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前夕的经济政治状况 宗教改革之所以首先爆发于德国,是由于德国存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

15 世纪末和 16 世纪初,德国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个别工业部门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出现了分散型甚至少数集中型的手工工场。德国银矿开采和冶炼技术的进步尤其突出。从1460—1530 年间,德国的银矿年产量增加 5 倍,最高年产量约 300 万盎司。商业也相当繁荣。德国位处欧洲商路中心,东西新航路发现后,商路虽有转移,但从印度经过意大利运来的东方商品,仍需经由德国运往北欧。这时, 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银行家,佛该尔家族在 1564 年已经拥有 470 万古尔登①的巨额资本。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它的分散性。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大城市多半分布在边区,和外国的联系要比和本国的联系更为密切。

经济的分散性影响了政治的发展。与当时已经形成中央集权制的英、法不同,德国从中古以来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16 世纪初的德国在名义上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在这块土地上有大大小小许多封建领主,其中有七个选侯、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以及上千个骑士。这些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俨然是独立的君主,他们有自己的行政组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货币。帝国领土上除了这些独立领地外,还有几个自由市。中央虽然有神圣罗马皇帝,但是他无权干预这些领主的内政。皇帝不是世袭的,而是由七个选侯选出的。中央除皇帝外,还设置一个帝国议会,它由七个选侯和一些诸侯、主教、修道院长及自由市代表组成。皇帝只有在帝国议会授权下,才能行动。皇帝及议会既无财库,又无军队,需要用款时向诸侯摊派。

德国在天主教世界是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也是劳动人民最受剥削的地区,因而是灾难最为深重的地区。德国的教会神职人员,从大主教、主教到最低级的神甫,都必须把收入的一部分上缴教皇。神职人员在上

① 16 世纪德国金银币单位。

任的第一年必须把全年的薪金贡献给教皇,称为安纳茨。教会的其他收入也部分地流入教廷金库。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政治分裂,加重对德国的榨取。16 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 30 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

神圣罗马皇帝的年平均收入要高出好几倍,等于 1497 年皇帝所征的税额的

21 倍。而教廷从德国榨取的财富,归根结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德国劳动人民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民,而且少数农民仍处在农奴地位。一

般说来,农民命运每况愈下。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地主胃口更大了, 他们加重了地租和劳役剥削。农民还要向教会缴纳什一税,要受商人的剥削和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可以说农民处在德国社会最底层,其灾难之深重是无法形容的。

这样,在德国,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德国宗教改革发展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原因。

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在德国宗教改革中,首先发难的是马丁·路德(1483—1546 年)。路德出身于富裕市民家庭,18 岁进入爱尔福特大学攻读法律,信仰十分虔诚。1505 年,他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希望通过苦修,以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1510 年他受修道院的差遣到罗马朝拜时,那里的世风恶浊及教廷的腐败,使他大失所望。他开始对教会的赎罪得救制度发生怀疑。

路德终于在《圣经》里找到了灵魂得救及赎免罪孽的方法。1512 年,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在钻研中,他发现天主教会的一整套制度及其神学理论和实践,远远背离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他在《圣经》的《福音书》中看到了早期基督教会的民主、平等的精神,耳目为之一新。《福音书》告诉他:耶稣基督之死,业已代人类在上帝面前赎了罪,信徒只要相信耶稣,就可以得救。换言之,他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具体说来,第一,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第二,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实际上,这就是否定教皇的权威, 而肯定《圣经》的权威。

这样,在维登堡大学任教期间,路德已经在思想上否定了天主教神学的基本观念,否定了教皇的权威。1517 年一个偶然事件推动他公开走上反抗的道路。

亚尔伯特是通过贿赂教皇的手段当上美因兹大主教的。贿赂使他欠下银行 3 万弗洛林的债,为了还债,他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负责替教皇兜售“赎罪券”。在销售“赎罪券”时,他到处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的罪以及已死亲属的灵魂的罪,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从炼狱中拯救出来。消息传到路德耳中,他怒不可遏。1517 年

万圣节前夕(10 月 31 日),他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在《论纲》中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且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他写道:“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罪。”“很显然,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这实际上就是否认了教皇的神权。这个《论纲》是用拉丁文写的,但是很快地就被译成德文,其内容不胫而走,很快地传遍全德,并且引起了全民的讨论。这件事也很快地传到教皇利奥十世耳中。最初他感到这不过是小小的争吵, 但是不久他就认识到问题很严重,下令把路德唤到罗马来,对这个论纲进行答辩。当时萨克森选侯腓特烈同情路德,他劝教皇不要追究此事。因此,教皇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

1519 年,路德在莱比锡参加了辩论会,他的对手是知名的天主教神学者艾克,此人在辩论中滔滔不绝地引证权威言论,其中包括教皇敕令、宗教会议的决议、早期基督教领袖的著述等等,想借此来压倒路德。他还恫吓路德说:路德的某些观点,特别是关于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而无须教会的媒介的论点,简直与一个世纪前被处死刑的异端分子约翰·胡司的观点一模一样。但是路德并未被他吓倒,他侃侃而谈,坚持认为宗教会议和教皇都可以犯错误,并且指出罗马天主教会已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结果双方都愤愤离开会场。

此后路德埋头写文章和小册子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以便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他在标题为《最神圣的圣餐论》的文章中把罗马天主教会关于圣餐中的面包和酒可以变成基督的肉和血的实体转化论驳得体无完肤。1520 年 8 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在信中他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主张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俗世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俗世当局处理”。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这是激发德国人民族感情的有力的控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标题为《教会被囚于巴比伦》的小册子里有力地攻击圣礼制度,主张“即令没有圣礼,信心也能救人。”在另一篇文章《论基督徒的自由》中,路德全面论述了“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理论。他指出,人的获救, 只在信仰。“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 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 而不是因任何行为”。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令、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在当时可算是十分激烈的

思想主张。

这时,路德的论著不仅传遍全德,而且也传到巴黎。天主教世界围绕他的宗教思想沸腾起来了。

在迟疑一个时期后,到 1520 年 6 月 2 日,教皇利奥十世终于发布了开除路德的天主教教籍的敕令。不过,这个敕令并没有把大门关死,它给路德留下 60 天的宽限,希望他能在 60 天内撤回他的《九十五条论纲》中的 41 条。但路德不为所动。在宽限期满那一天,维登堡的居民燃起篝火,路德当众把教皇的敕令付之一炬。

路德不但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而且也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但是神圣罗马皇帝并没有支持路德,因为他依靠天主教来维护自己在德国的皇帝地位。1521 年 4 月他在沃姆斯召集了帝国议会,以便讨论如何处理路德的问题。皇帝的代表在会上宣读教皇颁布的关于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并且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但是议会并没有照办,而是召唤路德本人出席议会,以便由议会听取他自己的申诉。路德担心出席议会吉凶难卜, 但他还是勇敢地应召赴会,当他进入沃姆斯市时,受到了全市居民的热烈欢迎。在全市形成了一种反对教皇而同情路德的气氛,甚至议会也受到感染。教皇代理人在写给教皇的信里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写到:“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路德在议会席上义正辞严地为自己申辩, 拒绝认错。当时在场的皇帝想逮捕他,但是他在群众的保护下安然离开了会场。

在沃姆斯会议后,路德便被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保护起来,一个时期他在瓦特堡过着世俗的生活,留了长发,因为他不再是天主教修道士了。他仍孜孜不倦地写信或写文章,热心地宣传自己的教义。这个时期他还从事《圣经》的翻译,把它译成德文,所依据的是未被篡改的希伯来文及希腊文原本。他的德文《圣经》译本在德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在文章结构、词汇和文字表达等方面都有创新,为德文立下了规范,对于德文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路德也得到一位过去的方济各会修道士约翰·艾伯林的协助,这位朋友到处宣传说:罗马教廷有系统地抢劫德国,每年从德国榨取巨额的财富。艾伯林也写了许多小册子,攻击天主教会的各种表现,影响极大。

沃姆斯会议结束后不久,在维登堡及爱尔福特爆发了反对天主教会的起义,教堂遭到冲击,祭坛和教堂财宝被抢劫,绘画遭到破坏。与此同时,路德教义在北部、中部德国迅速得到传播。

路德新派教之得到传播,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它得到农民、工人和市民(中等阶级)的全面支持,因为这些阶级对天主教会恨之入骨。第二, 它得到一心一意想攫取天主教会财产的世俗君主(大诸侯)的有力支持。第三,它也得到德国爱国主义者的同情,这些爱国主义者反对罗马教廷对于德国的掠夺和干预。第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虽然想扑灭新教运动,但是力不从心:对外战争及内政的棘手问题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使得他不遑过问德国

的宗教问题。第五,路德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有助于新教的胜利。他学识渊博, 既有雄辩的口才,又能写典雅的文章。他很敏感而又有坚强的毅力、非凡的胆识和气魄。这使他具备一个改革运动的领导人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