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

农业生产所特有的强烈区域性特性,必然要求现代化农业朝着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主要涉及优化农业地域结构、农业生产合理的地域分工、农业地域专业化,及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选建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农业地域结构

农业地域结构的实质是一定地域内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每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从自然方面看,是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通过栽培植物和家畜的成长与繁殖实现能量与物质转换的农业生态系统;从经济方面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等) 而获得农产品的农业经济系统。由于栽培植物和饲养家畜实现的能量与物质转换是人们在经济技术力量的干预和促进下进行的,因而这两个系统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错综交织、互相紧密结合的,形成一个地区特有的农业地域结构,也就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特征的综合表现。

合理的农业地域结构在利用自然方面,既要求有较高的能量与物质转换效率(如农作物与牲畜的高产优质),又要能保持各种自然因素间的协调和平衡,保证自然资源的不断更新,如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森林、草原生产能力的不断增长等,以实现能量与物质转换的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而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则往往表现为对自然资源实行片面的掠夺式利用,从而破坏各种自然因素的协调和平衡关系,使自然资源更新能力衰退, 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如耕地重用轻养而导致土壤肥力锐减,滥垦陡坡导致严重水土流失,滥垦过牧草原导致退化沙化,林区重采轻造导致森林资源锐减,水域酷渔滥捕导致水产资源枯竭等。

合理的农业地域结构,在农业经济方面要求每个地区的农业都成为一个主导部门与辅助部门密切结合、多部门经济综合发展并具有最佳经济效果的农业经济系统。地区内农业综合发展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每个地区除了发展具有地域分工意义的商品性生产部门以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外,还要尽可能就地满足农产品需要,以消灭或减少不合理的农产品运输;也因为要采取多种方式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每个地区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由于农作物生产的季节性显著,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有差异,使得一年中忙闲不均, 只有多部门和多种作物才能使劳动力的利用得到平衡。多部门经济也利于使各种农副产品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使各部门互相支援,特别是实行农林牧合理结合。多部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平衡收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活跃整

个农村经济。

合理的农业地域结构既不同于片面的农业地域专业化或单一经济。也不同于“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往往使得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能尽其利,物(各种农副产品)不能尽其用,人(劳动力)不能尽其才,经济效果很低。那些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农村经济非常贫困的地区,往往是和不合理的农业结构紧密联系着的。

(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

所谓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而进行各有侧重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产品的交换,从而表现为农业生产在地域间分工的关系,这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必要性在于农业生产与地域条件的紧密联系。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可能有利于某些部门和作物,不利于另一些部门和作物。实现地域分工便可以在各地区尽可能多地安排它最有利的部门和作物,少安排或不安排不很有利的部门和作物,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挥各地区的生产潜力,可以用最少的人力和财力的投放,收到最大的经济效果,并促进各部门生产最快的发展。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前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性。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使每个地区除自给性生产外,还可有大量商品性生产,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畅通的产供销渠道,使条件不同的各地区分别着重发展不同部门并进行区际交换。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是随着农业中商品性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生产都是自给性生产,各地区间缺乏经济上的联系。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逐渐地在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间出现了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雏型。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农业生产力高度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又为农产品的区际交换提供了便利,各地区农业中,商品性生产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出现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和大规模的区际农产品交换。

(三)农业地域专业化

所谓农业地域专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不同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使每个地区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专门化部门成为区内农业生产的主导部门,其他部门多是为专业化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农业地域专业化的优势在于: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2)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实行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3)有利于农业劳动专业化,使劳动者在明确的专业方面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精益求精,从而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4)地域专业化的集中生产有利于合理配置农产品加工工业,节约农业原料的运输,提高加工工业劳动生产率;(5)地域专业化便于许多作业项目实现社会化专业经营,促成作业专业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地域专业化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利条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史上,它是资本主义农业高度发展的后果。但在资本主义条

件下,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尤其在一些殖民地地区,往往片面提高专业化程度,甚至出现单一经济,这就不免带来经济的畸形结构、土地资源的耗竭和农副产品的巨大浪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可能从全国和全社会着眼,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农业地域专业化,使各地区间农业生产有合理的专业分工,而每个地区内专业化部门与辅助部门合理结合,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农业地域结构。

(四)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所谓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指农产品商品率高,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它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热带作物、蔬菜、木材、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其形成条件是:

(1)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适宜,原有生产基础较好;(2)资源丰富, 生产发展潜力大,在全国或地区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量大, 商品率高,交通运输较方便;(4)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

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时,首先要对原来某些老的农产品集中产区(如常年的余粮区、棉区、花生区、蔗区、茶区、果区等)和新发展的地区(如甜菜区、橡胶种植区等)进行调查研究,综合评价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适宜性,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目前产量和商品率水平及其稳定程度,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可能性等等。然后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其中生产条件较 优越、原有生产基础较好、产量和商品率较高、增产潜力较大的若干地区,作为该项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为了便于建设,所选基地不宜太分散, 应相对集中成片(例如若干县的组合)。确定基地以后,要分别进行规划, 根据每片基地的条件、特点和问题,采取相应的经济技术措施,集中使用农业投资,大力改善其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物质技术装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以尽快发掘生产潜力。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保证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和基地内的其它商品供应,千方百计地大幅度地提高基地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