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渡过金沙江)

长征是毛泽东等率领的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于 1934 年 10 月 16 日自

江西省粤都附近的铜罗湾出发开始的,1935 年 10 月 22 日到达陕西省保安的

吴起镇(吴旗县)结束,历时约一年。但据在甘肃省会宁最后于 1936 年 11 月完成与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的大会师,“胜利地完成长征”的说法(21),这实际上是用了两年时间完成的事业。据统计,在 368 天中有 235 天白天行军,18 天夜间行军,不行军时几乎都打仗。一整天都打仗的大规模战斗有 15 次,每天都有一次小的接触战斗。长征通过 11 个省,占领 62 个县,

在 6 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22)。

长征的距离,根据第一军团 1936 年在预旺堡所作的记录是一万八千八十八华里(9044 公里),从福建省最远处曲折迂回过来的一部分士兵,大概行走了二万五千华里(一万二千五百公里),即便是短的距离,也相当于北美大陆东西直线的距离。如果从北京一直向西走的话,极粗略地用眼睛估计, 也似乎是横跨亚欧大陆到达大西洋彼岸了。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拿破伦从莫斯科败退等历史上著名的长距离行军也比不上长征。正因为如此,牺牲很多。从江西出发时是 10 万人的第一方面军,到长征结束时只剩下 7、8 千人了。

长征路上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这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巧妙地得到了描述。

长征开始后,首先踏破的是“五岭”群山。这包括横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的许多山岭,其中大的岭有五个(参照注释),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五岭的北面,瑞金在赣江上游、贡江的上源。第一方面军自贡江下游的零都出发沿五岭北面西行,渡过信丰江(桃江)、章水、潇水、湘水,越过都庞岭。都庞岭为“五岭”之一,在湘水西岸,当地人称老山界。这条山路上山 15 公里,下山 7.5 公里,是有名的险峻山路。一位士兵把这叫作长征途中最艰苦的路段(23)。

然后,红军又在乌江、遵义、娄山夫、猴场、赤水、上城这些属于“乌蒙”山区的崇山峻岭中转战(第 13 首)。

接着,他们渡过“金沙水拍”的金沙江。长征结束时病倒被担架抬着的周恩来,还在精神抖擞地指挥着渡河作战。

金沙江的水源在海拔 5000 米处,但西康省的巴塘附近为海拔 2735 米,

宜宾为 296 米。就是说从水源到宜宾,平均 1 公里落差为 2 米,是急流险段,

流速每秒 4.5 米。渡场只有 10 余条船,而且从龙街到上游岩石很多,所以只能使用皮筏才能过河。国民党估计红军可能在龙街渡河,但红军却在其下游的绞车渡(也叫绞平渡、交西渡)过河了。

有材料讲,靠金沙江这边的 30 公里路是下坡,走 20 公里就到绞车渡镇。

从那里到河岸 10 公里,斜面更加险峻,不拄拐杖就有跌落到谷底的危险。4 月份的天气已经相当热了,越往下走越热,在河岸就热得难于忍受了。据说人们都贪婪地喝水(24)。如果是这样的话,毛泽东诗中所说的“云崖暖”是避开直叙而显得从容不迫。在《三国志演义》中,金沙江是作为泸水出现的。马岱率领的兵士想在此渡河正赶上炎热天气,1500 人死去。因此,这里作为酷暑之地是自古就闻名的。

不过,当年的士兵提供的其他材料,是这样讲述通过云南省时的印象的:

“四月的云南,天气已经很热,只穿一件单军衣还经常汗流浃背。白漂漂的水田里,一撮一撮的禾苗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好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两边小山上,红花绿叶,树木丛生,蜜蜂嗡嗡的飞来飞去,真是一个迷人的春天。此时,我们的后面虽然仍有十几万追兵,但是谁都相信,毛主席一定会指挥我们摆脱敌人,走向胜利。部队一面观赏春色,一面前进,情绪很高。” (25)也许是下游的风景吧,正如这种回忆录中所讲的,云南省以风景秀丽而闻名。在渡口有五六间船夫的房子(窑洞),但在准备要渡河时刮起了龙卷风,窑洞前的茅草屋被掀走了,红军战士也给吹倒了。30 分钟过后风停下来, 太阳也出来了(26)。红军拿出很多钱买下那里的六七条船,用九个昼夜全军完成了渡河任务。在“歌声和欢笑声”(27)中渡过金沙江的红军进入了少数民族彝族居住的大凉山地区。该地区与《三国志》关系密切,这里有据传是诸葛孔明设置的阵地“孔明寨”。再往里走有据传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猴屁股被烧焦的火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