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派的确立

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他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的支柱。而且,与僵化了的天主教神学不同,路德的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但是,路德的新教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第一,他从来没有认识到教会与国家分离的重要性,他把德意志君主和贵族看作是教会的天然的保护者。第二,他在经济问题上反对高利贷者收取利息的行为。第三, 在国家问题上他接受了中世纪的观念,认为君主的权威是神授的,尽管他也承认君主的权力要从属于自然法。第四,他反对叛乱,他一贯强调人民服从政府的必要性。他说:“叛乱不是正当的,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于利益。我支持而且将始终支持那些身受叛乱之害的人们, 不管他们的事业如何违反正义;而且我将反对举行叛乱的人,即使他们的事业合乎正义,因为叛乱发生后必然造成损失和流血。”

当路德日益变成诸侯的奴仆时,广大的农民、平民就抛弃了他,而团结在人民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闵采尔的周围。

闵采尔(1490—1525 年)出生于一个小手工业者的家庭。他博学多闻, 精通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曾在莱比锡攻读神学,获博士学位。1517 年他开始追随路德,成为他的信徒,但是后来他的思想变得更为激进,不满意路德的保守态度,1520 年他就与路德分道扬镳了。1521 年他到布拉格,同波希米亚的胡司派建立了联系。1521 年 11 月他写了《布拉格通告》,表达了他对教会及世俗封建主的憎恨。他宣称:上帝为世俗的生活提供了教义,因此不要用在天堂实现上帝的教义的说教来安慰世人。他主张在尘世上实现人人平等,取消尘世上的压迫和剥削。1522 年,由于闵采尔的神学见解具有越来越强烈的政治性质,他被禁止在布拉格居留。以后,他到了图林根的阿尔斯特德城当神甫,在这里他开始对教会的“圣礼”进行改革,并进行反对罗马教廷的宣传。他的思想越来越激进,不仅抨击教士和僧侣,而且也反对诸侯、领主和城市贵族。与路德不同,他否认《圣经》是唯一无误的启示,认为信仰应主要根据圣灵“活的启示”,它表现为人的理性。人人都有理性,也就都可以有神性,便都可以升入天国。这个天国不是在来世,而是要在现世建立。闵采尔的天国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1524 年闵采尔在一份革命的小册子中宣称:“整个世界必须忍受一次大震荡,这是关于不敬上帝的人垮台而卑贱的人翻身的

大事”。闵采尔在这里所说的“不敬上帝的人”,是指诸侯、骑士、城市贵族和其他剥削者。闵采尔的革命态度遭到了马丁·路德的反对,后者把闵采尔看做死敌,诬蔑他是魔鬼的工具。闵采尔针锋相对,斥责路德向诸侯谄媚, 是“维登堡的行尸走肉”。

为了躲避政府当局的追捕,闵采尔在 1524 年 8 月逃离阿尔斯特德,先后到了缪尔豪森、南德等地。所到之处他宣传自己的主张,在劳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德国在 1524—1525 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约有 2/3 的农民投入了斗争。

这次农民战争有三个中心:士瓦本、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和图林根。在士瓦本地区,早在 1524 年夏天,起义的农民就拒绝为领主服劳役。1525 年 3

月,农民队伍扩大到三四万人。起义军领袖于 3 月初举行集会,通过了“十二条款”的纲领,要求废除农奴制和什一税,减轻劳役、地租和徭役,归还被领主侵占的森林和牧场等,但没有要求没收地主的土地。纲领带有妥协性,主要反映富裕农民的利益。士瓦本的农民军没有统一领导,纪律松弛, 到 4 月底被诸侯的军队分别击溃。

1525 年 3 月末,法兰克尼亚地区爆发了新的农民起义,规模很大,斗争激烈。许多城市的平民也参加了起义。1525 年 5 月,起义军制订了“海尔布琅纲领”,又名“帝国改革纲领”。纲领要求在德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取消诸侯的一切同盟;统一度量衡和币制;取消商税、过境税、食品税以及其他苛捐杂税;允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等等。这个纲领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带有资产阶级的性质。纲领未能实现,到 1525 年 6 月,法兰克尼亚的农民起义也失败了。

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是德国农民战争的顶点,由闵采尔直接领导。1525 年 3 月,缪尔豪森的平民和矿工推翻了城市贵族的统治,成立“永久会议”。随后,整个萨克森和图林根地区到处发生农民起义。4 月底,诸侯的军队进攻缪尔豪森。闵采尔率领一支 8000 人的队伍迎敌,但由于缺乏

装备和训练,本人也无军事经验,到 5 月 16 日,农民军战败,闵采尔被俘并壮烈就义。

农民战争的火焰被扑灭了。农民起义,只有在先进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但 16 世纪的德国还没有这样一个先进阶级。平民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与现代无产阶级根本不同。市民阶级处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过程中,但是软弱、动摇。他们虽然参加了起义,但当农民战争发展到高潮时, 就因畏惧人民而叛变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宗教思想的路德的态度,便是很好的证明。1525 年 5 月,路德在《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这本小册子里, 号召无论是谁,只要力所能及,就应该把反叛者“戳碎,扼死,刺杀”,象“打死疯狗一样”。他对起义农民的仇恨,已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农民战争失败后,农民重新陷入领主的奴役之中,农奴制在德国死灰复燃。诸侯是唯一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剥

削,并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因托庇于诸侯的保护, 也成了他们手中的工具。中小贵族遭到削弱,城市的特权被剥夺。诸侯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权势都大大加强,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更为加剧了。

德国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势力, 从此天主教会再也不能恢复以前的地位。农民战争显示了农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训。1856 年 4 月 16 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如果那样就太好了⋯⋯”①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农民的支持下才能取得胜利的工农联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路德教派的确立 路德进行宗教改革后,一部分诸侯国已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另一些诸侯鉴于宗教改革引起了农民起义,仍坚持旧的信仰。1529 年,帝国议会在斯拜尔召开。由于会上天主教诸侯占优势,会议重申 1521 年沃姆斯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路德教派诸侯拒绝接受这个决定,并提出抗议,此后新教徒被称为“抗议者”。

路德派君主们在提出抗议书时,已作好战争准备。到 1531 年他们成立了一个互相保护同盟。1546 年终于爆发了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的战争。1555 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和约,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1552 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均应由其继续占有。路德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它主要限于德国北部,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