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鹤楼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昌县城(现在与对岸的汉口、汉阳合并为武汉市)的西面,面临长江的黄鹤矶上。关于黄鹤楼有几种传说:有的说过去一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鹤经过此地(《南齐书·州郡志》);有的说一个叫荀環的男子在修仙,一天在黄鹤楼休息,从西南上空降下一物,原来是一位骑鹤人,畅谈一会儿后又骑鹤离去(《述异记》);有的说一个叫费袆的人修行成仙骑鹤飞去,但是当时曾在此地休息(《太平寰宇记》),说法种种。不过这些都与时代不相符,因此《报恩录》中记载的倒可以看作是神话的原型。按照《报恩录》的说法,古代在这座山上,有一姓辛的男子卖酒。一位老人白喝酒后总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半年过后,老人说用桔子皮在墙壁上画一只鹤顶酒钱。当客人拍手唱歌时,鹤便舞动起来。传出去后,辛氏成为巨万之富。十年之后的一天,老人又来了,他吹起铁笛,白云从天而降,鹤从墙壁

上下来,老人骑着鹤飞走了。辛氏在此建一座楼,取名辛氏楼。大概这个故事是原型吧。从笛子出现的年代看,估计最早不会在公元前 50 年以前,从《南齐书》上有黄鹤楼记载的时间上看,最迟是五世纪以前的神话,黄鹤也是与这个神话结合的说法。在南北朝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有玄鹤、灰鹤、白鹤,但是没有见到黄色的鹤。把用桔子皮汁绘画和古代长江流域桔子集市很多的情况联系起来考虑,令人感到这一神话的朴素味道。

游黄鹤楼的风习,是在唐朝盛行起来的,但是到了宋朝,建筑物似乎没有了。据说陆游入蜀时曾寻找过黄鹤楼,但是他连建筑物的遗址也没有看到。在宋朝的画上描绘的黄鹤楼是二层楼,分几栋,都有精美的雕刻。据说清朝建筑的是一栋三层高楼,但被烧毁了,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只有元朝的圣像宝塔,清末建立的奥略楼、抱膝亭、纯阳楼、陶公亭、涌月亭。这是词中讲的“剩有游人处”吧。这些建筑都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一侧的入口处,因有妨碍,所以暂时撤走了。有人说将改变地点重建,而且要参考宋、明、清的建筑物重新设什建造。②

游黄鹤楼赞美此地的诗人很多,其中著名的是唐朝诗人崔顺以“黄鹤楼” 为题的七言律诗,它已被收进日本出版的《盾诗选》中,所以日本人也是十分熟悉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③

第一句的原文也有“昔人已乘白云去”的,于是便采用第一句白云(过去),第二句黄鹤楼(现在),第三句黄鹤(过去),第四句白云(现在) 对应的技巧。

传说李白为崔颢的诗而感叹,他不想以黄鹤楼作诗(讲黄鹤楼的诗很多)。后来李白以“鹦鹉洲”为题作了七言律诗。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不仅与崔颢的《黄鹤楼》十分相似,而且在第二联不对偶,违反律诗规则这一点上也很像《黄鹤楼》的第二联违反规则。李白有关黄鹤楼的诗,有收在《唐诗选》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赴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作为名胜!不仅因其雄姿而被赞美,而且因古时候文人墨客在黄鹤楼留下的杰作而值得骄傲。毛泽东以“黄鹤楼”为题是理所当然的。应该说他的内心世界十分感动。比毛泽东早五六年,日本人芥川龙之介也曾来到这里,但荒废的风景令他大失所望。可以说,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这种沉滞需要改变了。对理解毛泽东的词也许不是什么本质的东西,但是作为参考, 我引用一些日本人的见闻。

“来此地访问古迹的人,⋯⋯只看到照相信和算卦摊,只好感叹,楼也驾上白云飞去了。只在一个角落里留下文余高的古石塔,以及后面高坡上奥略楼的宏伟飞檐式建筑,倒稍微消除一些不满意情绪。放眼望江上,大别山(汉阳的龟山)山麓上的晴川阁

尚存。长江正向东流去,身置孤帆远影碧空尽之中,真有成仙(羽化登仙,成仙升天) 之感。④“我所见到的是红砖已发黑的西式建筑。古老的砖建筑恐怕是文明开化的遗迹吧。挂在正面的匾额让人想起古代的东西。为缅怀昔日黄鹤楼的遗迹,比起西式建筑参观里面的奥略楼更好些。迎风翘起的屋顶和多角楼是雅致的中式建筑。比起红砖建筑的黄鹤楼,这里更能看到黄鹤楼的风姿。然而我却不可思议地被那发黑的不很漂亮的西式建筑黄鹤楼所吸引。而且在观赏它的过程中,不禁想起武昌经历过的‘近代’一幕。这里发生过辛亥革命(1911 年 10 月 10 日),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在这里,军人义举成功,城头飘起新旗帜。⋯⋯由于在政治上、军事上经常处在中心的位置上,所以容易让人想起这些事件。举目眺望汉口和汉阳,伫立在江边的黄鹤楼耸立的地方,自然感到那些风云中奋起的男子之志。⋯⋯我这样的异国男儿也如此。在孕育着危机的清末的氛围中,不难想像那些排满兴汉热血沸腾的青年志士,以怎样的心情徘徊于这座楼的周围的。”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