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西江月】50 个字。双调。各 4 句。两个平,一个仄押韵。闻、重为平,动为仄。城、隆为平,遁为瓜。闻和遁是 n 音,似乎与别的 ng 音不押韵,其实在词盛行的宋代还没有 n 和 ng 两音的区别,所以作为词,这是押韵的。况且现代的中国南方方言中这两个音也无区别。前阕和后阕都在第一句、第二句要求对偶。前阕,山下=山头,旌旗

=鼓角,在=相,望=闻。后阕也同样对偶。

【旌旗】*指国民党军队。在古代,所谓旌是指有羽毛装饰之物,而旗是指无装饰之物。

【在】现代汉语,正在进行。附在动词上表达动作的继续。望,是指自己眺望, 但这里是指对方接受那种动作,因而处于那种状态。

【鼓角】古代鸣鼓催促军队。角是军队中使用的笛子。这里指红军的军号声。

【围困】围是从四周包围城,困是最后的结果,城内的人们处境窘迫。

【岿然】高峻挺立貌。在《文选》中,观赏庄重的灵光殿有“灵光岿然独存”(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

【早已】很早以前,已经。

【森严】庄重而严肃。

【壁垒】防御工事。

【更加】现代汉语,越发,加上。

【众志成城】*源子春秋时代的历史书《国语》中的“众心成城”。意思是说万众一心,可变成坚固的城堡。这是毛泽东的基本思想之一。毛泽东于 1934 年在江西省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衣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说:“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么?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么?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皇帝还有没有呢?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

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6)

【隆】雷声轰响貌。

【遁】逃跑。

诗词大意

山下可以看见敌人的旗帜,山上可以听到我军的军号声。见到旗帜便可明白,敌人层层包围着井冈山,但是我军稳如井冈山高耸不动。

我们在敌人到来前加固了阵地,比任何城塞更坚固的是万众一心。我们从湖南省一回来,就听到黄洋界关卡的炮声隆隆。传令兵带来捷报说,敌人已在夜里逃走了。

注释

①李伟:《井冈山》(新知识出版社,1956 年版)。

②朱良才:《这座山,它革命 1》,载于《星火燎原》第 1 集(1958 年版)。

③韩伟:《回忆井冈山》,《人民日报》,1950 年 8 月 1 日。

④李伟:《井冈山》。

⑤王冶秋:《大地新游》(作家出版社,1962 年版)。

⑥兰宇:《常青树》,载于《人民文学》1964 年 7 月号。

⑦郭沫若:《流沙》,1948 年 7 月执笔,收入《沫若文集》第 8 卷。

⑧石川忠雄:《中国共产党史研究》,日本庆应通信,1959 年。

⑨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人民大学出版社,1962 年版)。

⑩谢觉哉:《创阳遇险》,载于《星火燎原》第 1 集。(11)同上。

  1. 赖毅:《毛委员在连队建党》,载于《星火燎原》第 1 集。

  2. 陈士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载于《星火燎原》第 1 集。

  3. 罗荣桓:《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载于《星火燎原》第 1

    集。(15)杜宣:《井冈山散记》,载于《人民文学》,1961 年 7、8 期合刊。(16)《毛泽东选集》第 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