合成洗涤剂等),这里所说的最终产品主要是指化工内部而言,对整个工业而言,绝大部分还都是原材料。

乙烯是用途最广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乙烯产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目前,石油化工原料仍以轻质烷烃和石脑油为主,但逐步向重质化和多样化发展。各国因资源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样,有机化工的区位规律主要趋向于油(气)田和石油炼制中心。部分以煤为原料的有机化工厂除接近煤田外,还须考虑水、电和交通运输以及生产协作条件等。

化学肥料和农药工业是重要支农工业,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化学肥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肥源,因为化肥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运输贮存和施用方便等优点。化肥品种很多,可分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等几大类。现在国外浓度高的化肥比浓度低的发展快,复合肥比单一品种发展快,液体化肥比固体的发展快,液体化肥生产简单,成本低,便于机械化施肥。氮肥消费量最多,品种有硫酸铵、硝酸铵、尿素、碳酸氢铵和氯化铵等。生产氮肥的原料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焦炭和褐煤等,原先是焦炭和褐煤,以后被石油和天然气所代替,因为后者具有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氮肥因需要量多,原料来源广, 各主要经济区特别是农业区,都应建设大中型合成氨厂发展氮肥工业。因原料路线不同,氮肥工业布局有就气(主要是天然气田)、就油(主要是油田气、炼厂气、重油)、就煤(包括烟煤、无烟煤、褐煤和焦炭)以及其他水电解氢气和工业副产氢和碳氢化合物等不同类型。总之,大型氮肥工业接近油田、气田和煤田,并注意与其他化学工业结合。

农药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药进一步向高效低毒方向发展,并在加工和使用两方面寻求新的提高。农药分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因除草剂多属低残留品种,生产发展受环保方面限制不多。而更主要的是需求量大,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高,倚仗化学除草,增产作用显著。因此,除草剂生产已成为农药工业的主体。农药工业与基本化学原料关系密切,在布局时一般与基本化学工业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