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848 年欧洲革命

革命的任务 1848 年,对欧洲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的年初,在欧洲开始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遍及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1848 年 1 月 20 日,意大利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

人民举行起义,揭开了 1848 年欧洲革命的序幕。接着,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德国爆发了三月革命;在法国、德国革命的推动和鼓舞下,东南欧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风起云涌;西欧、北欧一些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卷进了革命洪流。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把这次革命推向了高潮。

1848 年欧洲革命的发生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一方面是工业革命正在扩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已开始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各国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而政治上多数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仍处于无权的地位或初掌政权;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欧洲不断地高涨。另一方面是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封建统治之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少数国家虽然也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封建残余仍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所确立的反动封建体系也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样革命就无法避免了。

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要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所以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欧洲各个国家具体条件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平

衡,因而面临的革命具体任务也不完全相同。在法国,是要推翻金融贵族的统治,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完成资产阶级民主改造,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在德国,是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消除政治上的分裂状态, 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在匈牙利、波兰、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是为了摆脱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在意大利,则是消除国家分裂状态,驱逐外国势力,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1845—1847 年欧洲连续发生了马铃薯病虫害,各国农业普遍歉收,粮食缺乏,许多地方发生了饥荒。1847 年欧洲又发生了经济危机,工厂纷纷倒闭, 工人大批失业。这样就使各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1848 年欧洲革命虽属资产阶级革命,但与 17、18 世纪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不同。这时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阶级在革命中不仅提出了本阶级的要求,而且试图领导革命,并且一直走在革命的最前面。资产阶级也跟以往不同,尽管这次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封建势力, 可是资产阶级越来越害怕站在它身旁的生气勃勃的工人阶级,它的革命性不断萎缩,最后竟背叛了革命。

1848 年欧洲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大陆,可是从它取得胜利之快,而失败也几乎同样之快的现象来看,革命力量还缺乏坚实的基础;资产阶级的背叛、小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工人阶级本身在政治上、组织上的软弱,是导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次革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它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从此梅特涅时代宣告结束,这为资本主义在欧洲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法国二月革命 1830 年七月革命后,统治法国的是七月王朝。这个王朝的政权是掌握在金融贵族手中,国王路易·菲力浦本人就是个大金融资本家,拥有不少企业和土地,还直接参加过金融投机活动。金融贵族垄断了政府的高级职位,国家大事全都由银行家和交易所经纪人来决定。七月王朝规定竞选议员的财产资格很高,交纳直接税 200 法郎以上的人才有选举权,交

纳 500 法郎的人才有被选举权。当时全国 3600 万人当中,有选举权的只有

20 万人。被剥夺选举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而且还有部分工业资产阶级。在七月王朝统治前期,在议会中工业资产阶级代表约占半数, 到后期却减少到 1/3。每年从农民身上榨取的捐税达 56000 万法郎,占国家预算收入的一半。在 1600 多万农民中,完全失去土地的达 400 万人,几乎

破产的有 500 万人。这时期,法国的工业革命虽在扩展,可是由于金融贵族的统治给国家工业发展造成的严重障碍,法国工业发展的速度仍远远落后于英国。

基佐政府统治时期(1840—1848 年)是七月王朝最腐败、最反动的时期。基佐(1787—1874 年)是个历史学家。在同波旁王朝斗争中,他主张资产阶级要同贵族进行阶级斗争。可是执政后,却成为极端保守和反动的人物。他

认为七月王朝的政体是理想的社会制度,坚决反对改革;对内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维护金融贵族利益;对外讨好英国,积极向外扩张。这样,使得反对七月王朝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要求社会改革、要求建立共和国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

在反对七月王朝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政治派别。以保皇党人梯也尔和巴罗为首的“王朝反对派”,主张扩大选举权,实行有限的议会改革。以拉马丁(1790—1869 年)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派,主张扩大选举权,要求建立共和国。以赖德律-洛兰(1807—1874 年)为首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和派的左翼),主张实行普选,建立共和国,还要求实行社会改革,改善人民生活。由于七月王朝残酷镇压工人运动,这个时期工人阶级还没有自己公开的政治组织,只有一些秘密团体,如布朗基(1805—1881 年)领导的“四季社”等。另外,还有一些和工人阶级站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者,著名的人物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1803—1850 年)、卡贝(1788—1856 年),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1809—1865 年)和路易·勃朗。

1847 年下半年起,法国社会各阶级都开始行动起来,全国到处出现工人示威和农民骚动。王朝反对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利用群众运动高涨的形势, 积极展开活动,以举行“宴会”为名,进行群众性政治集会,宣传改革选举制度,在全国掀起了宴会运动。他们原定于 1848 年 1 月 29 日在巴黎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有反对派全体议员参加的“宴会”,在遭到政府禁止后,就改于 2 月 22 日举行,但再次遭到政府禁止。这件事遂成为 1848 年二月革命的导火线。

在政府的压力下,宴会的组织者表示屈服,放弃原定的计划。但是 2 月

22 日,巴黎工人、学生和市民走上街头,高呼“改革万岁”、“打倒基佐” 的口号,冒雨进行示威游行。23 日,有更多的群众参加示威,并同军警发生冲突,不少国民自卫军也转到群众方面来。路易·菲力浦十分惊慌,立即免除了基佐的职务,答应实行改革。资产阶级反对派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准备同国王妥协,共同执政。但是,巴黎工人和群众已经吸取了七月革命的教训, 决心推翻王朝,为建立共和国继续战斗。当晚,守卫基佐住宅的士兵向群众开了枪,当场有 6 人被打死,几十人受伤。手持火把的人群护送着装载尸体

的大车游遍了巴黎,激起了巴黎人民的极大愤怒,一夜间就筑起了 1500 个街垒。24 日,起义群众高呼“打倒路易·菲力浦!”“建立共和!”对政府各主要据点发动了猛烈进攻,军队同情起义,路易·菲力浦眼见大势已去, 仓促逃往英国。起义群众攻占土伊勒里宫,捣毁了君主政体的一切标志,并把象征君主制的御座抬到巴士底广场烈士碑前烧毁。二月革命获得了胜利。

但是,革命胜利的成果被资产阶级窃取了。2 月 24 日成立的临时政府由11 人组成,其中王朝反对派 2 人,共和派 5 人,小资产阶级民主派 2 人,工

人代表 2 名,即路易·勃朗和阿尔伯。临时政府的主要职务都由资产阶级共和派代表担任。诗人、历史学家拉马丁担任了外交部长,实际上是临时政府

的灵魂。富有的律师赖德律-洛兰担任了内务部长。他们在革命前反对七月王朝和鼓吹社会改革,骗取了群众的信任。同时,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路易·勃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群众中起了麻痹的作用, 使工人相信资产阶级上台可以帮助改善工人的经济地位。

路易·勃朗(1811—1882 年)是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著有《劳动组织》。他认为工人贫困、受苦、堕落和犯罪,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他认为把劳动组织起来就可以消灭工人的贫困等等不合理的现象。因此他建议由资产阶级国家拿出资本,成立国立工场,由国家负责指导和组织生产,以此来逐步兼并私人企业,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他还主张由国家来实现劳动权,保证每个公民都能在合理的报酬下就业。路易·勃朗把国家看成是超阶级的,声称“国家是穷人的银行”,一切社会改革只能通过说服和依靠政府来实现,反对工人阶级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他在临时政府中鼓吹阶级调和,散布改良的幻想,把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引向了歧途。

临时政府迟迟不宣布成立共和国,只是在 2 月 25 日,革命家拉斯拜尔

(1794—1878 年)率领工人代表团至市政厅,以新的起义相威胁,限令在两小时内宣布成立共和国,临时政府才不得不宣布成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二共和国。

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迅速上升到首位。资产阶级共和派要求通过共和国,来确立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全面统治。工人阶级要求的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和国,这种愿望集中反映在他们提出的“社会共和国”这个模糊口号中。

当时工人群众手中掌握武器,因此一度争得一些胜利。几天之内,迫使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实行普选,规定劳动日减少一小时,保证工人的劳动权利,设立劳动委员会,建立国立工场等。工人阶级争得这些胜利,从而给共和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这与工人代表参加政府一样,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劳动委员会因设在卢森堡宫,又称为卢森堡委员会。它的任务是探讨改善工人阶级状况的办法。这个委员会既无权力,又无经费,只是纸上谈兵。马克思把它说成是设在银行和交易所旁边的“社会主义的礼拜堂”①。路易·勃朗和阿尔伯就是这个礼拜堂的祭司长,他们在那里宣扬劳资合作的福音。

资产阶级共和派同意颁布这些法令是被迫的,是慑于形势。它把这些措施作为争取时间,麻痹工人群众革命意志的手段。路易·勃朗和阿尔伯担任劳动委员会正、副主席,也就把工人代表撵出了政府。临时政府在实现劳动权的幌子下,先后在巴黎、里昂、马赛等地开办国立工场,收容大批失业工人、职员和破产的手工业者,仅巴黎的国立工场就有 11 万多人参加。国立工场的工人进行修筑铁路和车站、植树、铺路以及打扫广场等劳动。临时政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401 页。

府故意恶化国立工场中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目的是要败坏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声誉。临时政府还急于组织反革命武装,建立一支 2 万多人的别动队, 这就需要钱,于是以维持国立工场为名,把主要由农民、小资产阶级负担的四种直接税,按每法郎税款增收 45 生丁附加税。同时又造谣说,附加税是为了养活工人,因而在受骗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心目中,工人成了靠他们养活的“游手好闲”的人,国立工场成了懒汉避难所。临时政府就是用这种挑拨的手段,使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于国立工场、劳动委员会和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陷于孤立。

4 月 16 日,巴黎 10 万工人集会,向政府递交“组织劳动”,“消灭剥削”的请愿书。临时政府却借口工人“企图共产”,煽动市民进行反对工人的示威。巴黎城一时响起了“打倒布朗基”、“打倒共产主义者”的喧嚣, 出现了十分不利于工人阶级的政治气氛。一周后,就进行制宪议会的选举, 在 880 名议员中,资产阶级共和派占 550 名,波旁王朝拥护者正统派和七月

王朝的拥护者奥尔良派占 212 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占 100 名,工人只占 18 名。这样,工人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遭到了严重挫折。

1848 年 5 月 4 日,制宪会议开幕,临时政府宣布解散。制宪会议选出执

行委员会,组成新政府。执行委员会 5 名成员中 4 名是资产阶级共和派,1 名是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工人阶级的代表被排斥于外。执行委员会否决了路易·勃朗提出的在政府中设立劳动部的提案,通过了禁止集会请愿的法令, 只准许书面请愿。在对外政策上,支持俄国和奥地利镇压波兰民族革命运动。

执行委员会的反人民政策,激起了巴黎工人的愤慨。5 月 15 日,巴黎 15 万工人举行了示威游行。示威群众进入议会的会议大厅,布朗基代表工人向议会提出了对富豪征课重税,成立劳动部,允许工人代表参加政府,援助波兰革命等要求。当这些要求被拒绝时,示威的组织者之一尤伯尔登上讲台, 宣布解散制宪会议,成立以布朗基、路易·勃朗等人组成的新政府。执行委员会立即调集军队,驱散了示威群众,逮捕了布朗基、阿尔伯等人,同时下令解散卢森堡委员会。5 月 17 日,任命前阿尔及利亚总督卡芬雅克(1802

—1857 年)为军政部长,并把大批军队调进巴黎。6 月 21 日,制宪会议决定封闭国立工场,18 至 25 岁的未婚男工一律编入军队,其余工人则送往索伦做工。索伦是一沼泽地带,常有霍乱流行。

6 月 22 日,报上颁布了此项决定,巴黎工人没有选择的余地,立即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表示抗议,“打倒拉马丁”、“打倒制宪议会”的呼声四起。当晚,示威工人决定起义。起义工人以 45000 人对抗 25 万以上的政

府军队,经历了 6 月 23 日至 26 日 4 天的浴血奋战。由于没有坚强的领导, 布朗基等有斗争经验领导人都被关在监狱,再加上没有得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响应,工人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双方力量悬殊,最后卡芬雅克动用了大炮轰击起义工人,六月起义被镇压下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卡芬雅克的白色

恐怖,政府枪杀 11000 多人,25000 人被判监禁或流放。

六月起义和二月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二月革命要求推翻的只是一种国家政体,六月起义要求推翻的已是资产阶级社会。二月革命中工人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盟友参加的,而六月起义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打击的是自己直接的敌人。起义时没有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共和派站在工人一边。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这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①

六月起义失败后,卡芬雅克被任命为国家首脑,组成了清一色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被一脚踢开。卡芬雅克下令解散了全国所有的国立工场,封闭政治团体和进步报刊,废除延期偿付债务的规定,取消缩短 1 小时劳动日的法律,继续施行 45 生丁附加税。这些反动措施,不仅打击了工人阶级,也损害了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1848 年 11 月,制宪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即 1848 年宪法。根据宪法规定,立法权赋予一院制的议会,3 年改选一次;行政权归总统掌握,4 年一任,由选民直接选举。12 月 10 日进行了总统选举。总统候选人有 5 人:拉马丁、拉斯拜尔、赖德律-洛兰、卡芬雅克和路易·波拿巴。选

举结果,在 744 万张选票中,路易·波拿巴获得 550 万张选票,当选为总统。路易·波拿巴(1808—1873 年)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儿。拿破仑帝国倾覆

后,被逐出法国,寄居瑞士。1832 年拿破仑的儿子死后,他是法定的继承人。路易·波拿巴处处模仿拿破仑,朝思暮想恢复帝业,1836 年、1840 年两次组织暴动,企图夺取政权。失败后被判终身监禁。1846 年越狱逃往英国。1848 年二月革命后,回国重登政治舞台,他伪装同情劳动人民,写了反资本主义的小册子《论消灭贫困》,暗中却同大资产阶级相勾结。

路易·波拿巴所以能当选总统,主要是农民投他的票。卡芬雅克政府的反动措施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处于破产境地。农民把路易·波拿巴看作是“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再现。他们高呼着“取消捐税,打倒富人!”“打倒共和,皇帝万岁”的口号,投路易·波拿巴的票。小资产阶级也投路易·波拿巴的票,是对共和派政府的财政政策的抗议。大资产阶级投路易·波拿巴的票,是把他看作是复辟君主制的象征。这样就使他从一个普通军官,一跃而成为总统。资产阶级共和派的统治,随着路易·波拿巴的当选总统而宣告结束。

路易·波拿巴就职后,任命巴罗组阁。巴罗集结奥尔良派和正统派组织了秩序党内阁。这个内阁起了从资产阶级共和制向君主制过渡的桥梁作用。秩序党为了排挤资产阶级共和派在议会中的多数,就利用各阶层对共和派的不满,掀起了要求立即解散制宪会议的请愿运动,迫使制宪会议于 1849 年 1

月自动解散。5 月进行议会选举,在总共 750 个议席中,秩序党得了 500 席,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415 页。

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社会主义者联合组成的新山岳派获 180 席,共和派只得

到 70 席。秩序党已经控制议会,资产阶级共和派统治彻底垮台了。接着,

新山岳派在对待意大利革命问题上同秩序党发生冲突,于 6 月 13 日举行示威,遭到政府的镇压,它的议员有的被逮捕,有的逃往国外。这样,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也被击败了。

秩序党大权独揽,复辟君主制的时机成熟。但这时秩序党和总统之间, 以及秩序党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正统派要复辟波旁王朝;奥尔良派要恢复七月王朝;而路易·波拿巴则力图实现自己称帝的野心。路易·波拿巴组织了反动的“十二月十日社”,收罗流氓和无业游民,到处进行蛊惑性宣传, 竭力削弱秩序党的影响。11 月,他罢免了秩序党的巴罗内阁,接着又免去了奥尔良派将军尚加尔涅(1793—1877 年)的巴黎卫戍司令的职务,都代之以自己的亲信,从而把国家行政权和军权从秩序党手中转到自己手中。

路易·波拿巴在各方面巩固自己的地位以后,就嚣张地要求议会修改宪法,包括取消总统不得连任的条款。当这一要求被议会否决后,路易·波拿巴就决定举行政变。1851 年 12 月 2 日,这天是奥斯特利茨战役和拿破仑加

冕称帝的纪念日,他调集 7 万多军队进入巴黎,宣布解散议会,逮捕秩序党分子及一切反对他的议员。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的路易·波拿巴政变。共和派曾在巴黎和外省进行反抗政变,结果遭到镇压,有 26000 多名反抗者遭逮捕,

1 万多名被流放。维克多·雨果因参加反抗斗争,流亡国外达 19 年。

1852 年 1 月 14 日,路易·波拿巴公布新宪法,把总统任期改为 10 年。

12 月 2 日,①路易·波拿巴正式宣布自己为法兰西皇帝,称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二帝国所代替。

德国三月革命 1815 年,根据维也纳会议决议建立起来的德意志邦联,包括有 34 个邦、4 个自由市。这个建立在神圣罗马帝国废墟上的邦联, 既没有中央政府,又没有武装力量,在内政、外交和军事方面各邦都各自为政。奥地利和普鲁士是邦联中的两个大国,其他小邦大都分别依附于它们。设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邦联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议会主席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担任。他竭力维护封建专制制度,镇压一切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但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德意志所激起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向,是无法遏止的。

19 世纪的前半期,德意志的资本主义有了较显著的发展。在拿破仑战争期间,除普鲁士和奥地利外,德意志的其他地区都成了拿破仑帝国的占领区和附庸国。由于推行拿破仑法典,这些地区的行会制度和农奴制度都瓦解了,大陆封锁对德国民族工业发展起了刺激作用;普鲁士实行了施太因-哈登堡改革,这些都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834 年,以普鲁士为首的 18 个邦建立了关税同盟,使 2500 万人口的地区连成一个经济区,

① 1804 年同一天,拿破仑一世称帝举行加冕礼。

扩大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增长。1820—1840 年期间,工业生产总值从 8500 万英镑增加到 15000 万英镑。从 30 年代起,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1845 年普鲁士境内的铁路达 2000 多公里,1847 年普鲁士已有蒸汽机 1100 多架,柏林逐渐成为工业城市,易北河以东出现了容克办的大农场。

但是,德国的四分五裂,严重地阻挠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邦货币、度量衡都不统一,工商条例和税收制度也不相同,关卡林立。从柏林运往瑞士的货物必须经过 10 个国家,手续繁多,缴纳的关税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因此,尽管德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但远远落后于英国与法国。德国的机器生产还处于兴起阶段,农村也还保留着大量封建关系。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消除封建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就成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

1848 年初,德国已处于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夜。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加速了德国革命的爆发。在毗邻法国的德国西南各邦,首先掀起了革命风暴。 1848 年 2 月 27 日,巴登人民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出版自由,

实行陪审制和召开全德议会。接着,革命迅速波及邻近的符腾堡、巴伐利亚、萨克森、黑森-达姆施塔特等邦,其中有些地区还发生了武装起义,迫使这些邦的封建君主让步,允许资产阶级自由派组阁,采取了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德国革命的中心是在普鲁士的首都柏林。3 月初,柏林人民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举行集会,要求政治自由,实行大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行人民代议制度,尽快召开由各省议会代表组成的联合议会等。3 月 13 日,柏林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15 日,传来了维也纳革命和梅特涅逃跑的消息,群众斗争的情绪更加高涨。16 日,群众和军队发生流血冲突。18 日, 群众包围了王宫,要求把军队撤出柏林,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了这个要求。被激怒的群众立即进行武装起义,同 14000 名政府军战斗了 10 小时。起义规模愈来愈大,士兵同情起义群众,不向群众射击。在这样的情况下, 国王不得不宣布军队撤离柏林,立即召开议会,制订宪法,改组政府和释放政治犯。在这期间的战斗中死伤达 1000 多人。19 日,国王在街垒战士迫使下,向死难烈士的尸体致哀。柏林三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3 月 29 日,国王任命莱茵区的大工厂主康普豪森和银行家汉塞曼组织新政府。这个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府因害怕工人重演法国二月革命,一开始就背叛革命,同封建势力妥协。它保存了封建主朝的全部统治机构和官员。当工人要求普选权和劳动权时,康普豪森立即要求国王调回军队,防范工人的革命行动。自由派政府还支持国王出兵镇压普鲁士统治下的波兹南地区波兰民族起义。它不顾人民的反对,于 5 月 22 日召开了议会,通过了具有浓厚保守色彩的宪法。

三月革命后,德意志各邦几乎都组成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府,这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群众的斗争,不敢把革命向前推进,消灭封建制度,夺取资产阶级革命的全面胜利,而是主张各

邦选出代表组成全德国民议会,制定一部统一的宪法,推举一个邦的君主为全德意志的皇帝,从而把国家统一起来。

5 月 18 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全德国民议会。在 573 名议员中,绝大多数是拥护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其中 2/3 是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代表,以普鲁士的代表为最多;剩下的 1/3,则是各小邦的代表。在持温和观点占多数的议员中又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以奥地利为首统一德国,称“大德意志派”;一派主张把奥地利排除在外,以普鲁士为首统一德国,称“小德意志派”,两派相持不下。少数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议员虽主张共和制,但缺乏坚决果敢的行动,影响不大。

法兰克福议会选举奥地利大公约翰为帝国元首(执政),并组成了帝国政府。但是,这个中央政府无任何实权,各邦君主也根本不听它的约束。法兰克福议会进行了冗长而无休止的宪法讨论,被恩格斯讥笑为“老太婆议会”,从而贻误了革命的时机,使得反动势力赢得时间,积蓄力量以准备反扑。

巴黎六月起义失败后,德国反动势力立即嚣张起来,限制取缔人民集会结社,解除人民武装,企图恢复三月革命前的旧秩序。维也纳十月起义的失败,成为普鲁士反动势力进攻的信号。11 月 9 日,普鲁士国王发动反革命政变,任命自己叔父勃兰登堡伯爵组阁,资产阶级自由派完全被排除于政府之外,反动将领弗兰格尔被任命为军队统帅,4 万军队进驻柏林。接着,国王又下令解散议会,普鲁士又恢复了君主专制统治。

当封建反动势力转入进攻时,法兰克福议会还在讨论宪法。在镇压维也纳十月起义后,奥地利对法兰克福议会统一德国的活动采取了明显的敌视态度,并力图恢复德意志邦联议会,象梅特涅时代那样,由它继续主宰分裂着的德国。

延至 1849 年 3 月 28 日,法兰克福议会才通过了宪法,即德意志帝国宪法。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行政权归属皇帝,皇帝从各邦选出,不对议会负责,拥有对外宣战、议和以及统率全国武装力量的权力; 立法权授与两院制的议会,贵族院由各邦代表组成,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加入帝国的各邦保持内政的独立,有自己的政府和议会;实行全德的关税、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宪法宣布了言论、信仰、人身、集会和结社的自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并规定农民通过赎买来废除封建义务。这部宪法虽然具有较浓厚的保守色彩,但它旨在消除原来的封建割据局面,特别是在 1848 年革命失败的情况下,仍然是一部比较进步的宪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

法兰克福议会选举普鲁士国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但威廉四世拒绝从这个议会手中接受皇冠,这不仅是因为这个议会是由革命产生的,宪法具有自由主义性质,也是因为考虑到如果接受这顶皇冠,必将遭到奥地利和俄国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引起军事冲突。德意志其他邦的君主也都步威廉四世的

后尘或受奥地利的影响,拒绝接受这部帝国宪法。

德意志各邦君主对帝国宪法的抵制,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全国掀起了维护帝国宪法运动。5 月起,在萨克森的德累斯顿,巴伐利亚的普法尔茨,普鲁士的莱茵省和威斯特伐利亚,巴登的卡斯鲁厄等地都爆发了人民起义。这些起义由于缺乏坚强的领导,先后被政府的军队镇压下去。

在展开维护帝国宪法运动期间,法兰克福议会的大部分议员满怀恐惧, 宣布同议会断绝关系或被自己的政府召回,只有一小部分议员随议会转移到符登堡的斯图加特。议会在斯图加特仅存在 19 天,就被当地政府用军队解散。法兰克福议会失败的原因,不单在于空谈过多,还在于奥地利的敌对态度,普鲁士国王的优柔寡断,各小邦君主的猜疑,以及自由派议员们自己缺乏实现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维护帝国运动的失败和法兰克福议会被解散, 标志着 1848 年德国革命的终结。

奥地利革命·民族解放运动 1848 年革命前,奥地利帝国是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它的版图除奥地利本土外,还包括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原捷克王国和匈牙利王国的领土、加里西亚以及意大利的伦巴底- 威尼西亚地区。帝国境内居住着 20 多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德意志人,只有 500 万人;处于奴役地位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马扎尔人、

波兰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等,共有 2700 万人,德语定为国语。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着这个帝国。帝国首相梅特涅依靠大贵族地主和金融寡头进行封建专制统治,采用警察特务手段,压制民主的思想和活动,同时,利用民族矛盾,挑起民族纠纷,残酷地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在帝国内部呈现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19 世纪 30 年代后半期和 40 年代,是奥地利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手工工场日益增加,工厂开始出现,首都维也纳成为工商业中心。40 年代初,全国(不包括伦巴底-威尼西亚地区)已有工厂 134 家,其中大都为纺织厂。

1848 年革命前夕,在捷克的织机达 10 万台。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冶金、机器制造、化学颜料以及铁路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但是,封建制度的束缚, 奥地利政府的关税政策以及民族压迫,都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奥地利的经济发展不仅远远地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落后于普鲁士。农村的封建关系仍占统治地位,人民生活异常困苦。摆在奥地利各族人民面前的革命任务,是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的专制统治,废除封建制度,建立各自的民族国家。

法国二月革命、意大利和南德各邦革命的发生,加速了奥地利革命的爆发。1848 年 3 月初,维也纳到处举行群众集会,提出修改宪法,废除书报检查,改组内阁,实行人民代议制度等要求。可是,皇帝斐迪南一世对这些要求,只作含糊其词的答复,群众不满,使革命形势急剧地高涨起来。13 日, 在帝国议会附近的广场上集聚着群众,他们高呼口号:“自由!宪法!打倒

政府!”“打倒梅特涅!”并且提出出版自由、信仰自由、陪审制和建立责任内阁等要求。梅特涅调集军队镇压,群众立即筑起街垒,举行起义。起义群众与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宫廷为避免起义进一步扩大,决定“牺牲” 梅特涅。当晚,这位煊赫一时的奥地利首相被迫辞职,并于次日乔装逃出维也纳,流亡到英国。与此同时,斐迪南一世答应取消书报检查、武装市民和大学生。但是政府所作的让步,并未满足群众的要求,梅特涅虽已去职,而原有的政治制度仍原封未动。15 日,起义群众包围了皇宫,斐迪南一世不得不宣布改组内阁,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他叫旧官僚出身的毕莱尔斯道夫组阁,其实这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手法,新内阁不过是皇帝手中的工具。4 月 25 日颁布了宪法,宪法授予皇帝以无限的权力,他可以否决议会通过的法律。5 月 11 日公布了选举法,规定很高的财产资格,剥夺了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选举权利。这就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他们强烈地要求降低财产资格。政府不但拒绝了人民的要求,而且于 5 月 14 日下令解散在革命中成立的国民自卫军和大学生军团的代表联合组成的国民军中央政治委员会。5 月 15 日,维也纳群众举行游行示威,并且筑起街垒,再一次起义了。在声势浩大的起义面前,皇帝吓得魂不附体,他在 5 月 16 日偕同宫廷人员

逃往因斯布鲁克。到 17 日,起义胜利了,政府被迫让步,承认中央政治委员会的合法地位,并且答应起义者的要求,同意召开制宪国民会议,重新制定宪法。但是,反动政府不甘心失败,它在 5 月 26 日下令解散学生军。这又一次引起了武装起义,在起义中学生军和国民自卫军都参加了战斗。结果,政府又一次作了让步,收回了解散学生军的成命。

几乎于城市革命人民发动的同时,广大农村的农民也行动起来,他们到处砸碎封建枷锁。但是农民通过斗争取得的革命成果,却被资产阶级断送了。7 月 22 日开幕的资产阶级代表占优势的制宪国民会议,虽然废除了与人身依附关系和地主裁判权有关的封建义务,但是却保留了主要的封建义务—

—劳役地租和代役租,除非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来赎买这些封建义务。

这时,资产阶级认为革命已经完成,同时又感到经受三次起义打击的封建势力已经不是可怕的敌人了。因此,他们开始倾向于与封建势力妥协,并且表示欢迎皇帝和宫廷人员返回首都。8 月 12 日,皇帝及其随从们在国民会议的“热烈”欢迎中返回首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第一个行动是皇帝检阅国民自卫军。第二个行动是 8 月 23 日国民自卫军镇压工人示威者。这次屠杀标志着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决裂。这时学生军也支持政府,对工人抱敌视态度。

维也纳三月革命推动了奥地利其他地区的革命,在捷克、匈牙利、加里西亚、克罗地亚等地先后掀起了革命运动。这些地区的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有力地支持了维也纳的革命。

早在 1848 年 3 月初,捷克的首府布拉格和其他城市出现政治传单,要

求实行宪法和言论自由。3 月 11 日,布拉格 3000 群众举行集会,会上通过

致奥皇的请愿书,提出召开捷克各地区统一的议会,言论、出版和信仰自由, 取消封建义务,捷克语和德语享有平等地位等要求。维也纳革命和梅特涅出逃的消息传到布拉格后,捷克人民的革命情绪更加高涨。但是由于捷克内部各派系意见不一致,温和派一直控制着群众运动,使得这一时期反奥斗争主要是采取请愿的方式。3 月 19 日,捷克代表在维也纳向奥皇递交请愿书,奥皇拒绝了捷克人民的要求。布拉格及其他城市发生了抗议运动。3 月 28 日再度提出请愿书。在这种形势下,斐迪南一世被迫满足了捷克人民的部分要求,同意捷克语和德语平等,允许捷克成立责任内阁。

在捷克民族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居住在捷克的德意志资产阶级,在奥地利政府唆使下,沙文主义情绪滋长,力求捷克人继续处于从属地位,保持德意志人的统治。捷克人民则要求国家独立,反对法兰克福议会把捷克列入德国的版图。当时,奥地利境内的其他斯拉夫人迫切要求自治权。为了寻求支持,捷克掀起了泛斯拉夫运动。1848 年 6 月 2 日,在布拉格召开了奥地利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大会,宣布团结所有斯拉夫人反对他们的德意志压迫者。可是大会的领导权一开始就落在捷克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不仅没有形成革命的机构,而且采取效忠哈布斯堡王朝的立场,主张保持奥地利帝国的完整。这个大会对当时的捷克革命运动没有起推动作用,不久因布拉格六月起义中断了活动。

维也纳三月革命消息传到匈牙利,首府佩斯马上掀起了革命高潮。3 月15 日,以爱国诗人、革命民主主义者裴多菲(1823—1849 年)为首的革命者在佩斯举行集会,通过了资产阶级改革的政治纲领,即《十二条》。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出版自由,取消书报检查;成立匈牙利责任内阁,成立匈牙利国民议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废除劳役制;建立国民自卫军,实行陪审制度等。《十二条》没有提出匈牙利独立,没有提出消灭农奴制和给少地农民分配土地的主张,这反映了匈牙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但在当时这个纲领仍然起了团结人民的作用。

当天,裴多菲和革命者领导着群众进行示威游行。示威群众以裴多菲所写《民族之歌》中的诗句:“我们宣誓,我们,永不作奴隶”作为革命誓言, 情绪激昂,包围了市政府和总督府,迫使市长和总督承认《十二条》,释放了政治犯,并控制了整个首都,成为佩斯的主人。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的代表人物组成的公安委员会,行使革命政权的职能,还组织了国民自卫军。匈牙利的其他一些城市也效法首都佩斯,赶走了原有的官吏,成立了公安委员会和组织国民自卫军。

在佩斯的革命运动的压力下,奥皇斐迪南一世同意匈牙利在军事、财政方面的独立,组织责任内阁和成立自治政府。3 月 17 日,他授权匈牙利温和派代表巴蒂安尼组织匈牙利第一任责任内阁,政府财政大臣是由匈牙利著名爱国志士科苏特担任。巴蒂安尼政府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废除农奴制,取消劳役制和什一税,实行新的选举法。这样,匈牙利三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1848 年 3 月维也纳和捷克、匈牙利等地的革命胜利,使奥地利帝国陷于分崩离析。可是,当各地资产阶级取得或参与政权后,就竭力阻挠革命运动的发展,寻求与封建势力妥协。同时,随着革命的胜利和不断深入发展,革命阵营内部产生了分歧和矛盾,并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削弱了革命本身的力量。这就使哈布斯堡王朝有可能进行反扑。

5 月 20 日,奥皇派遣奥地利驻捷克军团总司令温迪什格拉兹率领大军进入布拉格,宣布戒严。6 月 10 日,布拉格群众要求撤走军队,遭到拒绝。12 日,群众举行游行示威,又遭军队开枪射击。群众随即筑起街垒,进行武装起义。起义群众英勇战斗了 5 天,于 6 月 17 日被镇压下去。布拉格六月起义失败后,捷克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完全落到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他们公开出卖民族利益,支持哈布斯堡王朝。这样,在捷克又恢复了奥地利帝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匈牙利在三月革命后,组成独立政府,取得了在奥地利帝国内自治的权利。可是这个政府却不承认自己境内少数民族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人的平等地位。4 月间,克罗地亚居民要求脱离匈牙利而独立,被匈牙利政府拒绝。同年夏天,曾发生塞尔维亚人反对匈牙利政府的流血事件。奥地利政府利用匈牙利内部的民族纠纷,唆使克罗地亚人起来反对马尔扎人。克罗地亚贵族首领叶拉契奇被任命为克罗地亚总督。随后,他宣布克罗地亚脱离匈牙利政府管辖,并奉奥皇之命,率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军队进攻匈牙利。从 9 月中旬起,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处于战争状态,叶拉契奇军队一度取得胜利,并向佩斯推进。为了抗击进犯的克罗地亚军队,匈牙利组成了以科苏特为首的国防委员会,取代原先的巴蒂安尼政府,行使政府职权。

在武装进攻的同时,奥皇又任命匈牙利贵族拉姆堡为驻匈牙利的全权代表,派往佩斯,旨在瓦解匈牙利民族运动。9 月 28 日,当拉姆堡抵达佩斯时, 就被当地群众处死。哈布斯堡王朝企图利用其代理人来扼杀匈牙利革命的阴谋遭到破产。9 月底,叶拉契奇的军队被匈牙利军队击败,退向奥地利边境, 等待奥地利的增援部队。

维也纳人民为反对政府镇压匈牙利革命,掀起了十月起义。10 月 6 日, 维也纳的工人、大学生和部分国民自卫军,包围了车站,以阻止支援叶拉契奇的掷弹兵出发。起义群众同政府军展开战斗,最后政府军溃败。命令开战的国防大臣拉多尔被愤怒的群众吊死在路灯杆上。斐迪南一世逃往奥尔木茨。维也纳又一次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

维也纳十月起义完全是自发的,没有一个集中而统一的领导组织。起义胜利后,也没有建立起革命政权机关。斐迪南一世到奥尔木茨后,很快地把叶拉契奇的军队调往维也纳。同时,又把镇压布拉格六月起义刽子手温迪什格拉兹的军队调往维也纳,形成对维也纳的包围圈。10 月 23 日,政府军开始反攻,起义群众坚守阵地,英勇还击。匈牙利派来的援军为时太迟,数量又少,未能进入维也纳。政府军用大炮轰击,城内大火到处燃烧,起义群众

终因寡不敌众,街垒相继失守。11 月 1 日革命的维也纳陷落。

1848 年 12 月 2 日,斐迪南一世退位,他的侄子弗兰西斯·约瑟夫一世

(1848—1916 年)即位。新皇帝对维也纳人民不曾承担过任何诺言,因此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奥地利恢复旧秩序。1849 年 3 月 7 日,解散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占优势的帝国议会,奥地利又恢复了封建专制统治。

奥地利政府在镇压了维也纳十月起义以后,便把主要力量用来对付匈牙利革命。12 月中旬,由温迪什格拉兹率领的军队大举进攻匈牙利。1849 年 1 月 5 日,佩斯陷落。匈牙利国防委员会和议会迁至德布勒森。4 月初,匈牙利军队开始反攻,屡败奥地利军队。4 月 14 日,匈牙利议会通过独立宣言, 宣布匈牙利独立,并且推科苏特为国家元首。独立的宣布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战场上的革命战士勇气倍增,因之战局逐渐好转,奥军节节败退。5 月 21 日,首都佩斯光复。

当匈牙利取得胜利,奥地利已无力镇压匈牙利革命时,俄国出面干涉。6 月 15 日,沙皇尼古拉一世应奥皇的请求,下令沙俄驻波兰总督巴斯凯维奇

率军 20 万,从东面进攻匈牙利。同时,由镇压意大利革命的刽子手海瑙男

爵指挥的奥地利军队 166000 人,从西面进攻匈牙利。只有 17 万军队的匈牙利,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7 月 7—11 日,匈牙利军队在科马罗姆会战中惨败,奥地利军队再次占领佩斯。匈牙利政府迁到土额特城。7 月 31 日,裴多菲在保卫赛盖斯瓦尔战役中英勇牺牲。

在前线军事失利的情况下,匈牙利内部的投降派势力抬头。8 月 10 日, 科苏特辞职,离开匈牙利,逃往土耳其。8 月 13 日,匈牙利军队总司令戈尔盖向俄军投降,匈牙利革命遂告失败。

匈牙利革命的失败与俄国的干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由于匈牙利革命内部始终没有组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能够广泛地发动农民参加。在对待境内的少数民族问题上,马扎尔人以统治民族自居,使少数民族不仅不积极帮助马扎尔人,反而采取敌对立场,因而削弱了革命力量。匈牙利革命失败后,奥地利政府对匈牙利革命者进行残酷的迫害,匈牙利第一任政府首脑巴蒂安尼和一些将领被处死,被处死的达数百人,被监禁者达万人以上。匈牙利又重新沦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

意大利的革命 自从近代开端以来,意大利一直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政治实体,而没有形成像英、法那样的民族统一的国家。这应归因于以下诸种情况:第一,罗马天主教教皇就驻跸在意大利,他的教皇国也在意大利,他害怕意大利统一会损害他的宗教权力,所以他竭力阻碍意大利统一在任何一个强有力的君主之下。第二,意大利从中世纪以来就存在好几个城市国家,它们以商业立国,都很富强,都不愿意出现一个统一的意大利。第三,意大利既富裕,又软弱可欺,这就成为欧洲列强——西班牙、法国和德国觊觎的对象,于是意大利就成为国际争斗的战场,这也大大妨碍了统一。

在维也纳会议后,意大利半岛仍旧是国家林立,并且处于外国势力的宰

割下:北部大部分、中部一部分地区是奥地利的势力范围,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则由西班牙的波旁王朝统治,中部有教皇国。只有以皮埃蒙特为中心的撒丁尼亚王国是独立的国家。

而且,大多数国家处在反动统治下:贵族及僧侣享有特权,人民被剥夺了自由权利。不许阅读但丁的作品,不许在学校里讲授哥白尼的地球转动学说。天主教会竭力把民众保持在愚昧状态中。一个枢机主教曾说过:“愚民则易治”。

但是,在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工业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在伦巴底和皮埃蒙特,工业企业数目大增,并且开始采用机器,这说明已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三四十年代也开始修筑铁路。

与此同时,意大利农业资本主义也有很大的进步。一部分地主改变经营方式,解除租地契约,驱逐农民,而且开始使用雇佣工人,建立资本主义农场。他们采用集约的耕作方法,进行人工灌溉,因而大大增加产量。大农场一般在 200 至 700 英亩之间。这样的地主也资产阶级化了,他们同大商业资产阶级结成了同盟。

但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遇到了层层的障碍。一个障碍便是外国的统治和压迫。奥地利把伦巴底和威尼西亚变为它的经济附庸,并且使其与意大利市场和国外市场相隔离。此外,无论是一条道路,抑或一道堤坝,如果得不到维也纳政府的批准,就不能兴建。奥地利也限制这里的丝织业的生产,同时向这里进口的外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免它们与奥地利商品竞争。奥地利也向伦巴底、威尼西亚的居民征收沉重的税,从这里征收的税额, 占整个奥地利帝国国库总收入的 1/4 以上。土地税非常之高,尤以盐税和烟税为最,盐税超过盐价的 10 倍。

另一个障碍是政治上的分裂,这妨碍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三个障碍是封建专制制度。在意大利诸国,君主都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贵族及僧侣仍享有特权,贵族垄断了国家机构、军队和法庭中的高级职位。不仅广大人民,而且资产阶级也在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在意大利南部仍盛行封建剥削关系,农民多半是对分农,他们每年的收获物要被地主夺走大部分。总之,封建制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在多灾多难的意大利,到 19 世纪 40 年代,革命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了。意大利革命的任务,便是驱逐奥地利的势力,消除政治分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一个独立的、统一的、民主的意大利共和国。

在 19 世纪 30 年代,挺身出来慨然以实现这个历史任务为己任的,便是“青年意大利党”的创始人居赛普·马志尼(1805—1872 年)。马志尼出生在热那亚一个富裕的医生家庭,在大学读书时专攻法律,但十分爱好文学。在大学期间他就关心祖国的命运,读了有关意大利历史的大量书籍,对于往日有光荣历史而现在在外国侵凌下变得支离破碎的意大利的命运,深感悲

伤。年轻的马志尼相信:只要他的祖国四分五裂并且受外人奴役,他就无法心安理得地从事文学工作。因此,他虽然一度操律师业,但是不久就毅然放弃这个职业,参加了“烧炭党”,并因参加了一次暴动而被捕入狱。入狱期间,他通过冥思苦索制定出一个复兴意大利的方案。在 1831 年获释出狱后,

他脱离“烧炭党”,创立了“青年意大利党”。其党章要求:只有年龄在 40 岁以下、并且愿意献身于把祖国从外国及本国的暴君下解放出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奠基于完全民主之上的意大利共和国的事业的人才能参加党的组织。参加该党的阶级成分十分复杂,有资产阶级民主知识分子,有中、小资产阶级分子,有资产阶级化的中、小贵族,也有城市劳动人民(手工业者、工人和贫民),但是领导这个党的是资产阶级民主知识分子。

“青年意大利党”的功绩在于:它在意大利解放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独立的、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任务。所谓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看来, 就是在意大利实现政治民主及普选制。它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独立、统一。马志尼认为只有建立这样的共和国,才能复兴意大利。他说:“意大利曾经通过罗马帝国统治过世界;后来它又通过天主教统治世界;而现在容光焕发并且通过苦难得到净化的第三个意大利,会作为光明的天使而在诸国中活动。”但是,胸中燃烧着爱国主义思想的马志尼并不是一个沙文主义者。在他看来,所谓爱国主义就是: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又尊重每一个其他国家,因为每一个国家都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他相信,如果每一个国家都互不干扰而和睦共处,就不会发生战争。他说,意大利的使命便是教育人类相爱,并且应该以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为自己的理想。他同情受压迫的民族——匈牙利人、波兰人和爱尔兰人。他组织一个称作“青年欧洲”的国际组织,其宗旨就是成立一个人民的神圣同盟,以对抗暴君的神圣同盟。

为了实现建立独立、统一、民主的意大利的任务,青年意大利党强调走“自下而上”的道路,也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奥地利的统治及意大利各邦的君主专制制度。1840 年在青年意大利党内还设立工人部,目地是争取工人入党。马志尼亲自深入工人中间展开活动。他关心工人的福利,曾幻想依靠“富人的慷慨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以解决工人的生活困难。他的这个想法是受到圣西门思想影响的结果。

马志尼个人的思想情操及青年意大利党的战斗性纲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短时间内就有 6 万人参加了青年意大利党。该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生气勃勃的激进民主纲领主张,首先是与马志尼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但是也是意大利的政治格局所决定的。第一,意大利革命的对象既有外国势力, 也有意大利各邦的专制君主,而且外国压迫者奥地利还是一个强国,要想推翻这些反动势力,不是轻而易举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就不能不求助于人民,与人民建立联盟,从而也就不能不提出满足人民要求的激进的主张。第二,意大利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尚未发展,因此资产阶级有

旺盛的革命朝气。

然而,青年意大利党的纲领也存在很大的缺点:他们只限于提出一般的政治上的民主要求,而反对用革命手段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青年意大利党在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动的几次武装起义都归于失败, 但是该党在马志尼的领导下有力地唤醒了意大利的民族意识,并且在人民中间广泛地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从而为 1848 年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到 19 世纪 40 年代,在意大利又出现了由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组成的自由派。他们反对马志尼派所坚持的革命路线,而主张依靠教皇或撒丁王国的萨伏依王朝,在外国的帮助下实现国家的统一。

揭开 1848 年意大利革命的序幕的是这一年 1 月 13 日在西西里岛爆发的人民武装起义。经过激烈战斗,在西西里成立了自由派的临时政府。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那不勒斯后,这里的人民马上举行大规模的示威,迫使两西西里王国的国王斐迪南二世颁布宪法,并且同意由自由派组阁,这是 1 月底的事情。

在两西西里王国起义胜利的推动下,在教皇国、托斯卡纳及撒丁王国也都爆发了革命,在革命的压力下,这三个国家的封建君主都先后颁布了宪法。

维也纳三月起义的消息,推动了反奥斗争。3 月 18 日,米兰首先发生了反奥的人民起义。起义者在 23 日解放了米兰城,把奥军驱逐出伦巴底。

在威尼斯也发生了人民的武装斗争,武装群众与奥军血战了两天之后, 就迫使奥军狼狈逃窜。威尼斯宣布成立临时政府,由民主派曼宁担任临时政府首脑。

伦巴底—威尼西亚的反奥革命之所以迅速取得胜利,是人民群众在民主派领导下英勇奋战的结果。这次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反动统治,因而具有全欧的意义。

在革命运动发展的形势下,帕尔马、摩德纳两个小国也发生人民革命运动,结果政权转到自由派手里,奥国势力也被赶跑了。

这时,反奥情绪弥漫全意大利,“日耳曼人滚出意大利”的呼声响彻全意。都灵、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以及其他城市都出现群众示威运动, 响应米兰和威尼斯临时政府的号召,要求立即向奥地利宣战。面对日益高涨的反奥运动,在人民的强烈要求下,撒丁国王查理·阿尔伯特首先宣布对奥战争。托斯卡纳、两西西里的君主们慑于人民的爱国运动的强大威力,也相继表示愿意参加反奥战争。甚至教皇也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姿态。

然而,真心诚意参加战斗的是人民群众。他们到处组织义勇军和志愿军开赴战场去打击奥军。人民武装的杰出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居塞普·加里波底。

加里波底(1807—1882 年)出身于水手,1831 年加入了青年意大利党, 1834 年参加一次武装起义,结果失败被捕,但是他逃到南美。1848 年革命

爆发后,他立即返国,并且积极组织志愿军,参加反奥战争。

一方面是意大利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反奥的民族解放战争,形成一个强大的爱国杀敌热潮;另一方面奥地利境内革命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哈布斯堡王朝自顾不暇,无法派出足够的兵力去镇压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意大利反奥战争具备了取得胜利的主客观条件。但是领导反奥战争的各邦君主没有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去积极地领导这一场战争,而是无所作为,甚至破坏反奥战争。他们不但拖延派兵到战场上去,反而竭力阻挠加里波底的志愿军奔赴战场。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反奥战争去扩大自己的势力。在破坏反奥战争方面起最坏作用的是教皇庇护九世。1848 年 4 月 29 日,他借口战争与“仁慈对待所有的人民和民族”的教义相悖,呼吁停止战争。5 月 15 日, 斐迪南二世在两西西里王国发动反革命政变,取消一切改革,并且下令调回参加反奥战争的军队。接着,教皇也把军队从前线撤回。查理·阿尔伯特虽然没有退出战争,但对战争采取消极态度,并利用战争的机会扩大自己的疆土,把伦巴底,威尼西亚、帕尔马、摩德纳等地区都并入撒丁王国。

由于封建君主们的消极态度及破坏作用,战局发生了有利于奥地利的根本变化。1848 年 6 月,奥军统帅拉德茨基集中军队进攻威尼西亚,占领了除威尼斯城外的大部分威尼西亚领土。随后,他又调集 7 万军队,于 7 月 22 日在库斯托查大败撒丁王国军队。8 月 6 日,米兰陷落。8 月 9 日,查理·阿尔伯特与奥地利签订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被迫同意让出伦巴底、威尼西亚、莫登纳和帕尔马等地区。意大利北部又重新落入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反奥战争的失败,使意大利革命一度遭受挫折。但是人民没有屈服,继续战斗,决心把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当查理·阿尔伯特向奥地利投降的消息传出后,马志尼就号召人民发动革命战争来反对奥地利。他说:“国王的战争结束了,民族的或者说人民的战争开始了。”从此,意大利革命由第一阶段(1848 年 1—8 月)进入到第二阶段(1848 年 8 月—1849 年 8 月)。在意大利革命的新阶段,资产阶级民主派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他们提出了自下而上统一意大利的纲领:把民族解放的任务和实行比较深刻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进行人民战争以求得民族独立,召开制宪议会以建立共和国。

8 月 11 日,威尼斯人民得知签订停战协定并把威尼西亚交给奥地利的消息后,群情激昂,立即掀起暴动。他们在以曼宁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领导下,宣布威尼西亚成立共和国。威尼西亚的政权转到了以曼宁为首的三执政的手里。11 月 15 日,罗马反动首脑人物、枢机主教罗西被刺身死,引起全城欢腾,群众举行游行示威,迫使教皇同意成立世俗内阁,召开全意大利制宪议会,答应参加对奥战争。可是庇护九世拒不履行自己的诺言,并于 11

月 25 日逃往那不勒斯的加埃塔。

1849 年 2 月 5 日,罗马召开制宪议会。根据加里波底的建议,议会于 2 月 9 日宣布罗马为共和国。3 月间,制宪议会又选出以马志尼为首的三执政的政府。新政府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它在群众的推动下实行了一系

列改革措施:教会的一切财产收归国有,废除宗教裁判所,建立世俗法庭, 取消教会对教育的控制;征收累进税,取消磨粉税,降低进口关税,规定食盐和烟草的固定价格;废除长子继承权和让穷人迁入收归国有的教会房舍居住等。

托斯卡纳人民也行动起来。1 月 31 日佛罗伦萨人民举行强大示威游行, 大公利奥波德二世逃离首都,出奔加埃塔。2 月 8 日,佛罗伦萨群众集会, 宣布废黜利奥波德二世,并迫使议会任命葛拉齐、蒙塔涅里和马志尼三执政组成的政府。

革命运动的新高涨,威胁着萨伏依王朝的统治。查理·阿尔伯特为了保持自己的王位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领导权,于 3 月 12 日声明废除同奥地利签订的停战协定,再度对奥进行战争。但是,阿尔伯特并无决心驱逐奥地利人,对战争也没有充分准备。3 月 23 日,在诺瓦拉战役中撒丁王国军队大败。查理·阿尔伯特深恐人民起来革命,逊位给他的儿子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

(1849—1878 年),自己逃往葡萄牙。3 月 26 日,新国王就与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答应偿付巨额赔款。第二次反奥战争仅仅经过十多天又以失败而告终。

反奥战争的再次失败,使意大利反动势力更加嚣张。4 月 11 日,君主派在佛罗伦萨发动反革命政变,解散制宪议会,5 月 20 日陈兵边界的奥地利军队攻入托斯卡纳。5 月 25 日,占领佛罗伦萨,利奥波德二世在奥地利军队刺刀保护下重新掌握政权。5 月 11 日,那不勒斯王国军队占领巴勒摩,斐迪南二世恢复了对西西里岛的反动统治。随后,那不勒斯议会被解散,那不勒斯王国又回到君主专制统治之下。与此同时,在奥地利军队的占领下,帕尔马大公、摩德纳大公都恢复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封建反革命势力在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得势,只有威尼斯和罗马两共和国还在坚持斗争。

自 1849 年 2 月教皇庇护九世逃往加埃塔后,欧洲天主教国家西班牙、法国、那不勒斯王国、和奥地利的代表陆续麇集在这个沿海小城,策划干涉。它们之间虽然矛盾重重,各有打算,但在镇压罗马革命,恢复教皇权位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4 月 24 日,1 万法国军队在意大利登陆,向罗马进逼。随后,奥地利、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的军队都向罗马开来。到 5 月末,武装干涉者从四面八方包围罗马。虽然加里波底率领的军队主动出击,重创法军。但三执政只采取防御策略。7 月 2 日,加里波底率军突围。第二天法军攻入罗马,马志尼等人逃亡国外,教皇政权重新恢复。

罗马共和国被颠覆以后,自 1848 年 8 月以来,一直被奥军包围下的威尼斯共和国处境更加困难。在奥军不停地炮火轰击下,威尼斯 2/3 的地区变为瓦砾,再加粮食储备枯竭,霍乱流行。8 月 22 日,坚持斗争 11 个月之久

的威尼斯投降。这个共和国的最后失败,标志着 1848—1849 年意大利革命结束。

意大利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民主派

不愿触动半封建的土地关系,从而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不利的国际环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意大利革命是在欧洲革命走向低潮时才开展起来的。陷于孤立的革命力量,便轻易地被欧洲反动势力扼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