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帝国的覆灭

资产阶级的不满,社会上的厌战情绪,各被占领地区的反抗运动英国从未停止的敌对行为,帝国经济与财政的困难,兵源日渐枯竭和军队素质的下降等等,使拿破仑陷入了困境。然而,称帝后愈加膨胀了个人野心的拿破仑不相信厄运的来临,倾全力为他的波拿巴皇朝图谋长久的“基业”。他只迷信强权,声称:“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强大。力量最强大就无所谓错误。”他决定远征俄国,以新的对外征服来加强自己的地位。

几次败给法国的俄国并未丧失元气,仍是东欧举足轻重的大国。它虽然加入了大陆体系,但从未认真执行过大陆封锁政策。作为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国和工业品进口国,俄国港口对英货一直是开放的。拿破仑对奥尔登堡公国的兼并更使俄国恼怒,因为奥尔登堡公爵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妹丈。于是俄国开始和英国接近。沙皇更在 1810 年 12 月 31 日下令对法国及其盟国从陆路运来的商品提高关税,而对英国和中立国从水路运来的商品实行优惠。这使法俄关系进一步走向破裂。

1812 年初,拿破仑开始募集征俄大军。感到威胁的亚历山大一世于 4 月

8 日提出,要法军全部撤到易北河以西遭到拿破仑拒绝。到 5 月中旬拿破仑

已纠集了 70 万大军其中附庸国士兵占一大半来自法国本土者只有 20 万。6

月 24 日至 25 日拿破仑带领约 40 万人渡过涅曼河进入俄罗斯领土。俄军将领采取边战边退的方式,不与法军决战。广阔的俄罗斯平原为俄军的战术提供了方便却使擅于速战速决的法军丧失了优势。后方供给十分困难的法军在长时间疲劳行军和缺乏给养的情况下,大量减员,逃兵猛增。8 月 16 日与俄军在斯摩棱斯克发生遭遇战时,作战部队只有 16 万人了。虽然法军在战斗

中取得胜利,但战后可调动的军队已剩下不足 13 万。这时,重新被沙皇起用的老将库图佐夫在莫斯科附近的鲍罗金诺设营布阵,以逸待劳准备歼灭疲惫的法军。9 月 5 日至 7 日法军向俄军阵地发起进攻,双方展开大战。俄军

虽准备充足,但还是未能挡住法军进攻以损失 5 万人的结局,再次败退。法

军也损失了 3 万人。9 月 14 日拿破仑进入已撤退一空的莫斯科所部军队已不

足 10 万。这时莫斯科发生大火,三日不熄。拿破仑艰难地在这座空城度过一个月,急切盼望彼得堡派人前来议和,但却杳无音讯。在无力坚持的情况下,于 10 月 19 日被迫下令撤军。在提前到来的严寒中,饥饿的法军已失去了以往那种战斗能力。在撤退途中,库图佐夫的军队、哥萨克骑兵以及农民游击队不停地追打袭击。11 月 16 日法军进行了在俄国境内的最后一战,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得以摆脱敌军,渡过别列津纳河。退出俄国领土后, 拿破仑只剩下残兵 1 万人,又收拾失散士兵 4 万余共得 5.5 万溃不成军的队伍。

由于 11 月初便得到巴黎发生未遂政变的消息,心急如焚的拿破仑于 12

月 5 日兼程赶回巴黎。仅仅半年时间,便将帝国大军消耗殆尽,使拿破仑政权元气大伤。他到元老院发表讲话时,表示今后不准备再战,但他的皇位和法兰西的命运是一致的,需要给他一定年限去“从事建设”。然而,欧洲敌

国已不再容许他取得喘息的机会。

1813 年 2 月 28 日,普鲁士与俄国签订了共同对法作战的条约,第六次

反法同盟形成。拿破仑紧急拼凑 15 万军队,于 4 月 15 日离开巴黎率军前往

迎敌。在完全处于劣势的条件下,拿破仑凭藉其指挥才能,仍然在 5 月 2 日和 20 日取得两个战役的胜利,将俄普军队打败。6 月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奥地利出面进行调停,未获成功,遂于 8 月加入同盟,对法宣战。英国则向同盟各国提供了大量经费。普鲁士利用两个月的停战期将军队扩充了一倍。双方战端重启时,同盟各国已有军队 51 万。拿破仑也凑起了 44 万人,但是武

器弹药却极为缺乏。10 月 18 日至 19 日双方在莱比锡进行了大会战。这次战役被称为“民族之战”,即决定欧洲各民族命运的战斗。原为拿破仑元帅, 后成为瑞典国王的贝尔纳多特,此时也加入反法同盟对其原来的皇帝作战。在会战中,同盟国投入 32 万大军,对抗只有 16 万人的法军。交战中双方各

损失约 6 万人,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由于一直同法国协同作战的萨克森军队突然倒戈,拿破仑遭到失败,突围返回巴黎。

拿破仑退位·王朝复辟 这时,庞大的帝国已陷于土崩瓦解状态。莱茵邦联解散了,荷兰已没有法军,西班牙也被放弃了,瑞士不再承认法国的保护,意大利重被奥军侵入,那不勒斯王缪拉业已降敌。法国又回到 1793 年时的情景,面临着各国的入侵。

1813 年 12 月 4 日,同盟各国发表宣言,声称应由拿破仑个人承担全部

战争责任,法国人民与此无关。1814 年 1 月 25 日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往迎战联军。行前将皇后、皇子托付给长兄约瑟夫照看。从此他再也未能同妻儿见面。2 月 1 日他被三倍于己的联军打败,瑞典、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军队攻入法国领土。拿破仑同意进行和平谈判。但很快发现联军部署上的弱点,又迅速出击,于 2 月中旬分别击败普军与奥军。但因兵力过少,难以全歼,以致三国军队终于会合,加强了攻势。3 月 14 日英军占领波尔多。3 月 20 日拿破仑在阿尔西战败。21 日里昂失守。30 日莫尔蒂埃元帅和马尔蒙元帅战败投降。联军进抵巴黎城下。这时,巴黎已组成以塔列朗为首的临时政府, 得到元老院的承认。31 日联军进入巴黎,包括沙皇和普鲁士国王。塔列朗与联军进行了谈判。4 月 2 日元老院通过了废黜拿破仑的决议。同时还通过了再制定新宪法的几条原则:保留立法机构、维持军队并保持军官的官阶与薪金、承认继续偿还公债和出卖国有财产、保障言论和出版自由,等等。实际上是要联军扶植的复辟王朝承认大革命的基本成果。

在莱比锡会战后,反法同盟诸国在法国前途的问题上已出现分歧。俄国主张由瑞典王贝尔纳多特返回法国取代拿破仑;奥地利则主张由拿破仑之子继位,由皇后玛丽·路易丝摄政,维持波拿巴皇朝;英国认为应使波旁王朝复辟。塔列朗在与联军谈判时,以正统主义原则说服了各国,决定由波旁王朝复辟。塔列朗认为,只有正统王朝才可能使法国各阶层接受,避免产生新的混乱。这不失为恢复国家稳定的颇有见地的主张。正因为达成了妥协,元

老院于 4 月 6 日宣布,邀请路易十八回国登王位。

当时,拿破仑已回到枫丹白露,仍然准备继续再战。但是他身边的几名元帅承认大势已去,不肯受命。拿破仑不得已于 4 月 4 日宣告退位,20 日被押送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联军决定将该岛作为其私产,他可在岛上继续使用皇帝称号,领取年俸。

5 月 3 日,路易十八回到巴黎,实现了复辟。他回到离别 24 年的故国, 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设想的完全恢复旧制度,事实上已没有可能性了。同时,为避免发生新的革命,沙皇也劝诫复辟者不可造次。于是, 路易十八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于 6 月颁布钦赐宪章,几乎全部接受了元老院提出的那些原则。随同他回国的逃亡者和一切极端派王党分子反对宪章,并进行各种报复,诸如回乡鞭打农民,教士在布道时恶毒诅咒革命者和所有购买国有财产的人等等。在他们的压力下,路易十八也作出种种让步, 为他们安排高官厚禄,同意对军官们只发半薪,还借口财政困难大量增税。此外,北部地区还被联军占领着,人们喜爱的三色旗又换成了波旁王朝的白百合花旗,为深遭人民痛恨的基贝隆半岛登陆者建立起表彰的纪念碑,反动的叛军头目卡杜达尔被追封为贵族。所有这一切都是法国人民难以容忍的, 对比之下,他们更回忆起刚刚失去的帝国的“荣誉”。

已在厄尔巴岛上被禁 10 个月的拿破仑,始终注视着国内的局势,并未

放弃东山再起的野心。在他感到时机又已来临时,就在 1815 年 2 月 28 日带

领 900 名卫兵离岛偷渡回国。他们避开英国海军的监视,于 3 月 1 日在法国登陆,奔向格罗诺布尔,一路上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到达里昂时工人和市民热烈地拥戴他。复辟王朝派已经归顺的内伊元帅前去捕捉拿破仑,而内伊见到故主后又投入了皇帝的怀抱。3 月 20 日拿破仑在“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中回到巴黎,路易十八再次出逃。重登帝位的拿破仑在自由派思想家贡斯当协助下,制定了帝国宪法补充条款,提高立法机构的权力,承认新闻自由并扩大了公民权利。在对补充条款进行公民投票时,赞成票 155 万张,只有 5700 反对票。

正在维也纳举行国际会议的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代表们,无不为这个奇迹而震惊。英、俄、普、奥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以 70 至 80 万大

军向法国扑去。拿破仑在仓促间竟然也募集起 70 万军队。但是,由于武器、

马匹奇缺、真正带到战场去的不过 12 万人。6 月 15 日他率军进入比利时。

与之对垒的有 9 万英军和 12 万普军。6 月 16 日拿破仑击退布吕歇尔统率的普军。内伊元帅与威灵顿率领的英军进行了交战,互有伤亡。17 日双方都在调兵遣将进行部署。18 日展开了决战,即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开始时是英法军队激战,法军稍占优势。下午 5 时许,摆脱了法国追击部队的布吕歇尔赶来,加入战斗。于是形势突变,拿破仑败阵而归,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败回巴黎的拿破仑于 6 月 22 日第二次宣告退位。7 月 3 日法国向联军签署巴黎投降书,8 日路易十八重新复位。拿破仑被送往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1821 年 5 月 5 日在该岛去世。从拿破仑重建帝国到第二次退位,共计 97 天,

接近 100 天,历史上称这个短暂的政权为“百日”。对拿破仑个人来说,“百日”可说是个罕见的奇迹,而对法兰西民族来说,它只是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恩格斯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① 然而,法国大革命所开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并不会因为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