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上的战斗
上井冈山时,部队不足千人。回想起打长沙时八千人的浩大声势,人们不禁有些寂寞之感。
“那时,天气已经逐渐寒冷,战士们还是穿着破烂的军衣,给养十分困难,并且还未获得暂时休整的机会。可是由于党在部队中进行了工作,战士们情绪仍然高涨,在极度疲劳的行军以后,还去四处张贴布告,向老百姓宣传我们是什么军队。
遂川西有个市镇,名叫大汾。为了解决部队的冬衣和给养,我们便进驻这一市镇。尚未决定下一步行动时,就遭到‘挨户团’的突然袭击。部队因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只好分散撤退。当时四连有二个排,随着毛泽东同志一气跑到黄坳,便停下来,收集失散人员,并担负掩护一营集结的任务。这时,三营已向湖南桂东方向撤走了。
四连一共剩下三十多个人,稀稀落落地散坐在地上。要煮饭吃,炊事担子也跑丢了,肚子饿了,只好向老百姓家里找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没有碗筷,毛泽东同志和大家一起,伸手就从饭箩里抓着吃。
等大家吃饱了,毛泽东同志站起来,朝中间空地迈了几步,双足并拢, 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他的坚强、镇定的精神,立刻强有力地感染了战士们。他们一个个都抬起头来,鼓起战斗的勇气,充满信心,提着枪就站起队来,向着他那高大的身躯看齐。接着一营就赶上了,队伍向井冈山进发。三营撤退到湘南桂东一带活动,在后来我们从茶陵退出时,也终于会合了。”(14)
听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农民的武装队伍也从附近的农村上山了。1928 年 4 月,朱德和陈毅等人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两千人和湖南的农民军 8 千余人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这里诞生了,朱德任军长, 毛泽东为党代表。兵力约 1 万人,编成 3 个师。“共产党前敌委员会”作为党、军队、政权的最高机关成立了,毛泽东任书记。
蒋介石在这一年的 4 月至 7 月,命令江西和湖南的军阀对红军发动三次进攻,但都被击退了。另一方面,在红军内一部分农村来的士兵中间出现了思乡情绪。这在封建时代农民武装暴动中是常有的事。还有一个原因,如果要惩治地主,就要惩治家乡的地主,他们担心家里人会不会遭到杀害。湖南省委员会的代表杜修经让第四军的第 28、第 29 团向毛泽东留守的永新进发。思乡情绪严重的是宜章农民担任干部的第 29 团、第 28 团里湖南人少,即便有也是水口铅矿的工人。此外,还有南昌起义后与朱德同生死共患难的士兵们。朱德率领这些团向湖南进攻,可能也有省委的命令。但是他们恐怕不想把王牌部队轻易地拿去送死吧,果然部队在郴州大败,在这危急关头,接受了率一个营数十名士兵赶来的毛泽东的劝告,在井冈山南方的崇义和上犹迂回返回井冈山。可是在崇义,一个营长率部叛变,归途多难。
毛泽东伺机救援朱德,湖南省的敌人第八军经酃县向井冈山入口处之一的黄洋界逼进。8 月 28 日得到报告的留守部队(一个营)以夜行军到达黄洋界,加固已准备好的阵地,没有炮弹就收集岩石代替。8 月 30 日,敌人终于开始进攻了,但由于山路狭窄,只能走一个人。红军等敌人走到近距离时便开始射击,并投下石块。经过一昼夜,阻止了敌人四次冲锋,击溃一个团。第二天白天,从茨坪增援一门(也有说两门的)迫击炮,两发命中,于是敌
人仓皇逃走。颂扬这次黄洋界上的胜利的,就是《西江月井冈山》。
最近有人发表了访问黄洋界的文章,从中可以想像出那里的地形。笔者是 1963 年、1964 年来日的剧作家杜宣(江西省人,1919 年生)。
“山高岭削,仅有的一条羊肠小道就在陡壁间盘旋。哨口设在两峰之间, 地形隐蔽,当时石垒的哨棚遗迹,现在还保留得很完好。
井冈山的特点是从山麓到山腰,都是森林,峰顶却多是巨石和茅草。黄洋界也是蔓草丛生。只有哨口的东南方高峰上,长了一棵枝叶如盖的大柯树。据说当年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道去宁冈挑运军粮,来回经过黄洋界时,都在这棵树下歇脚乘凉。
站在黄洋界哨口,纵目远眺,罗霄山脉中段的主要山峰,此起彼伏,雄壮无比。好像整个宇宙都被这些绵亘不断的千峰万岭占据着,天空中的白云伸手就可以摸到一样。气候变幻很快,刚到的时候是睛空万里,万山重叠。一忽儿就变成云雾弥漫,白茫茫如汪洋大海。据云,黄洋界又有汪洋界之称, 这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毛泽东同志那首写黄洋界斗争胜利的著名的《西江月》,现在已刻在黄洋界哨口。(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