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16 世纪经济的发展 16 世纪,法国的封建母体中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幼芽,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南部的朗奎多克,西部的诺曼底、布列塔尼、波亚图和缅因,北部的毕卡尔迪等地区,在毛织、麻织和丝织业中出现了分散或混合形式的手工工场。地理大发现后,法国沿大西洋海岸的港口通过西班牙发展了对美洲的贸易。在地中海区,根据 1535 年的法土通商和友好条约,又发展了对土耳其的贸易。由于国内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涌现了一批诸如里昂、马赛等繁盛的商业城市。里昂 1520 年人口近 7 万、主要进口生丝,出口麻、毛、丝织品。1569 年登记在册的大小商人共552 个,买卖高度集中在约 10 个最大的商号手中。马赛人口从 16 世纪 20 年

代的 15000 人发展到 80 年代的 35000 人。主要发展对土耳其的贸易,输出纺织品,输入香料、药材、棉花、五倍子和皮革制品。1570—1573 年是它的商业最兴旺的年代,港口税的年收入由 1570 年以前的 7000 至 8000 里佛尔

增至 1573 年的 19000 里佛尔。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 30 万。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成为重要的阶级力量。法国原始积

累的特点是国债制度和包税制度的早期发展,1522 年,政府开始发放有息公债券,资产阶级购买公债,把钱贷给国家,依靠放债攫取利润。或者是包征间接税,预先把税款付给国家,然后获得向居民征税的权利,从征税中渔利。在政治上,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通过购买官职,以法律家和官僚的身份参加到政府机构里去。因此整个资产阶级与王权保持密切的关系。

法国仍旧是一个封建农业国,人口的 90%以上从事农耕。1415 世纪农奴制趋于瓦解、大部份农民成为人身自由的世袭佃户,他们除了向地主缴纳货币地租和提供某些劳役以外,还需要向国家缴纳各种苛捐杂税,向教会缴纳什一税。沉重的赋税负担,再加上高利贷盘剥,促使农民阶级发生分化, 破产的农民部份流入城市,成为失业流浪者。马克思指出,对农民的剥夺在法国是按不同于英国的方式进行的,“在法兰西,剥夺是以另外的方式完成的,但 1566 年的穆兰敕令和 1656 年的敕令相当于英格兰的济贫法。”①

专制制度的形成 由于“价格革命”,贵族地主的固定地租收入下降, 许多人因陷入债务而出卖土地。但在政治上他们仍然拥有特权,有的担任中央或地方的重要官职,领受优厚的年俸,贵族的爵位世袭,他们大都要求加强专制王权,以保持高官厚禄,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持封建统治。但是那些在地方上拥有实力的封建贵族仍然抱有恢复割据局面的企图,因此法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

  1. 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奠定了法国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基础, 接着,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 年)打败了伯根地公爵大胆查理,消灭了伯根地公国,进一步扫除了中央集权的障碍。到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 年)统治时,王权比较强大,三级会议长期停止召开。法兰西斯一世设立的御前会议掌握着行政管理大权,重大问题由他本人和近臣决策。他下令剥夺男爵的司法审判权,削弱贵族而加强王权。他又下令取消仍然保有自治权的那些城市的独立地位,削弱地方势力而加强中央。法兰西斯一世还着手创设常备军,以之作为王权的靠山。在中世纪的西欧,各国的天主教会是一个特权组织,是“国中之国”。随着王权的加强,政治的统一,从 15 世纪起, 法国教会开始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实现教会民族化。1516 年,法兰西斯一世又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结果教会的收入大部份归入国库,教会名义上从属罗马教廷,实际上却受制于国王,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法兰西斯一世也实行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他禁止法兰德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毛织品进口,为法国商人取得在土耳其贸易的特惠权,从而保护了法国的工商业。他还部份地取消了国内关卡,开始统一度量衡,促进

① 《资本论》第 1 卷(下),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790 页注 197。

了全国市场的形成。

掠夺意大利的战争 为了巩固法国在地中海区的商业地位,为了占领意大利领土,法国君主利用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和各邦之间的纷争,侵略和掠夺意大利。德国皇帝对意大利也有领土野心,他支持意大利各邦的诸侯反对法国,为此,法王与德皇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战争从 1494 年开始,一

直延续到 1559 年,以缔结卡托·坎布累齐和约告终,法国收复加来港,占领洛林的麦茨、土尔和凡尔登城。但是侵占意大利领土的目的没有达到,加之长期的战争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大削弱了王权。在意大利战争之后,法国又陷入了长达 30 余年的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封建混战, 使专制统治一度发生严重危机。

胡格诺战争 早在 16 世纪 40 年代,加尔文教便开始在法国传播,部分资产阶级分子和农民、手工业者、雇工接受了加尔文教思想,要求改革天主教会。法国南部有野心的大封建贵族也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并且与专制君主对抗,梦想恢复往日的独立地位。加尔文教在法国称为胡格诺教。北方有分裂倾向的大封建贵族则仍信天主教,他们与王室关系密切,因此打着“保护王权,保护天主教信仰”的旗号,反对南方的胡格诺教贵族。南北两个封建集团的矛盾由教派冲突酿成战争,史称胡格诺战争(1562—1594 年)。战争中两派互相残杀,在 1572 年的圣巴托罗缪节(8 月 23 日)晚上,天主教徒在王太后的策划下,在巴黎一地就屠杀了 2000 多名胡格诺教徒,激起了胡格诺派的强烈反抗,战争比前期更加残酷。胡格诺派在南方建立了胡格诺联邦,这实际上是一个贵族共和国。天主教贵族则在北方建立了“天主教神圣同盟”,使全国陷于分裂混乱状态。在混战中,天主教集团首领吉斯·亨利和国王亨利三世先后被刺死, 胡格诺集团首领波旁·亨利于 1589 年即王位,称亨利四世(1589—1610 年), 开始了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此后,战争又继续了一个时期。长期的封建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战争中,封建贵族的军队大肆抢劫和蹂躏, 破坏庄稼。同时,战争加重了人民的捐税负担,农民和平民开始大规模暴动, 亨利四世的军队费了很大力气才把起义镇压下去。被长期内战削弱了的封建贵族集团,慑于人民起义的威力,彼此妥协,迅速投向国王。1593 年亨利四世改信天主教,次年加冕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战争遂告结束。1598 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是也让胡格诺教徒享受宗教信仰自由,并且有权担任国家官职。为了保证胡格诺派贵族的权利,敕令又允许他们维持 25000 的兵力和保留若干个堡寨。巴黎高等法院还由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担任法官,共同处理宗教争端。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国内外战争,使法国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国家财政濒于破产。亨利四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措施鼓励发展农业,降低农民的直接税,扶植工商业,给工场手工业发放补助金,提倡技术改良,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成立贸易公司,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经过一个时期的恢复,法国经济

开始高涨,国王的势力重新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