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与反“围剿”
下井冈山的毛泽东和朱德等人领导的红军日益壮大,又扩大了根据地, 不仅在江西省,而且在各地发生了与此相呼应的起义。看到这种情况,已将军阀战争告一段落的蒋介石,开始进攻红军的江西根据地即中央苏区,逐渐高涨起来的革命高潮,在这里面临着反革命的大举进攻。
蒋介石的进攻采取“围剿”根据地的形式,而反击它的红军则采取反“围剿”的形式。毛泽东后来指出,采取“围剿”与反“围剿”的形式,而且在长时间内反复进行,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23)实际上,蒋介石的“围剿” 进行了五次,从 1930 年至 1934 年前后历时五年。
这个时期作的词,从《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到《清平乐会昌》四首,都是以当时的战斗为题材的。细分的话,《渔家傲》两首和后来的《菩萨蛮》、《清平乐》两首的色调略有不同,可以说,不是毛泽东直接从军之作,不过大体在那个时候开始写出了从词《西江月井冈山》到后来充满战斗气息的作品,它们都是与红军一起在江西省和福建省的红土地上行军过程中产生的。
蒋介石发动的第一次“围剿”,是在 1930 年 10 月集结 10 万兵力,自
11 月上旬开始进攻。红军的兵力为 4 万人,按照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并不严重”。也许因为看穿了蒋介石未动用直系的装备精良的军队,而是使用所谓的杂牌军进攻红军,企图坐得渔翁之利吧。针对蒋介石的。“并进长追” 战术,毛泽东采取的是“诱敌深入,在根据地内歼灭敌人”的方针。
开始,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罗坊街,但却像与樟树镇和临川之敌作战一样, 出现在敌人前面的蜜蜂圩、崇仁和潭坊,被诱之敌开始进攻后,便南下采取“向心式退却”战术,集结在黄阪、小布、砍柴冈一带待命。不久,敌人进入龙冈、源头、洛口、头阪一线,已经休息几天的红军决定向疲劳之敌发起进攻。据当时从军的刘亚楼回忆,出击之前毛泽东在小布附近的河原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举出六项必胜条件,大鼓了士气。
六项中的第一条是根据地的军民一致,人民积极援助红军。他在其他地方也讲过同一内容的话,这里展现了建立根据地的根本思想。第二条以下是讲战术:主动地选择有利作战的阵地,设下陷阱,把敌人关在里面打。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部分,一口一口地吃掉。可以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拣弱的打。可以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然后再打。可以造成敌人的过失, 乘敌之隙,加以打击。在这次大会上,除一般农民外,还有农民自卫军参加。据说最后毛泽东带头高呼“打倒蒋介石!”
的口号,那声音“像万丈狂涛,震得山鸣谷应”。词中有“天兵怒气冲霄汉”一句,也许把这一情景记在心中,脱口而出的吧。
出发是 12 月 27 日深夜,首先去打谭道源师,人们挖战壕,埋伏在里面, 由于冬天寒冷,冻得直打哆嗦。敌人没有出来,于是把目标改为龙冈,包围龙冈后筑起阵地。作为诱饵,派出一部分红军和民兵,要求“只能败,不要胜”,把张辉瓒军队引出龙冈。当年十六岁参加这支小部队的士兵回忆说, 我们刚与敌人接触,连长就命令“撤退!”,而且准备好的雪白大米饭和萝卜炖肉也没吃上就出发了,很是生气。但越过一个山后,炊事员同样准备好了白米饭和萝卜炖肉。(24)如果是用白米饭和肉菜诱敌的话,那确是逍遥自在的战争。30 日早晨就开始下雾和雨,山路很滑,但战士们边行军边唱《国
际歌》,据说歌声把枪声都淹没了。
下午四时发出总攻的信号,几百个冲锋号一起吹响,杠军战士的喊杀声震撼着龙冈城,号称“扫荡”军精锐的张辉瓒师锐气被挫败,陷入混乱状态, 天黑前就结束了战斗。在灌木丛中躲藏的师长把上衣换成普通士兵服,尚未来得及换裤子,最后还是被认了出来。据说在发现他时,他脸色苍白,全身直哆嗦。这条裤子后来被送到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期间的战利品展览上展出了,(25)吸收到这首词里的是抓到这个张辉瓒时战士们的欢呼声。在这次战斗中,俘虏敌师主力两个旅和师部共九千人,师长也一齐当了俘虏。后来毛泽东自豪地说:“一人一马也没让逃掉。”当时,AB 团这个辱革命组织在富田、东固、东韶街蛊惑群众。在群众的协助下,红军把能采取秘密行动的龙冈作为第一个打击目标,取得了成功。在龙冈南的兴国有红军的独立师,对这一作战也很有利。最后向东韶街的敌人进行第二次打击,歼灭半个师。经过五天的两次战斗,国民党军队撤退了。
用这次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武装了过去扛梭标的战士,他们换上了步枪。红军又得到了无线电发报机,从此以后可以用无线电进行联络了,对待俘虏,是参加红军,还是回家,或者再回到国民党军队中去,可以自由选择, 但是很多人加入了红军队伍。给回家的人发三块银元,还开通行证。保卫根据地的农民对国民党军队侵入后干坏事很气愤,不让这些俘虏通过,甚至有人把通行证给撕掉了。因此红军战士护送俘虏到边界,并向农民作解释工作。(26)关于如何对待俘虏,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制定了注意事项,它被严格地遵守着。这一方针后来也在日中战争中实行了,所以也有不少日本士兵在被八路军、新四军俘虏后都亲身体验过这一方针。
蒋介石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一个月,1931 年 2 月,又发动了进攻。正如《渔家傲》里记述的“二十万军重入赣”那样,集中 20 万大军,而且任命直系何应钦(贵州省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现在台湾任国府战略顾问委员长,1889 年生)为总司令。同第一次一样,直系部队没有出动,动员了蔡廷锴(广东人,此后在上海抵抗日军入侵,现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896 年生)和孙连仲等的部队。
迎击它的红军兵力略有减少,为三万人。但由于反动组织 AB 团已被肃清,所以在作战上比第一次更为有利。鉴于张辉瓒等长驱直入失败的教训, 何应钦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以宁都为目标开始行动是在 4 月上旬,兵分四路侵入。5 月 15 日推进到江背洞、桥头江、沙溪镇、头陂一线。与上次一样,红军待敌脱离阵地,采取运动战实行各个击破。他们把主力从边界线上撤下,集结在广昌、瑞金、古龙冈一带,利用敌人未到这段时间,边整顿部队加紧训练,边做农民的政治工作,争取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展开军事行动。不久敌人接近了,因此决定把富田作为攻击目标,但敌人构筑了坚固的阵地,所以在东固停止前进,等敌人从阵地出来,足足等了二十五天,有人提出,敌人可能发现了,应该速战速决。但毛泽东没有改变原方针。
东固一带四面环山,西北的九层岭和观音崖尤为险峻。越过后,南面便是富田。红军在东固周围构筑了工事,附近的地方党和民兵全体动员封锁道路,日夜警戒以防情报泄露。时值插秧季节,农民很忙。但在第一次反“围剿”时目睹了红军胜利场面的农民热情地协助红军,集结在这小地域内的三万大军为粮食不足而烦恼。看到这些,农民们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红军帮
助人手不足的农家,打山草,捞泥鳅,以补充粮食的不足,同时发起节约运动。例如,一张纸分四次使用(用铅笔写,用毛笔写,在正面写,在背面写)。“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未必局限于这些情景,但却是描绘了真实情况。不久,敌人之一部转移,在右翼 5 公里处有郭华宗军,左翼 20 公里处有蔡廷锴军进入,形成彼夹击的形势。有人批评说,没有发觉这两个军而接近王金任军是“钻进了牛角尖”。但是毛泽东不改变方针。急不可待的敌人终于在第 25 天从阵地出击,设下的圈套成功了,总共歼灭两个师(共计 11 个团)。接着立即向与福建省的交界处白沙、中村、广昌、建宁方向边战斗边闪电般的进军。正像《渔家傲》里说的那样,“七百里驱十五日”,5 月 16 至 30
日踏过 350 公里,经过五次战斗,歼灭一个整师,五个师之各一部分,缴获
步枪 2 万余只。“痛快淋漓”,是毛泽东的感想。
这之后的三次反“围剿”,在词中虽无描述,但作为参考想叙述一下。两次失败后,蒋介石亲自指挥,于 1931 年 7 月,动员 30 万大军,开始
第三次“围剿”,在总司令蒋介石下面,分左、中、右三路,分别由朱绍良、陈铭枢、何应钦任司令,蒋与何在南昌。主力是直系的陈诚(浙江省人,现在台湾,任国府副总统,1897 年生)等 5 个师约 10 万人,实行“长驱直入”, 企图把红军追歼到赣江东岸。
因为离上次反“围剿”只有一个月时间,红军尚未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补充。红军在福建省建宁动员了群众,但即使加上这些,主力部队也只有约 3 万人,只是敌人的十分之一。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毛泽东率领驻在建宁、宁化间的部队向南方大迂回,把兵力集结到江西省南部的兴国。敌人吃尽苦头,寻找红军的踪影,最后发现红军已向西转移,于是又调动其主力追赶。红军突然东进,攻击了敌军中守备薄弱的永丰县的良村、宁都县的黄坡,相继歼灭两个师和一个旅(三战三捷)。发现红军绕到背后的敌军主力赶紧东进,集中兵力严密包围了黄坡。这时红军派出小部队在敌前方进行得意洋洋的佯动作战,利用上了钩的敌人迫击诱饵的间隙(这个间隙只有 10 公里,红军在敌人包围圈的裂缝的山中秘密越过)返回兴国县。等敌人发现时,已是半个月之后的事了,红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敌人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被拉来拉去,又受到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和红军的袭击,因而上气低落,粮食不足,9 月开始退却。红军乘胜猛追,在老营盘和方石岭两次战斗中大胜, 分别歼灭一个师和一个旅,在这第三次反“围剿”中,击溃了敌人 7 个师,
歼灭 17 个团,俘虏两万余人,缴获枪支一万四千枝,迫击炮 50 门,弹药 280
万发。敌军发牢骚说,“剿匪是无期徒刑。”(27)第四次“围剿”是 1932
年 6 月开始的,蒋介石集中了 90 个师 50 万人。敌人不是直接进攻中央根据地,而将其主力用于压迫武汉附近的红军(第四方面军)和洪湖一带的红军
(第三军)。这一地区的红军由于准备不足,进行了正面作战,陷入苦战。最后分别放弃根据地,转移到四川省和贵州省附近。接着国民党军队集中主力向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根据地进攻。武汉附近和洪湖的红军放弃根据地是共产党中央新的“左”倾政策造成的,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也实行了。党和军队的人事变动了,经济政策和劳动政策也有出现偏向的苗头。然而毛泽东的影响很深,第一方面军与国民党军队战斗时的战术是毛泽东制定的, 不是党中央的。1933 年 2 至 3 月,歼敌 3 个师,缴获枪支 2 万枝,粉碎了第四次“围剿”。第一方面军后来在江西和浙江省开辟了新的根据地,把中央根据地和福建省境内的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在四川省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但这是从武汉附近转移来的红军相继击败四川省的小军阀的结果。1933 年全国红军在 30 万左右,党员也增至 30 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