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制度

手工工场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 1485—1603 年是英国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这个时期英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为此后英国超越其他欧洲国家,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奠定了基础,政治上与此相适应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英国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首推呢绒业。英国的呢绒不仅供本国需要,而且在欧洲有广阔的市场,是英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出口最多的 1565 年,达 134055 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 81.6%。在呢绒主要产地的农村,分散形式的手工工场迅速地发展起来了。除毛纺织业外,采矿、制革、酿酒、金属冶炼和加工、建筑、造船等也是重要的手工行业。16 世纪 70 年代以后, 其中的采煤业、炼铁业、造船业生产突飞猛进。这些部门的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生产过程已有了明显的分工,而且需要集中一定的劳动人手,因此生产一般按集中的手工工场方式进行。16 世纪末工业中已开始使用煤作燃料。在国内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外贸易也取得显著进展。16 世纪前期的特点是贸易量上的增长,掀起了以呢绒输出为中心的对外贸易高潮。后期的特点是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英国的商业和海上势力迅速扩张,贸易公司纷纷建立,比较重要的是莫斯科公司(1554 年)、东地公司(1579 年)、利凡特公司(1581 年)、几内亚公司(1588 年)和东印度公司(1600 年)。到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英国商人的足迹已越出西欧及其邻近地区的范围,同北欧、东欧、近东、北非和远东诸地区诸国家的商人直接交易。这个时期的商业扩张是同地理发现、海上劫掠、殖民占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它揭开了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序幕。

圈地运动 农业上资本主义渗透的现象更为突出,它和圈地运动有极大关系。从 15 世纪末开始,英国农村发生了一个以“圈地”为外形的大变革。由于圈地现象越来越普遍,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为一个圈地运动。16 世纪的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上整个圈地过程的第一阶段,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农奴制的瓦解和农村商品经济的长期发展促成的,而本国和欧洲大陆一些地区与国家毛纺织业的发展则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由于国内外市场上对羊毛的需要激增,羊毛价格上涨,急于发财的地主便利用手中特权侵占荒地和公地,用栅栏和沟渠圈围起来,建立大牧羊场;有的地主将自领地直接改为牧场,赶走大部分农民;有的则当出租地租约期满后,用提高地租的办法迫使农民放弃续租,甚至强迫农民退佃,然后将土地大片出租给牧场主经营。16 世纪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加,粮价上涨,有的被圈的土地又改为农场,同时继续扩大圈地。在圈地过程中,土地关系、农业经营方式和耕作制度都发生了变革。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资本主义

性质的租地、农场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社会结构的变化 资本主义在工农业中的发展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最大特征是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旧贵族一般固守传统的经营方式,靠征收封建地租过奢侈生活。他们既无法与新经济竞争,又受到 16 世纪中叶以后的价格革命影响,实际收入不断下降,经济上入不敷出,不得不出卖土地,逐渐衰落下去,于是在英国出现了普遍的贵族危机。在旧贵族经济衰落的同时,新贵族在它的近旁诞生了。农村中的农场主和租地农场主是新贵族阶层的重要组成部份,他们当中的一部份人来源于乡绅,还有市民和从自耕农中分化出来的成员。在圈地浪潮中,他们或者是通过契约关系向大贵族租入更多的土地,或者是通过圈地和买地扩大土地的占有。其中有的人采用新方法雇工经营,创办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 有的则通过土地买卖致富。土地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用来剥削传统的封建地租,而是作为谋取资本主义利润的手段。因此他们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封建贵族,而是资产阶级化了的新人物。圈地运动也引起了农民阶级的分化,在少数人致富的同时,有大批小农失去了土地,沦为工业或农业雇工, 有的被迫乞食流浪。这样,16 世纪的英国社会便出现了新的阶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新的阶级矛盾,并且出现了农民流浪这个新的社会问题。

专制统治·宗教改革 都铎王朝从第一个君主——亨利七世(1485— 1509 年)开始,实行专制统治。亨利七世即位初年,国内局势不稳,冒充约克家族后裔的旧贵族先后三次起来争夺王位,他们的行动得到一部份人的支持,不服从地方官统治的情况更普遍。亨利七世对封建割据势力采取断然措施,下令禁止旧贵族蓄养家兵,解散封建家臣团,摧毁他们的城堡,消除旧贵族反叛王权的后患。在中央,国王选择亲信充当顾问官,不久又成立枢密院,枢密院受国王操纵,有权制定法令,并掌握最高司法权。由枢密官主持的“星室法庭”严厉惩治那些不效忠国王,甚至阴谋叛乱的贵族。1540 年枢密院和星室法庭有了明显的分工,前者成了一个固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后者则是司法组织。英国专制制度的特点是国王把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作为主要的依靠力量,亨利七世的继承人亨利八世(1509—1547 年),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 年)大都从他们当中选任枢密院议员,把旧贵族排斥于这个最有权力的机构之外。重要的枢密官同时也是国务大臣,对都铎王朝的政策发生很大的影响。地方各郡仍归治安法官管理,权力有所扩大。治安法官员然没有薪俸,却是地方的实际统治者,由枢密院在地方乡绅中选任,执行枢密院规定的政策,可以处理司法案件,逮捕和审判犯人,镇压骚动和叛乱, 并且有权规定工资和物价,审核行会章程,制定学徒制度规则等等,协助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议会不但没有停止活动,它的作用反而得到强化,为王权服务。主要由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代表组成的议会下院,在王朝统治的大部份时间里总是无条件地批准国王提出的法令。世袭贵族由于得到国王大量封地,由他们组成的上院对国王也俯首听命。

为了加强王权,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亨利八世开始改革教会。英国的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1533 年亨利八世公开和罗马教皇决裂, 下令禁止向教廷缴纳岁贡。1534 年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的最高首脑,对一切宗教事务具有最高的权力,可以任命教会的各种教职,决定教义,并将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来审判教徒,镇压“异端”,改革教会,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这样,国教便成了都铎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英国议会又以原罗马控制的天主教会腐化为理由,于 1536—1539 年通过了解散修道院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的法令。被没收的土地和原属修道院的房产,尽归国王所有, 朝廷里的一些大臣、宠幸和地方上的支持者都受到了亨利八世的赏赐。约有2/3 的教会土地被抛入市场,转到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结果既充实了国库,又使贵族和资产阶级从中得利,他们因此更加拥护王权。

重商主义和反对西班牙的斗争 都铎王朝为了增强国力,在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首先限制羊毛原料和粮食出口,同时限制制成品进口,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又给这个时期纷纷兴起的贸易公司颁发特许状,允许垄断特定地区的贸易。政府还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1568 年伊丽莎白女王特许成立皇家矿业公司和金属开采与冶炼公司,主要开采铜矿和菱锌矿,并授予私人生产硫磺和硝石的专利权,积极制造大炮,改变过去军需品生产仰赖外国的状况。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对其劲敌西班牙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16 世纪的西班牙几乎独占了美洲,垄断了对美洲殖民地的贸易,掌握了欧美之间的制海权,它在殖民地掠夺的财富为英国统治者所垂涎,它在海上的横行无忌,引起了英国人的不满。西班牙还是一个炽热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它的国王对同罗马教廷断绝了关系崇奉国教的英国怀有憎恨情绪,双方存在宗教分歧。因此,英国这时在外交上把西班牙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从16 世纪 60 年代起,英国海盗在大西洋上经常劫夺西班牙殖民地和从殖民地运回金银的船只,以此作为打击西班牙的重要手段。同时伊丽莎白女王和贵族、资产阶级也把这种海上抢劫、走私和向美洲贩卖黑奴的活动视为发财致富的有效途径。英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削弱西班牙的国力,还支持西班牙的属地—尼德兰的革命。而西班牙为了报复,派遣外交官和间谍暗中支持英国国内反都铎王朝的天主教势力,企图谋害伊丽莎白,颠覆现政府。80 年代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终于在 1588 年爆发了英西大海战,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被彻底打败,海上实力受重创。英国初步夺得了大西洋航线的控制权,为向美洲扩张开辟了道路,从此英国的殖民侵略势力逐渐向美洲渗透。

血腥立法和凯特起义 在国内,都铎王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高压政策。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迫害在圈地运动中被抛出的失业流浪者,对他们施行鞭打、烙印、割耳和降为奴隶等刑

罚,甚至处死。“血腥立法”最充分地体现了封建专制王权的阶级本质。16 世纪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也是不堪忍受的,政府颁布劳工立法,把工人的工资强制地压低到有利于企业主赚钱的界限内。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但是压低工资的法令仍然有效。处在都铎王朝专制统治下的工农群众不断反抗,1536 年林肯郡和约克郡的农民首先暴动,此后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其中以 1549 年由小贵族凯特兄弟领导的诺福克郡农民起义规模和影响最大,起义波及全郡,攻下了郡首府诺里季城,城内工人、帮工、学徒、破产行东响应,壮大了起义的声势,击溃了一支 1200 人的政府军,但是起义最后还是被镇压下去了。农民起义虽然屡遭失败,但有重大的意义, 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地的狂潮。农民以武装斗争的方式维护了自己对土地的权利,使农村中保留了许多自耕农,这些自耕农成了 17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新模范军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