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俄国留里克王朝专制制度的巩固

  1. 世纪的社会经济 15 世纪是俄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国家最后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取得独立。就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中,以莫斯科公园为核心,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进入 16 世纪以后, 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505—1533)继承了前任大公统一国家的政策,先后将普斯科夫和梁赞并入了公国的版图(1510 年和 1521 年),又恢复了被立陶宛占领的斯摩棱斯克(1514 年),最后完成了领土的统一,与此同时, 国家也初步实现中央集权化。

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 15 世纪

中叶起,俄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到 16 世纪已经有 220 种手工行业,其中最突出的是采掘、木材加工、制革和制陶行业。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在经济发展中地区孤立开始被打破,莫斯科逐渐形成为全公国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了,向南同伊朗、中亚, 向西同英国等西欧国家建立了商业联系。但是这时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与同时期的英、法、尼德兰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俄国的工商业是落后的。在农业方面,15、16 世纪生产稳步增长。三围制广泛推行,随着向边远地区移民垦荒,耕地面积扩大。城市的发展和西欧经济发达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不断增长,刺激了俄国的农业生产。当时贵族地主的土地大部份已租佃给个体农民耕种,农民的生产物除了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缴纳给主人以外,勉强自给,所剩有限,他们同市场的联系十分薄弱。为了保证获得成批的商品粮和大麻、亚麻一类的经济作物,贵族地主不断扩大自营地,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耕地收回,于是在俄国出现了“夺地”现象。结果俄国中部地区农民的耕地 16 世纪末比 16 世纪中期减少了一倍到一倍半,在诺夫哥

罗德和普斯科夫两地,每个农户平均占有的耕地由 4—5 俄亩减少到 1—1.5

俄亩。随之而来的是扩大劳役地租,从 15 世纪末开始,政府用立法手段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1497 年的法典规定农民只准在每年的一定时间里,即犹利节(11 月 26 日)前后各一星期离开主人,在以后的法典中再次重申,并规定了更多的限制条件,从而保证了贵族地主有足够的劳动力。因此,当西欧国家,如英国和尼德兰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俄国却加强了对农民的奴役,从此农奴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 俄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国内市场联系比较薄弱,资本主义尚未萌芽的条件下形成的,16 世纪初仍然不稳固。在实现领土统一的过程中,原来各公国的王公贵族虽然被莫斯科大公打败,表示臣服, 然而实际上还享有许多特权,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贵族委员会”把持了政权,大公要受委员会的牵制,不征得它的同意,既不能颁布法令,也不能处理重大的司法纠纷和外交事务。伊凡三世虽然采取过一些强化中央权力的措施,但是未能从根本上削弱大贵族的分立势力。瓦西里三世死后,伊凡四世

(1533—1584 年)即位,年仅三岁,由母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摄政。她镇压了两个皇叔的叛乱,将政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538 年摄政王突然死去,“大贵族委员会”发动政变,政权经过几次转手,以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措施被废除,封建割据局面重新出现。1547 年 1 月已经成年的伊凡四世亲政,改称沙皇。就在这一年,莫斯科和全国各地发生人民起义,先后被沙皇镇压下去了。各地相继发生的起义,表明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要求政府采取坚决措施维护国内秩序。1549 年初,伊凡四世召集“重臣会议”, 会上一致认为必须实行改革,以肃清封建割据的流毒。接着伊凡四世又召开有大小贵族、高级教士、高级官员和商人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在会上发表改革宣言,提出社会和政治改革纲领,并且宣布编纂新法典。新法典于1550 年颁布,规定将司法审判权和行政治理权进一步集于中央。从 1549 年

到 1555 年,伊凡四世根据法典精神改组中央国家机关,设立分掌各部行政事务的衙门,组成政府的官僚机构,彻底废除旧机关,并且限制大贵族和教士的课税特权。地方上则废除总督制,由中小贵族和富裕阶层中选出的地方官和法官管理行政和司法事务。在军事改革方面,新颁布的“兵役条例”规定,无论大贵族的世袭领地或中小贵族的封地在服军役方面一视同仁,都按土地面积的多少提供一定数量全副武装的骑兵,取消了大贵族的军事特权, 中小贵族在服军役方面取得了平等权利。

50 年代的改革加强了沙皇的中央政权,但是大贵族仍然保持相当的实力,他们伺机背叛沙皇,甚至投降外敌。伊凡四世一方面用酷刑来打击大贵族的反叛行为,另一方面推行“特辖领地制”,企图彻底铲除贵族分立势力的根基。他将全国土地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两部份,中央地区和南方部份地区被定为特辖区,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由沙皇直接管理。特辖区内原属大贵族的世袭领地一律改为王室领地,分封给为沙皇服役的中小贵族。其余远离中央的边陲地区则被定为普通区,由贵族组成的“杜马”管理,凡

在特辖区被没收了世袭领地的贵族,可以在普通区获得土地作为补偿。为了对付大贵族的反抗,伊凡四世又从中小贵族中挑选了一千人组成“特辖军团”,那些反对特辖领地制的大贵族均受到了残酷的镇压。伊凡四世因此获得了“恐怖的”伊凡这个称号(即伊凡雷帝)。特辖领地制的推行,大大削弱了大贵族的经济和政治力量,而沙皇的专制统治则在中小贵族和城市富裕阶层的支持下巩固起来了。

对外扩张 在对外关系方面,16 世纪期间,俄国主要推行扩张政策, 其目标一是通过陆地蚕食逐步扩大领土,二是争夺出海口。伊凡四世首先将扩张的矛头指向伏尔加河中下游的各蒙古汗国。1552 年出兵 15 万,攻打喀山汗国,经激战后于同年 10 月攻陷喀山城,城内男子全部遭到屠杀,妇孺被俘,财物被抢劫一空。之后,战争又延续了一个时期,汗国才最后被征服。接着在 1556 年灭掉阿斯特拉罕汗国。又进而占领诺该汗国。至此,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山脉以西地区尽入俄国版图,为进一步入侵中亚、高加索和西伯利亚开辟了道路。

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军事扩张开始于 1581 年 9 月,到 1584 年征服了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蒙古人汗国,随后(1586—1594 年)在那里建立了秋明、托博尔斯克、别列佐沃、塔拉和苏尔古特等军事城镇,作为进一步侵占西伯利亚的据点。大约半个世纪之后,俄国的势力向东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

为了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出海口,伊凡四世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1558 年 4 万俄国军队从北部攻入立窝尼亚,占领了芬兰湾南岸的要塞那尔瓦和捷尔普特港。1560 年俄军又从中部进攻,占领了立窝尼亚大片领土。俄国的入侵引起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瑞典、波兰、立陶宛等国出兵干涉,瑞典占领了爱沙尼亚北部地区,立窝尼亚其余部份受立陶宛公国控制,争夺立窝尼亚的战争遂演变为国际战争。1562 年伊凡四世亲率 8 万大军从南部进攻立陶宛,并占领了波洛茨克。波兰和立陶宛为了合力抗俄,于 1569 年在卢布林会议上宣布正式合并为波兰-立陶宛王国。波兰-立陶宛国王同瑞典、土耳其结盟之后,于 1579 年进攻俄军,夺回波洛茨克,并且进入俄国国境。1581 年波兰-立陶宛军队包围普斯科夫,同时,瑞典也在北方发动进攻,占领纳尔瓦,并进击卡累利亚。由于俄军连遭失败,加之国内贵族骚动,局势混乱, 伊凡四世被迫于 1582 年同波兰签订 10 年休战条约,双方都放弃所占的领土。1583 年又同瑞典缔结停战协定,波罗的海沿岸的科波利耶、雅姆、伊凡格勒和芬兰湾沿岸的全部土地归属瑞典,战争就此结束。结果俄国不但没有夺得出海口,反而丧失了波罗的海沿岸部份土地。

农民处境的恶化和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延续了 25 年的立窝尼亚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土地荒芜,野草丛生。政府为了筹措军费不断增税,贵族地主也竭力加重封建剥削,压榨农民,任意提高租额,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和农奴负担异常沉重,无法维持生计,有的被迫到处流浪、乞讨。伊凡四世晚年和他的儿子费奥多尔统治(1584—1598 年)初年,

俄国农村呈现一片萧条景象,中部和西部地区情况最严重。农民为了逃避赋税和饥荒,大批涌进南部和东南部未开垦的地区。伊凡四世为了解决贵族地主土地上因劳动力不足而造成的困难,在 1581 年颁布“禁年”令,禁止农

民在禁年的犹利节期间迁徙。从 1581 年到 1586 年是禁年令的有效期,经过

一个短时期的间歇,从 1590 年到 1595 年禁年令再次生效。此后,禁止农民自由迁徙实际上成了永久性的规定,农民仅有的一点合法权利也被剥夺了。为了制定更加严格的赋税制,1592—1593 年政府重新调查土地和人口,编制地产清册,农民一经登记属于某个贵族地主,就永远成为他的农奴,从此不得离开主人。1597 年政府又颁布禁止农奴逃亡的法令,规定自该年起前五年之内逃亡的农奴必须返回原住地,主人对出走的农奴有追捕的权利。以上法令巩固了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领主对农奴的占有获得了法律上的确认。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俄国政局动荡,危机四伏。1598 年沙皇费奥多尔死,无嗣,留里克王朝告终。缙绅会议选举皇叔鲍里斯·戈都诺夫为沙皇(1598

—1605 年)。贵族不满,他们勾结外敌,图谋颠覆沙皇政权,给外国武装干涉提供了可乘之机。1604 年波兰王出兵支持一个自命为伊凡四世皇子的俄国人季米特里占领莫斯科,自立为沙皇。伪季米特里同波兰贵族女子结婚,执行有利于波兰贵族的政策,引起了俄国各阶层的不满。1606 年 5 月大贵族在莫斯科发动兵变,得到群众支持,推翻了伪季米特里的统治,大贵族夺取了政权,推举瓦西里·叔伊斯基为沙皇(1606—1610 年)。就在叔伊斯基统治时期,俄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起义。1606 年夏,波洛特尼科夫在西南部的普迪夫尔城征集起义军,7 月向莫斯科进发,沿途城乡居民积极响应。起义军在克罗梅和卡卢加城下打败了沙皇的军队,10 月包围首都莫斯科。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约 10 万人,以考杰尔村为大本营。由于起义军中成份复杂,卷入起义的小贵族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投降沙皇。12 月 2 日,起义军在考杰尔村附近被打败,波洛特尼科夫向卡卢加退却,在那里顽强抵抗沙皇军队的围攻。1607 年 5 月。在摩尔多瓦人和玛里人的支援下获得胜利。起义军从卡卢加转移到土拉城,在那里与伊凡·高尔察克领导的另一支起义军汇合,又坚持斗争达四个月之久。最后,沙皇军队在乌帕河筑坝,截流灌城,守城的起义军又已粮尽弹绝,不得不停止抵抗, 领袖被捕遇害,起义最后失败。

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 波兰封建贵族趁俄国发生农民战争的机会,策划武装侵略俄国。他们推出第二个伪季米特里,由他率领的波兰贵族军队进入俄国,1608 年 10 月兵临莫斯科城下,屯兵于近郊的土希诺村,自称沙皇。与此同时,波兰军队还控制了伏尔加河中上游大部份地区。当地居民奋力抗击波兰军,但是沙皇叔伊斯基不依靠群众,却在 1609 年 2 月同瑞典缔结同盟,请求瑞典派援军。这无异于引狼入室,结果使俄国大片领土被波兰军和瑞典军占领,叔伊斯基也随之倒台。在俄国面临被瓜分和灭亡的危急关头,

人民群众和爱国贵族、将领挺身而出,反抗侵略者。他们组织民军,收复部份被占领土,并且在 1612 年 10 月从波兰军手中夺回莫斯科城。民军领导人

在 1613 年 2 月召集缙绅会议,选举国家首脑。大贵族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当选为沙皇(1613—1645 年),俄国从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1613

—19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