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维也纳会议与 19 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一、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

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各战胜国从 1814 年 10 月 1 日到

1815 年 6 月 9 日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所有欧洲国家都有

代表参加,共计 216 人。其中有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他的首相哈登堡公爵、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和他的宰相梅特涅、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勋爵和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等显赫人物。这虽然是一次全欧会议,但是操纵会议的是四个战胜国——俄、英、普、奥。这几个大国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瓜分赃物,以满足本国的领土野心;打着“正统主义”招牌,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使旧封建王朝复辟;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在这几个大国中,沙皇俄国的野心最大,它一心一意想扩张领土,以建立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奥地利则力图建立自己在中欧特别是在德意志的优势。英国则希望一方面保持欧洲大陆诸国的均势,另一方面扩大英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在海上的霸权地位。普鲁士也要求扩张领土,以便同奥国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因此,在维也纳会议上,这些强国的外交代表唇枪舌剑,争论得非常激烈,争论的焦点是波兰和萨克森问题。俄国企图独占华沙大公国,提议把萨克森合并给普鲁士,以补偿它在波兰损失的土地。这样,俄国把普鲁士拉到自己一边。奥地利则反对沙俄独占华沙大公国和普鲁士吞并萨克森,于是就和英国联合起来。法国害怕东邻普鲁士的强大,也站在英、奥一边。1815 年 1 月 3 日,英、奥、法三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

规定三国如遇他国进攻,就互相援助,法奥各出兵 15 万,由英国供应军火。两个阵营的斗争愈演愈烈,几乎闹到决裂的地步。由于拿破仑重返法国,各战胜国才达成协议,并且在 1815 年 6 月 9 日匆忙签署了“最后总决议”。

“最后总决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的布拉冈扎王朝以及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都复辟了。罗马教皇也恢复了“自己的统治”。

第二,为了几个大国的利益,任意处置欧洲及海外领土。波兰遭到第四次瓜分: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领土为沙俄所得,波兹南和格但斯克留给普鲁士,加里西亚仍归奥地利。这样,波兰只剩下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由俄、奥、普三国共同“保护”。沙俄继续占有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领土),但由于瑞典失去芬兰,就把挪威划归瑞典作为“补偿”。普鲁士得到萨克森的 2/5 的领土及其他一些邦的土地,结果使疆界扩大到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英国取得马尔他岛,原法属多巴哥、圣卢西亚(都在西印度)、毛里求斯等地,并且从荷兰人手中夺得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岛(斯里兰卡),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确立了它的世界殖民地

霸权地位。

第三,建立德意志邦联,这个邦联由德意志 34 个邦和 4 个自由市(汉堡、不来梅、卢卑克和美因河上的法兰克福)组成,奥地利代表主持邦联会议。这个邦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松弛的政治联盟,各邦享有独立的主权。因此,德意志继续保持分裂的局面。

第四,把法国限制在 1790 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 17 个城堡和要塞由

反法联军占领 3 至 5 年,占领军的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必须赔款 7 亿法郎, 并且交出军舰。为防止法国再起,同它毗邻的比利时被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卢森堡公国也归尼德兰执政兼管。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作为法、奥、德、意诸国的缓冲地带。为了加强瑞士的力量,又把瑞士的边境扩大了, 把许多战略上的重要山隘都划归瑞士。

第五,维持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并把它的大部分土地置于奥地利的主宰之下。奥地利取得了伦巴底和威尼斯。以突斯坎纳大公国为奥地利斐迪南大公的世袭领地,以莫登纳公国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得埃斯特大公的世袭领地,以帕尔马公国为前法兰西帝国皇后玛丽·路易丝的终身领地。撒丁王国收回萨伏依和尼斯二省,并且合并了热那亚。

这样,维也纳会议置各国人民的愿望于不顾,恢复了被革命推翻了的封建君主的统治,把从拿破仑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民族,又置于战胜诸国的民族压迫之下。

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 1815 年 9 月 26 日,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奥、普三国君主宣布成立“神圣同盟”。同盟议定书规定:参加同盟的国家要以基督教教义作为他们行动的唯一准则:“根据圣经训示,一切人要彼此以兄弟之情相待的教导,三位缔约君主将一致以一种真诚的不可分的手足之情互相联系,并彼此视同为一国同胞,无论何时何地, 均将互相救援”;“他们将根据同样的友爱精神引导臣民和军队保卫宗教、和平和正义”。“神圣同盟”提出的所谓原则并非是各国遵守一定义务的列强协定,但它所表现的强烈的君主主义和教权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仍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切实执行“神圣同盟”的任务,同年 11 月,英、俄、奥、普缔结“四国同盟”。同盟条约声明,同盟国的任何一方如受到法国攻击,各同盟国将出兵相助。并规定,“为了维持欧洲和平,⋯⋯定期召开会议”。1818 年,法国加入这一同盟,但以法国为其潜在的敌对力量的“四国同盟”仍然存在。由此可见,“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共同目的是从原则和具体行动上来巩固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反动秩序,旨在镇压一切革命运动。

但是,反动势力是阻止不了历史的前进步伐的。到二三十年代,革命风暴席卷了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俄国、法国及比利时,沉重地打击了各国反动派,促使“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走向瓦解。

革命首先发生在西班牙。波旁王朝在西班牙复辟后,立即开始了反动的

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这就激起了 1820 年的革命。西班牙革命使欧洲各国君主惊慌失措。1822 年“神圣同盟”召开会议,不顾英国的反对,会议决定授权法国出兵镇压。1823 年西班牙革命终于被扑灭了。

1820—1821 年在意大利也爆发了革命。英、俄、奥、普、法在梅特涅的建议下,派奥军前往镇压,意大利革命也遭到失败。

但是,希腊革命却使得欧洲反动派大费手脚,并且引起了“神圣同盟” 和“四国同盟”的分裂。

1821 年 3 月,希腊人民掀起了反对土耳其统治奴役的民族解放战争。战果迅速扩大,经过一年的战斗,人民武装解放了希腊的大部分地区。1822 年革命人民召开了国民会议,制定了宪法,宣布希腊独立。但是土耳其的封建统治者不甘心失败,他们派出大军进行残酷的镇压。土耳其军队所到之处, 疯狂地屠杀人民。到 1827 年,希腊革命力量已被摧残殆尽。但是,英勇不屈的希腊人民继续战斗下去,他们展开了游击战,沉重地打击了土耳其的军队。希腊爱国志士的这种坚强的革命精神,赢得了欧洲各国进步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人们争先恐后地捐款以支援希腊人民的斗争。英国的杰出诗人拜伦热情洋溢地奔赴希腊,投身于希腊的解放战争,并且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然而,希腊的人民解放战争在欧洲各国统治阶级中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奥国统治集团害怕希腊革命会引起奥地利境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因而极力主张镇压希腊革命。但是,沙俄却提出反对的意见。它的一贯政策是削弱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控制两个海峡,以扩大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在沙俄眼中,希腊革命正好削弱土耳其的势力,并且是俄国势力渗入巴尔干的好机会。因此,俄国便以希腊东正教的当然的保护者自居,谴责土耳其对希腊人的屠杀。英、法两国为了扩大自己在巴尔干的势力,也同情希腊革命。这使“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内部的矛盾扩大了。1827 年 7 月,俄、英、法三国在伦敦签订“希腊绥靖”公约,要求以停战作为解决希腊问题的前提条件。但是,土耳其拒绝停战,因此这一年 10 月,三国联合舰队出动了, 并且在纳瓦利诺海上把土耳其-埃及舰队摧毁了。这一场海战沉重地打击了土耳其,使其失去镇压希腊革命的能力。然而,俄国出于侵略的目的,把对土耳其的战争继续下去,并且于 1828 年正式对土宣战。土耳其军队连遭失

败,到 1829 年被迫求和,与俄国签订亚得里亚诺堡条约,承认希腊独立。希腊是独立了,但是俄国势力马上渗入独立后的希腊。

1830 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复辟王朝被推翻了,建立了代表金融势力的“七月王朝”。

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比利时在同一年 8 月也发生革命,宣布比利时脱离荷兰而独立。

这样,一系列革命冲破了维也纳会议安排下的反动体系。这也意味着“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瓦解。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19 世纪初,俄国封建农奴制度趋于衰落,资本主义因素日益明显地表露出来。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804 年有手工工场2400 多家,到 1825 年增至 5200 家,雇佣劳动者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一些工业部门,主要是棉纺业,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尽管使用的机器大多是从国外进口的,数量也不多,但它毕竟标志着俄国资本主义工业,从工场手工业开始向工厂制度的过渡。但是,必须看到俄国有些手工工场是使用农奴劳动的,这是俄国的特殊现象。农业中商品经济逐渐得到发展,各地区走向专业化生产的划分越来越明显,全国形成了数千定期市场,商品交换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方式,土地买卖和雇用劳动现象越来越多,这一切都动摇了农奴制度基础。

但是,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严重束缚。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的雇佣劳动力。以农奴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不能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原料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愈益落后于其他欧洲主要国家,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已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沙皇政府竭力维护腐朽的农奴制度。在击败拿破仑后,亚历山大一世为加强农奴制和土地贵族的特权,在全国实施军事屯田制,强化农奴制;1814 年,沙皇政府颁发命令,宣布占有地产和农奴是贵族不可侵犯的特权;1822 年,沙皇颁布了地主有权将农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的法令。此外,把国民教育置于教会控制之下,报刊 433 和书籍受到严格的检查等。广大人民对于这一切,表现了强烈的不满。1801—1825 年间爆发了 281 次农民起义,64 次工人暴动。1816—1825 年间爆发了 15 次士兵起义。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俄国经济上的落后和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导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以沙皇为首的贵族中的顽固派,力图推行反动政策来维护农奴制和封建专制统治;另一部分贵族主张,在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实行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企图以此来缓和人民的反抗斗争;还有一部分贵族,在国内外先进思想的影响下,看到了农奴制和封建专制统治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走上了革命道路。十二月党人就属于后面这一部分人, 是贵族革命家。

十二月党人多数是青年贵族军官。他们早年受到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启蒙思想的启迪。俄国早期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1749—1802 年)对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很大。他在 1790 年出版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记》, 深刻地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的黑暗和反动,并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不少十二月党人参加了 1812 年卫国战争和俄国军队的出国远征。在远征期间,他们看到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通过对比,农奴制俄国就显得落后得多了。回国后,他们对农奴制度、封建专制统治和人民生活困苦等现象感到无法容忍,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探讨改变俄国落后状态的途径。在

人民反抗斗争的推动下,他们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16 年,十二月党人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一个秘密组织“救国协会”。它通过章程后改名为“祖国忠诚子弟协会”。最初,协会的宗旨是普及教育, 反对滥用权力和促进正义的实现。后来提出了废除农奴制和实现君主立宪制。这个组织人数不多,认识也很不一致,不久就瓦解了。1818 年,在彼得堡又建立了“幸福协会”。它提出废除农奴制和实现君主立宪制,成员达 200

人。后来激进的主张逐渐占上风,在 1820 年协会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1821 年 1 月,为清除不可靠的成员,协会宣告解散,重新改组。

1821 年 3 月,一些十二月党人军官被调往乌克兰地区,他们在土尔铁城建立了“南方协会”。它的领导人是彼斯特尔。1824 年,南方协会通过了由彼斯特尔制订的协会纲领——《俄罗斯真理》,其主要内容有:废除农奴制, 把土地分给农民,但是土地分为“公地”和“私地”两部分,公地分给农民, 不能买卖;私地是农民的私人财产,所有者可自由处理;推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国,实行国家权力分立的原则;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行普选,确立信仰、言论、出版等自由以及发展工商业等等。《俄罗斯真理》是十二月党人改造俄国的蓝图,也是俄国解放运动史上第一部共和国宪法草案。

在南方协会成立的同时,1821 年春,在彼得堡组成了“北方协会”。它的核心人物是穆拉维约夫。1823 年,诗人雷列耶夫加入北方协会,他很快地就成为这个协会的主要领导人。北方协会内部存在意见分歧,以穆拉维约夫为首的保守派,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废除农奴制,承认土地是地主财产, 只给农民少量的土地;以雷列耶夫为首的激进派,其主张与《俄罗斯真理》大体相同。尽管十二月党人在政治见解上存在一定分歧,但推翻专制统治, 废除农奴制的共同目标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通过南、北协会领导人间的会谈,决定团结一致,共同进行武装起义。

1825 年 12 月 1 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去。因他无嗣,皇位应由其弟康斯坦丁继位。康士坦丁早已声明放弃皇位,并指定其弟尼古拉为继承人。但这样的安排并未公布。当彼得堡军民举行向康士坦丁宣誓仪式后,而宫廷又宣布尼古拉为新沙皇,要求举行再宣誓,这使国内人心惶惶,特别是军队内部不满情绪剧增。435 北方协会决定利用统治阶级上层内部混乱的时机举行起义,打算在再宣誓那天,把倾向革命的军队集中到参政院广场,一方面表示拒绝对尼古拉宣誓效忠,一方面迫使参政院发布文告,废除农奴制,召开制宪会议。

1825 年 12 月 26 日举行再宣誓那天,3000 多名士兵先后集中到参政院广场,并处死了前来劝说停止起义的彼得堡总督米格拉多维奇。但是起义总指挥特鲁别茨科依在关键的时刻临阵脱逃,使起义一时失去指挥,贻误了时机,而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调集相当于参加起义人数 4 倍的兵力。并向起义士

兵方阵发射了霰弹。这次反对沙皇的公开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起义者死伤数百人。

半月以后,南方协会也发动起义。但协会的主要领导人彼斯特尔因奸细密告,在这之前已被逮捕。第二年 1 月也被镇压下去。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尼古拉一世对起义者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提交法庭审判的有 579 人,彼斯特尔、雷列耶夫等 5 名起义领导人被判处绞刑,

120 名被剥夺贵族称号,流放到西伯利亚,参与起义的士兵被罚受鞭笞。十二月党人是贵族革命家,他们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性十分明显。尽管

他们所进行的斗争客观上代表了俄国人民的利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但他们认为这种斗争只能由少数贵族来进行,甚至他们害怕人民革命运动会损害自身的利益,不敢发动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而导致最终的失败。

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遭到失败,但在俄国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强烈地震撼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和俄国农奴制度,对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和以后的俄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把 1825 年作为俄国解放运动的起点,十二月党人是俄国第一代革命家。当时俄国是欧洲的反动堡垒,十二月党人起义沉重地打击维也纳反动体系和神圣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