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望,赖以拄其间。

注释

【十六字令】16 个字。单调(前半、后半不分)。

四名,三平韵。山、鞍、三押韵。其二,山、澜、酣押韵。其三,山、残、间押韵。这十六字令是词中最短的。再比这短的是十四字的竹枝词,但算插入的衬词便成为二十二字。有人把十六字令和竹枝词看作是民谣。也有人认为十八字的“闲中好”作为词是最短的。所谓令,一般是付在词牌上的称呼,如浪淘沙等叫浪淘沙令。顺便说一句, 最长的词是二百四十个字的“莺啼序”。

【未下鞍】这是根据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来的。这一句表现了向高山挑战的气魄。与民谣中说的相反,是“快马加鞭”,而且“未下鞍”。

【惊】心情突然紧张起来。面对险峻山峰的顶端,对自己战胜了它而吃惊。

【回首】回头看。

【三尺三】三尺三寸。

【离天一句】当然这是夸张。陕西有句古谚:“孤云两角,去天一握”(19),就是这样。在李白的《蜀道难》中也有吟咏“连峰去天下盈尺”,“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但李白说的是由于山高“仰胁息”的情况,毛泽东却没有描述那种艰苦。

【骷髅】暴露在荒野上的头盖骨。

诗词大意

山,民谣中有低头和下马的说法,但我又给快马加了鞭子,于是一口气登上山顶。回头看突然紧张起来,哎呀!我的头差三尺三寸就顶到天了。

其二注释

【倒】颠倒。

【翻】翻过来,使颠倒过来。

【澜】大波涛。

【奔腾】疾驰,有万马奔腾等成语。

【酣】事情正盛期,高潮。

【万马】把山的形状比作马的诗,有韩愈的《南山诗》。韩愈的诗形容细腻,但毛泽东用“万马战犹酣”,直截了当地进行概括,似乎可以产生气吞山河的效果。

诗词大意

山,似翻江倒海的巨浪涌来,其气势急迫,宛如骏马以惊人的速度跑上去。这样说来,这种连绵起伏的山峰像万匹骏马在竞赛,而且现在正是高潮。

其三注释

【锷】刀刃、剑锋。

【残】出缺口,缺。

【欲】想。

【堕】崩溃,倒塌。源于古代神话中的表现(参照第 9 首《渔家傲》原注)。

【赖】依靠。

【拄】像用拐杖支撑身体那样支持。

【其一以下】以上三首,都是吟咏山的,其一是说高,其二是说大,其三是说坚。但就其内容而言,的确都是独特的表现手法(20)。

诗词大意

山,像戳破青天一样高耸着,其险峻如刀锋。虽刺入云天,但还锋利无缺口。要掉下来的天,幸亏有这座山像柱子一样支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