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九年原则”和旧法国的改造

八月法令·《人权宣言》 巴黎革命胜利后,制宪议会成为国家立法机关和实际上的革命领导机关。领导制宪议会的是三级会议期间带头进行反抗王权斗争的那些活动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米拉波、西哀耶斯、巴那夫、拉法耶特、巴伊、迪波尔、拉梅特兄弟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人始终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故而称为君主立宪派。但在革命初期并没有派别的划分,

议会代表基本上都是主张立宪君主制的,并没有人提出共和主义的口号。制宪议会就是在君主立宪派领导下,运用立法手段,对法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

制宪议会通过的第一个立法文件是八月法令。制宪议会本来在起草《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但是风起云涌的农民暴动促使它不能不改为首先研究废除封建制度的问题。于是在 8 月 4 日至 11 日通过了这个著名的法令。8 月 4 日晚,法学家塔尔热动议,制定强硬的恢复农村秩序的法律。贵族代表诺阿伊子爵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主张,要使农民放下武器,就应该无偿废除残存的农奴制和人身劳役,一切人都按收入纳税,与土地相关联的封建义务可以允许赎买。埃吉永公爵当即支持这一提案,代表们也纷纷表示赞同。随后, 很多贵族代表和教士代表接踵走上讲坛,提出要废除各类不合理的特权和赋税,包括教会什一税、贵族狩猎特权、养鸽特权、领主裁判权等。会场上情绪高昂,会议开了一夜,史称“八月四日之夜”。八月法令便是根据这一夜的动议制定的。

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按规定无偿废除的有:人身义务、狩猎、鸽舍特权、领主法庭、教会什一税、特权等级免税权、买卖官职制度等,还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法令宣布要制定“全国性宪法”。此外,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方式予以废除。

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八月法令之后,制宪议会又转入《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的草拟工作,经过逐字逐句讨论,于 8 月 26 日通过。到 1791 年通过宪法为止,又经过多次修改。

《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人权宣言》指出:“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这些就是《人权宣言》的总纲。它首先明确了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天赋权利),即自由和平等。这种自然权利通过人们的“政治结合”,就变为公民权利,那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政治结合产生的是公民社会,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契约”原则。因此,最高权力来自于国民,即主权在民原则。《人权宣言》宣布的这个根本性原则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以主权在民代替主权在君,是以公民社会代替贵族社会的根本表现。它极大地提高了公民在国家中的主体意识。

《人权宣言》并没有鼓吹无限制的自由,然而它给自由规定的唯一限

制,只是不损害他人,即自由是指“可以做一切不损害他人的事”。在这个限制范围内,“公民都有言论、写作、出版的自由”,“任何人不应因其意见,甚至宗教的意见而受干扰”。

与自由密切关联的是平等。《人权宣言》将平等也列为人的自然权利。作为公民权利,它将平等解释成身份的平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担任公职上的平等,负担纳税义务上的平等。它写道:“所有公民⋯⋯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显职、职务和公共职位,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没有其他差别”。

为保障人权,法治是必需的。《人权宣言》强调,决定国家意图的,不应是掌权者而应是国民。国民的公共意志应是立法的根本依据。“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都有权利亲身或委托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保护人的自由权利,不依照法律就“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每个人在守法方面也是平等的,“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人权宣言》明确规定,必须实行分权原则,以防止政府的专横与渎职。“没有确立分权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后来,在依据《人权宣言》的原则制定的 1791 年宪法中,又为公民规定了集会、请愿、享有公共救济和受教育等自由权利。这是对《人权宣言》中所列权利的补充。

法国资产阶级在《人权宣言》里面,以冠冕堂皇的词句宣布了自由平等的原则,其目的无非是以此来掩盖他们的真实目的:用资产阶级的特权去取代封建贵族的特权。在实际上,他们并不想认真去实现这个原则。这在他们一手制定的 1791 年宪法中暴露无遗。

《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这些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在君主立宪派领导时期所通过的立法和施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些原则为指导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十月事件·革命俱乐部的活动 在通过《人权宣言》后,制宪议会即开始讨论宪法的正文。在讨论国家政治体制时,在两个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第一是立法机构是否实行两院制并设立贵族院;第二是国王对议会决议是否拥有否决权。宪法草案报告人穆尼埃以及拉利-托朗达尔等人主张仿效英国,设立贵族院。他们被称为“王政派”。持反对意见的是人数更多的“爱国派”,主要领导人是被称为“三巨头”的巴那夫、迪波尔和亚历山大·拉梅特。“爱国派”坚持不设贵族院,实行一院制。经表决,王政派意见被否定。在国王否决权问题上,双方争论不下,最后根据巴那夫的议案实行了妥协,决议给国王以“搁置否决权”,但以两届议会为限,即国王否决的议会决议,如在下届议会再获通过,便不得加以否决。

制宪议会讨论宪法时,国王路易十六否决了八月法令。经议会强烈要求后勉强批准,但却顽固拒绝《人权宣言》。这时,国内经济情况不好,巴黎

面包短缺,价格急剧上涨,群众不满情绪非常强烈。人们认为制造饥饿的是凡尔赛宫廷。巴黎出现许多民众会社,爱国派的报纸也很活跃,如高尔萨的

《巴黎至凡尔赛邮报》、卢斯塔洛的《巴黎革命》、布里索的《法兰西爱国者》和 9 月创办的马拉的《人民之友》。

面对这一形势,路易十六竟然在 9 月 14 日下令调集军队,企图镇压群

众。奉调的佛兰德斯旅团于 23 日到达凡尔赛。10 月 1 日和 3 日宫廷两次欢宴旅团军官,宴会上军官们的反动气焰十分嚣张。这一情况被爱国派报纸揭露出来,立即点燃了巴黎人民的怒火。10 月 5 日,由大批妇女带头,一支群众大军向凡尔赛进发,一路高呼:“要面包”,“处死教士、处死贵族、处死王后”的口号。当晚到达凡尔赛后,派代表团到制宪议会,随后到了王宫。议会立即派代表去见国王,要求他批准《人权宣言》和保障巴黎粮食供应。路易十六答应了这些要求。10 月 6 日晨,群众在和禁卫军发生冲突后攻入王宫。拉法耶特急忙率国民自卫军为王宫解围,并要求国王去见群众。当路易十六出现在群众面前时,群众坚决要求王室到巴黎去。他被迫同意,于当天下午在群众队伍簇拥下王室人员到了巴黎,住进土伊勒里宫。从此,国王处于巴黎人民监督之下。几天后制宪议会也迁到巴黎。

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地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巴黎的政治生活空前活跃,革命俱乐部在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在大量俱乐部中,地位最突出的是雅各宾俱乐部。哥德利埃俱乐部、社会俱乐部等影响也较大。

雅各宾俱乐部的前身是三级会议时期部分代表为在会外讨论问题而组成的布列塔尼人俱乐部。制宪议会迁到巴黎后,该俱乐部在圣奥诺雷街的雅各宾修道院集会,并正式定名为“宪法之友协会”,还吸收制宪议会代表以外的人加入。人们按其集会地点习惯地称它为雅各宾俱乐部。这时,原属俱乐部的“王政派”已分裂出去,另组成“君主宪法之友俱乐部”。爱国派成员还留在俱乐部之中,人数很多。俱乐部实际上起着制宪议会的预备会议的作用,事先讨论议会将要讨论的问题。由于意见上时有分歧,拉法耶特、勒夏普利埃、西哀耶斯等人退了出去,另外组成“八九年俱乐部”,在制宪议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雅各宾俱乐部主要由巴那夫、拉梅特等领导。他们仍属君主立宪派。俱乐部在社会上的影响更大。随着革命的发展,雅各宾俱乐部的群众性日益加强,而且逐渐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分部,最多时达几千个。1791 年 7 月和 1792 年 10 月,立宪派和吉伦特派先后从俱乐部分裂出去,雅各宾俱乐部遂成为革命民主派组织,罗伯斯比尔成为主要领导人。

哥德利埃俱乐部成立于 1790 年 4 月,一开始就是激进民主派的团体。它的正式名称是“人权之友协会”,因在哥德利埃修道院集会而得此俗称。哥德利埃俱乐部的重要活动家有律师出身的丹东,记者德穆兰、马拉,诗人法布尔·戴格朗丁,肉商勒让德尔,先是剧场售票员后为记者的埃贝尔,印刷匠摩莫罗,最早的共和主义者之一的罗贝尔等,许多人同时是雅各宾俱乐

部的成员。哥德利埃俱乐部在 1791 年成为民主共和运动的中心,恐怖年代又成为埃贝尔派的重要阵地。

社会俱乐部于 1789 年 10 月由政论家兼文学家博内维尔和修道院长佛歇创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原始的、平均的共产主义思想。佛歇在该俱乐部的

《铁嘴报》上曾写道:“每个人都应有土地权,都应有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一小块土地”。

反封建法令的通过 此外还有许多俱乐部或会社进行着活动。在俱乐部影响下,巴黎人民群情激昂。十月事件中迫使王室移至巴黎的胜利结局, 极大地提高了巴黎人的公民参与意识。在这样的气氛中,制宪议会又通过了一系列反封建法令。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旧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造,以宪法政治取代专制主义。1789 年 10 月 1 日通过的关于政府基本原则的法令规定,国家机关实行分权制, 立法权只属于一院制议会,国王掌握行政权,但只能依法行使,不经议会同意不得收税等等。12 月 14 日和 22 日又两次颁布有关改组地方政府的法令,

规定地方官由选举产生。1790 年 2 月 26 日通过决议,废除以往那种混乱不

堪的区域划分,将全国统一分成面积与人口大体相当的 83 个郡。

其次是改造原第一等级和天主教的法令。1789 年 11 月 2 日通过了没收全部教会财产的法令,12 月 29 日又下令以这些教会财产为抵押发行财政票据——指券。1790 年 3 月 17 日下令宣布将教会财产作为“国有财产”出售。

对天主教教士,大力进行改造。1790 年 2 月 23 日颁布命令,要全体教派教士①离开教堂,到指定的团体去或者还俗,本堂神甫须宣读和讲解议会法令。7 月 12 日通过的教士公民组织法是使教会世俗化的法令,规定废除旧的教

区,按 83 郡行政区设立新主教区,主教由公民选举产生,不再由罗马教皇任命。高级神职人员的薪俸改由国家支付。11 月 27 日又公布了教士宣誓法, 规定所有大主教、主教和本堂神甫都必须宣誓效忠于民族、法律、国王和制宪议会颁布的宪法。

再次是改造原第二等级贵族的法令。1790 年 6 月 19 日制宪议会下令宣布:“永久废除世袭贵族,任何人都不得再接受或是授予他人亲王、公爵、伯爵、侯爵、子爵、代理主教、男爵、骑士、老爷、绅士、贵人以及一切类似的头衔”。

最后,在社会经济方面,以法律形式废除了种种封建性限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主要的立法有:1790 年 10 月 31 日废除内地税和商品入

市税法令,1790 年 4 月 3 日取消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法令,1791 年 3 月 2 日取消政府工业法规和废除行会法令等。

在上述各项政策中,个别的政策是有失误的。例如教士宣誓法就过于偏

① “教派教士”亦译“正规教士”(le clergé ré gulier )指正式加入某个教派的教士“非教派教士”亦译“俗间教士”(le clergé sé gulier )指未加入教派者。

激。实行后有半数以上教士拒绝宣誓,成为“反抗派教士”。宣誓者称“宣誓派教士”或“宪政派教士”。教士分裂为两大派,对众多的信仰天主教的居民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反抗派教士”中除抗拒革命的那部分人之外, 有不少是出于宗教感情和信仰受到挫伤才拒绝宣誓的。他们从同情或支持革命转而厌恶或反对革命。又如,没收和出售教会财产原是缓和财政困难的重要措施,但是在 1790 年 4 月议会决议将土地券性质的指券确定为货币,明令正式流通,而且接连不断地扩大印发数量,很快就造成了后果严重的通货膨胀。

尽管有个别失误,这些政策法令,连同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还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旧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在革命前预定要达到的目标,大部已经实现,只待将宪法完整制定出来,全面确立这个新型的国家模式。

在革命初期,制宪议会为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建立稳定的局势,于 1789

年 10 月 21 日颁布了戒严法令,1791 年 6 月 14 日又颁布了禁止同行业工人结社的勒夏普利埃法令。但是,制宪议会的立法活动始终是公开化的,议会上辩论的情况也是向公民公开的。政治的公开化是法国大革命贯穿始终的特点。

国王逃跑·1791 年宪法 上述各项法令的通过实际上也是宪法若干内容的确定,成为制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1790 年夏季,议会就开始了对宪法条款草案的修改讨论。制宪议会的各项反封建法令和讨论中的宪法条文,都是路易十六难以接受的。同时,逃亡国外的王弟阿图瓦伯爵于 1791

年 5 月 20 日与奥地利皇帝进行会晤,策划由各君主国出面干涉法国革命。皇帝在密信中将这些情况通知了路易十六。于是,发生了法国国王秘密逃跑事件。

1791 年 6 月 20 日夜,国王、王后、王弟普罗旺斯伯爵(摄政王候任人) 等人化装出逃。21 日他们在靠近东部边境的发棱被人认出,不得已返回巴黎。只有普罗旺斯伯爵逃到布鲁塞尔。

国王逃跑事件在巴黎激起了一场民主共和运动。6 月 21 日晨群众得知国王已逃跑的消息后,立即冲进王宫,并将街道上路易十六的雕像遮盖起来。哥德利埃俱乐部通过了由罗贝尔起草的给制宪议会的请愿书,上面写道: “1789 年时我们是奴隶,1790 年我们自以为是自由人,1791 年 6 月底我们已是自由人了⋯⋯自由而没有国王。⋯⋯王权,特别是世袭王权,同自由是不相容的”。请愿书要求议会宣布共和,或者等待各郡对此表态。许多革命报纸也提出了实行共和制的主张。布里索的《法兰西爱国者》指出,路易十六破坏了自己的权力。社会俱乐部的《铁嘴报》说:“即使我们保留了哪怕是国王的影子,那我们将只能得到一个毫无结果的革命”。《巴黎革命》报要求审判国王。《革命之友》报主张仿效美利坚合众国的制度。弗雷隆的《人民演说家》报提出了“非共和,即死亡”的口号。新创刊的《共和主义者》

报更是力主实行共和制度。巴黎群众多次举行了示威游行。

然而,影响巨大的雅各宾俱乐部基本上没有参加这场运动。它的起主要作用的成员依然坚持君主立宪制的宪法,即使是罗伯斯比尔、马拉这样的民主派,当时也不赞同共和主义。由于不少成员站到共和运动一边,罗伯斯比尔等虽不赞成共和制,但却主张废除路易十六,更换国王。结果,雅各宾俱乐部发生了分裂,巴那夫等君主立宪派于 7 月 16 日退出,另外组成斐扬俱乐部。

在君主立宪派领导下的制宪议会,6 月 21 日晨得知国王逃跑消息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果断的措施。议会命令内政大臣“立即派人到各郡,命令全体公职人员、国民自卫军和边防军拘留所有逃离王国者;同时禁止一切货物,武器、军需品、金银币、马匹、车辆和粮食外流。如发现任何王室成员或劫持他们的人,公职人员、国民自卫军和边防军要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阻止这一行动,扣留他们,并将详情报告立法机关”。议会向大臣们宣布,自即日起议会的决议均不需批准,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还派人检查各地驻军、军事要塞和武器库,以议会名义而不是国王名义接受军队宣誓。议会通知各国驻法使节,法国将继续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向全国公民发布的宣言中,制宪议会庄严宣布,革命决不会后退,自由必将胜利。“任何人也休想奴役法兰西这块土地,等待暴君的,只有失败”。显然,一旦路易十六逃出法国,制造外国干涉,制宪议会决心以武力保卫革命成果。

但是,很快传来了路易十六被拦截的消息,接着他于 6 月 25 日返回巴黎。这时,民主共和运动已兴起,群众情绪高昂。制宪议会深恐因截回国王而避免了的外国武装干涉,会由于惩办路易十六而真正招致。同时,在政治主张上他们也是坚决反对共和主义的。于是,他们宣布国王暂时停职,但仍决定保留其王位。他们通过了国王系被他人“劫持”的决议,并在 7 月 16 日宣布路易十六仍然是国王。

议会的态度激起了群众的不满。人们连日在马尔斯校场集会,请愿、示威。7 月 17 日,巴黎群众继续聚集在马尔斯校场,并在由布里索起草的请愿书上签字,要求废除路易十六。制宪议会决定进行镇压。议会主席特雷亚尔要求巴黎市长巴伊采取措施“结束混乱并查明犯罪者”。巴黎市政府遂于 17 日晨发布禁止集会法令,派拉法耶特带国民自卫军前往马尔斯校场执行命令。在群众拒绝解散的情况下,军队向人们开枪,打死 50 余人,伤数百人。这就是“马尔斯校场流血事件”。群众性的共和运动暂时被镇压下去。君主立宪派也因此而逐渐失去了威信。

平息共和运动后,制宪议会于 8 月进行了宪法的定稿讨论,9 月 3 日正

式通过。停职中的路易十六只得依从立宪派,于 9 月 14 日批准了宪法。这就是《1791 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

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

指导原则。在正文中,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制度”。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宪法特别就国王的行政权作出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能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并且只有依据法律才得要求服从”。宪法为公民规定了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在选举制度上,早在 1789 年 12 月 22 日颁布的选举法上就已规定,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享有选举权,称“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称“消极公民”。这显然违背了权利平等的原则。然而,按照财产分配权利毕竟是资产阶级的原则,对比于按出身门第分配权利的封建原则仍是个巨大的进步。公民除在财产上的不平等以外,已没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而财产上的差别在竞争的环境中是可以改变的。1791 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

宪法生效后,很快就开始了立法议会的选举。这时,制宪议会的代表们已实践了当年的网球场誓言。他们通过了一个惊人的决议——全体代表一律不参加竞选,不进入新的立法议会。法国大革命的发动者和领导者,改造旧制度、创立新国家的第一批立法者,其功勋是不可磨灭的。然而,他们自动全数从政治舞台上引退了。他们没有利用自己为大革命创业的功勋去谋求权位。

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 1791 年 10 月 1 日,新选出的立法议会开

幕。在议会中,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立宪派在全体 745 名代表中有 264 名,占 1/3 以上。斐扬俱乐部与他们有经常的联系。雅各宾派的代表有 136 名,主要由吉伦特派①组成,重要代表人物有布里索、维尼奥、伊斯纳尔、加代、孔多塞等。他们受重农学派影响,主张工商业活动的完全自由。这一派在巴黎市有较大影响,直到 1792 年上半年,他们左右着雅各宾俱乐部的主要倾向;1791 年 11 月这一派的佩迪翁又当选为巴黎市长。在雅各宾派代表中,还有少数激进分子,如夏博、德穆兰、桑泰尔、勒让德尔等,对宪法持保留态度,更倾向于共和制。由于人数过少,在议会中影响不大。他们在雅各宾俱乐部中是倾向于罗伯斯比尔的。其余的 345 名代表,在议会中处于中间派地位。

立法议会开幕时,革命正面临着两个重大的问题,即物价问题和外国干涉威胁的问题。物价高涨问题早已存在,1790 年时有所缓和。1791 年国王逃跑事件又使问题严重化了。在普通群众当中,许多人怀疑既然国王都不赞同革命,又有外国的支持,革命真会成功吗?再加上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

① 当时多称“布里索派”。布里索原为巴黎市政府官员,因在共和运动中表现突出而当选。布里索派的意见常常与来自吉伦特郡代表的意见一致,到 1792 年人们就统称他们为“吉伦特派”。为方便阅读,这里就称吉伦特派了。

对政府发行的指券日益不信任,并尽力将旧时的硬币储存起来。地主、富农, 特别是投机商们,便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粮食、生活必需品短缺, 价格猛涨。这就激起了群众性的要求打击投机商、限制物价的运动。立法议会收到了大量群众请愿书。关于群众在各地拦截粮车、粮船和冲击商店的消息也不断传来。

外国武装干涉的威胁更令人担忧。在立法议会开幕前一个多月,普鲁士、奥地利便于 8 月 27 日发表庇尔尼茨宣言,扬言法国如不恢复王权,解散议会,各国君主都将出面保障法国的君主体制。逃亡贵族的活动也很猖狂。普罗旺斯伯爵、阿图瓦伯爵两名王弟以及孔代亲王和波旁公爵,竟然对路易十六批准宪法提出了抗议,使得国内外封建势力更加嚣张。逃亡者还在德意志、比利时一些地方聚集起来,招募军队,准备反攻。对此,俄国、瑞典、西班牙、撒丁王国等都表示支持。

在严重的局势面前,立法议会采取了一些打击封建势力的措施,包括 10

月 31 日发布的限普罗旺斯伯爵在两个月内回国的法令,11 月 9 日限一切逃

亡者 1792 年 1 月 1 日回国,否则没收财产以叛国罪论处的法令,11 月 29 日强制反抗派教士进行公民宣誓的法令等等。对于国内物价问题,议会没有作出什么重要决策,但围绕战争威胁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

在辩论中,以布里索为代表的吉伦特派是主战旅。他们认为,欧洲各君主国是对本国革命既得成果的严重威胁,同时也是造成恐慌不安、破坏商业流通的祸根。通过战争打击这些暴君,才能迫使各国承认法国革命,同时为商业流通打开渠道。在君主立宪派中,大多数人主和,担心战争会造成既得革命成果的丧失。并非议会代表的罗伯斯比尔则认为,首先应在国内巩固革命成果,镇压反革命势力。鉴于法国在军事上准备不足和军队中原贵族军官较多,不宜急于开战。罗伯斯比尔一派人在雅各宾俱乐部中同布里索派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争论。这场争论成为雅各宾派进一步分裂的先兆。

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早已盼望欧洲君主国的干涉。路易十六批准宪法后几天,玛丽·安托瓦内特就在 9 月 18 日秘密致信其兄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要他以武力干涉法国革命。年底,路易十六又写信给奥、普、俄、西班牙和瑞典的君主,呼吁他们干涉法国革命。吉伦特派的主张恰好适合了宫廷的需要,路易十六便于 1792 年 3 月 10 日将原来立宪派当政的内阁免职,任命了吉伦特派内阁,包括内政大臣罗兰、外交大臣迪穆里埃、财政大臣克拉维埃、陆军大臣塞尔旺等。在主战情绪占据上风的情况下,4 月 20 日法国对奥宣战。不久后又对普宣战。在此之前,立法议会于 2 月通过了没收逃亡者财产的法令。

战争开始后,情况正如罗伯斯比尔所料,法军在各战场上都不断败退。拉法耶特所率军队也遭败绩。主战的吉伦特派内阁极力要扭转战局,并加紧打击封建势力。5 月 27 日他们使立法议会通过了放逐拒绝宣誓的教士的法令。两天之后又宣布解散由前贵族组成的王室近卫军。6 月 8 日,立法议会

决议在巴黎附近建立一支由各郡调来的后备军,人数为 2 万。

战场上的失败正是路易十六所希望的。他专横地否决了立法议会的上述各项决议,并进而在 6 月 13 日免除了罗兰、克拉维埃和塞尔旺的大臣职务,

15 日又接受了迪穆里埃的辞职。同时,他任命了四名属于君主立宪派的新大臣。

被激怒的巴黎人民在桑泰尔、勒让德尔等人的发动下,于 6 月 20 日举行了有数万人参加的大示威,高喊“召回爱国者大臣!”路易十六拒绝了这一要求,立宪派控制的巴黎郡政府还为此撤销了佩迪翁的市长职务。6 月 28 日,拉法耶特从前线返回巴黎,在立法议会上发表演说,要求解散雅各宾俱乐部和惩办 6 月 20 日示威的肇事者。

事态的发展促使雅各宾派内部暂时联合起来。就在拉法耶特演说那一天,布里索和罗伯斯比尔都在俱乐部中表示了团结的愿望,提出要惩治拉法耶特,号召群众武装起来。立法议会则通过决议,要各郡派国民自卫军代表到巴黎参加第三次结盟节活动①。7 月上旬,吉伦特派主要代表人物布里索、维尼奥在立法议会上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国王,提出使祖国处于危急状态之中的祸根就是国王,必须打击宫廷。7 月 11 日,立法议会正式通过决议,宣布“祖国在危急中”。议会与行政机构要坚持办公,国民自卫军要整装待发, 同时招募新的志愿兵入伍。

这时,法国人民已具有了强烈的公民参与意识。巴黎在几天之中就组成了 1.5 万人的队伍,各地的结盟军也陆续来到首都。这时已主要由罗伯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俱乐部在巴黎群众和结盟军中开展了大量活动。一年前仍坚持君主制的罗伯斯比尔和马拉,此时转变为坚定的共和主义者。他们以及著名革命家丹东,积极领导了一场新的民主共和运动。在 7 月 14 日结盟节集会上,人们高呼“国民万岁”,而不再喊“国王万岁”的口号。7 月下旬, 更多的结盟军到达巴黎。其中,30 日进入巴黎的马赛结盟军将斗争引向高潮。他们一到巴黎便同倾向王政的卫队发生了冲突。他们高唱的由卢热·德利尔创作的《献给吕克内元帅的军歌》,起了很大的鼓舞士气的作用,迅速普及开来。由于巴黎人第一次从他们那里听到这首歌,就称之为《马赛曲》。这就是后来法国国歌的由来。

1792 年 8 月 10 日的人民起义 7 月底、8 月初,这场群众运动的目标

逐渐集中起来,那就是罗伯斯比尔 7 月 29 日在雅各宾俱乐部提出的带有纲领性的主张:不仅要废除国王,而且要解散立法议会;以普选方式成立新的立法机构,修改宪法。这就明确了必须解决政权转手问题和改变政治体制。于是,巴黎各区纷纷将斗争矛头对准了国王、立法议会和肯定君主制并划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一七九一年宪法。

① 1790 年 4 月制宪议会决定将 7 月 14 日革命开始的日子定为全国结盟节,各地派国民自卫军代表到巴黎庆祝节日,显示团结的力量。1790、1791 年都按期举行了活动。

就在这时,传来了普奥联军司令不伦瑞克发表宣言的消息。宣言恐吓说,如果法国国王、王后和整个王室受到侵犯,就将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被宣言极度激怒了的巴黎人民决心以武力推翻王政。圣安东郊区的盲人院区于 8 月 4 日宣布,如果到 8 月 9 日晚

11 时立法议会仍不作出废除国王的决定,就要“半夜敲起警钟,吹起集合号,

立即起义。”许多区支持这一决定。从 8 月 7 日起,各区派出巡逻队加强了对王宫的监视。

8 月 9 日晚立法议会未作出任何决定就闭会了。盲人院区便在 11 时发出了立即起义的呼吁。12 时法兰西剧院区敲响了警钟,起义开始了。8 月 10 日晨 6 时,巴黎 48 个区中的 28 个区的 89 名代表来到市政厅集会,以多数区的名义宣布废除旧市府,建立新的巴黎公社①,任命桑泰尔为国民自卫军司令。这时,起义群众和结盟军等正在攻打王宫。桑泰尔立即率国民自卫军投入战斗,打败了由瑞士雇佣兵组成的王宫卫队,占领王宫。8 月 10 日起义取得胜利。

起义军攻打王宫时,路易十六带领全家跑到立法议会请求保护。不久, 巴黎公社代表怀着起义胜利的喜悦来到立法议会,严正地提出了废除国王、选举民主新议会的要求。慑于武装群众的压力,立法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国王暂时停职,召开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

  1. 月 10 日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度,结束了君主立宪政体,沿着人民主权的

公民社会的道路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起义前一个月即 7 月 10 日,

君主立宪派内阁已经辞职。他们所遵奉的 1791 年宪法,在起义冲击下也失效了。公民意志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