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

世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西欧向海外殖民扩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多方

① 《资本论》第 1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00 页。

面的、深刻的。首先,它导致了人种的重新分布。1500 年以前,世界各地的人种是相互隔离的,黑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少数几个太平洋海岛上。蒙古利亚人种住在中亚、西伯利亚及东亚,而高加索人种住在欧洲、北非、中东及印度。但是到 1760 年,这种分布情况大大变化。在非洲,荷兰

人在海角地区建立了一个永久居留地。到 1760 年为止,荷兰人已步步向北扩展,并且已开始渡过奥伦治河。这样,白人渗入了南非。

美洲人种的变化最大。在 1492 年以前,美洲印第安人人口估计在 1400

万至 4000 万人之间。但是不管印第安人的原来人口实际数目多少,欧洲人之入侵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的灾难之大,是肯定无疑的。在白人入侵后,印第安人到处成群成群地死去,原因甚多,有的被白人杀死,有的在强迫劳动中死于过分劳累,有的死于白人带来的新的疾病,更有的死于白人征服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创伤。在地理大发现以后的 100 年间,印第安人人口减少 90

—95%。加勒比海的岛上及热带沿海地区的印第安人蒙受的打击最大,因为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在一个世代之内就灭绝了。例外的只是南美热带高地及低地(巴西及巴拉圭等地)的印第安人,他们几乎原封不动地生存下来。到20 世纪,只有热带地区的印第安人的人口恢复到 1492 年以前的水平,至于其余地区的印第安人人口仍远远低于原来的水平。

在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大批涌到美洲。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上,除了印第安人之外,还有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白人和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由于白人男人比女人多,许多白人男子娶印第安女人为妻或妾。于是出现了印欧混血人种,他们的人数在许多地区超过欧洲人及印第安人。在西印度群岛,由于印第安人灭绝了,成为当地主人的英国人、法国人及西班牙人便从非洲掠夺、贩运黑人奴隶,迫使他们在种植园中劳动。后来黑人人口竟大大超过了白人。黑、白人结婚的也不少, 出现黑、白混血儿。

结果,美洲成为世界上人种混合最甚的地区:既有土著印第安人,又有外来的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既有欧、印混合种人,又有黑、白混合种人。其次,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移到美洲

的白人把旧世界的各种家畜(特别是马、牛和羊)以及农作物(小麦、燕麦、大麦及裸麦)带到新世界。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地瓜)、花生、各种豆类以及南瓜、可可等。可以有把握地说,今天世界植物食品中至少有 1/3 来自美洲。

此外,美洲印第安人也向世界提供了两大经济作物——菸草和棉花。最早吸烟的就是印第安人。在 1500 年以前,在新、旧世界都出产不同品种的棉花,但是今天的经济棉花主要来源于美洲印第安人培育的品种。值得注意的是,美洲产的几种药品,也在近代医疗中被广泛使用,如南美的古柯可以制成可卡因和奴佛卡因;南美产的马钱子可以制成麻醉药;美洲产的金鸡纳

树可以制成专治疟疾的奎宁;美洲产的蔓陀罗可以解痛,药鼠李可以用作缓泻剂。

一言以蔽之,地理大发现及西欧人的殖民征服,大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的另一个重大后果,便是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密切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到 18 世纪后期,大陆之间的贸易的发

展规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在 1500 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 18 世纪后期,这种数量有限的奢侈品贸易已经发展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贸易了。大西洋贸易尤其如此,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菸草、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因为种植场生产的是单一作物,所以种植场需要进口一切日常必需品,其中有粮食、鱼、布匹及金属用具。这些种植场也要求进口劳动力,所以就导致三角贸易的繁荣——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枝及金属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新世界, 再从新世界运砂糖、菸草及白银到欧洲。当然也从欧洲运日用必需品到美洲。

这个时期新兴的大宗全球贸易的另一个分支便是西欧与东欧之间的贸易,西欧进口的是原材料,特别是粮食,因为西欧人口增长,农田变为牧场。在但泽(波罗的海粮食贸易的主要港口),从 1550 到 1600 年间裸麦价格上升 247%,大麦的价格上升 187%,燕麦价格上升 185%。这大大刺激了东欧粮食及其他原料出口的增加,所以在这几十年间波兰及匈牙利向西欧的出口价值通常为进口的两倍。波兰、匈牙利、俄国及巴尔干诸国则进口纺织品、武器、金属产品及殖民地商品,出口的则是粮食、牛羊、皮革、船上用品及亚麻。

西欧对亚洲的贸易,与西欧对美洲、西欧对东欧的贸易相比要小得多, 其原因有二:第一、西欧纺织工业家反对进口亚洲诸国的棉织品。东南亚的纺织品在西欧颇受欢迎、质轻、鲜艳、价廉,而且可以洗濯,因之一个时期大批输往西欧,结果英国纺织工业家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它通过法律,禁止进口印度棉织品。另一个原因是:很难找到可以在亚洲市场上出卖的产品,因为亚洲人对于欧洲商品不感兴趣。一句话,到 18 世纪末欧洲开始工业革命之前,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到工业革命后,欧洲用机器生产廉价的纺织品后,才向亚洲出口大宗纺织品。

随着世界规模的经济联系的加强,国际的劳动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地实现了。

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品,非洲提供劳动力(奴隶), 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则在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

但是这种劳动分工是以残酷的剥削为代价的。美洲出口的原料品是由种

植场上的奴隶生产出来的,巴西、西印度及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南部的种植场经济为世界市场提供大宗原料品,但是这些原料品的生产是建立在黑人奴隶制上面的。东欧之向西欧出口大宗粮食,也是以农奴制的发展为代价的。西欧对于粮食的需求,推动中欧及东欧的地主加强对于农民的剥削(一周要求农民在地主土地上劳动 6 天)。为了达到迫使农民完成徭役的目的,国家通过法律一步一步地限制农民移动的自由。最后,他们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奴。

但是,世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却给西欧带来无限的好处。西欧是世界贸易的指挥者和受益者。他们从奴隶贸易、甘蔗及菸草种植业以及东方贸易中收取最大的利润。最重要的是,新的全球贸易对于欧洲经济的刺激作用。如在前面已经谈过的,在 18 世纪晚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金全是从海外殖民掠夺及贸易中积累起来的,这次工业革命也是海外市场对于欧洲制造品的需要增长的结果。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在世界经济中跃居先进地位。

全球均势的变化在此期间,全球的政治关系也发生基本变化。西欧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不断扩张的伊斯兰教徒面前被封闭在西欧的小天地内了。相反地他们由于在南方控制了印度洋而包围了伊斯兰世界。另一方面俄国由于征服了西伯利亚而在北方包围了它。与此同时,西欧人由于他们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供自己经济榨取和殖民的广大领土,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抗伊斯兰教徒的能力。

这一切意味着全球均势的重大变化。过去,穆斯林世界曾经是强大势力,它向各个方向扩张——向东南欧,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向中亚及东南亚。而现在,则四欧列强崛起了,这个新的势力活动场所是全球,而不仅仅是欧洲。但是这个势力(先是西、葡,后来是荷、法、英)只能有效地控制新大陆——美洲及后来的澳大利亚,而在非洲、印度、它的势力只能达到沿海一带。在西非由于气候的不适应,西欧人尚未能渗透到腹地。在印度,西欧人到 1758 年为止,也只限于在沿岸从事商业活动,只有到 18 世纪末英国人才利用莫卧儿帝国的解体而开始征服印度腹地。

全球文化的交流 由于西欧向海外殖民扩张,这个时期全球文化交流也加强了。在新大陆,由于土著人或者被剿灭,或者被驱逐到穷乡僻壤,英国人就可以亲身把本国的文化带到新大陆去,然而即使这样,印第安人在格兰德河以北仍然对白人的文化发生影响。在初期接触时,印第安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很有自信,认为自己的文化至少与入侵的白人相等。1744 年在一次会议上白人建议印第安人把子女送到威廉斯堡接受欧洲型的教育,但是他们反对,甚至提出相反的建议:要求英国绅士送一二十打孩子到印第安人那里接受教育,并且相信印第安人会把他们教育成懂礼貌的人。因此,富兰克林在 1784 年写道:“我们称呼他们为野人,因为他们的风俗习惯与我们不同,我们认为我们的风俗习惯达到文明的极致,但是他们和我们也有同样的

想法。”白人诚然有组织,有人力,也有力量去剥夺印第安人,把整个大陆都接管过来,但是归根结底他们发现:他们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医 药中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许多特点,甚至在栽种食用农作物方面也从印第安人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印第安人对于拉丁美洲的文明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比如在建筑中使用砖坯,或者使用不锯的松木作为大梁或椽。甚至把一块毛毯披在肩上,也来源于印第安人。在拉丁美洲大多数地区盛行的罗马天主教,便是受到印第安人的信仰的强大影响。尽管印第安人的神的名称被取消了,印第安人还是把这些神的特性加到处女玛丽亚及圣徒身上。比如他们相信天主教的万神殿上的神像能治病,能左右天气,能保祐人们免灾,因为过去他们相信印第安人的神就是如此神通广大。

但是,从总的说来,西欧文化在新大陆基本上压倒了印第安人文化。至于在世界其它地区,由于历史文化条件之不同,对待西欧文化的态度

也有所不同。

土耳其人就很看不起西欧文化。在 17、18 世纪,当土耳其走下坡路时, 他们仍然轻视基督教徒。1666 年大维齐对法国大使说:“难道我不知道你们,不知道你们是一个不信教的人,是一头猪,一条狗,吃粪的吗?”

土耳其人之所以对于欧洲及欧洲人抱轻视,傲慢的态度,主要缘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长期仇恨和斗争。

在印度次大陆,当葡萄牙人在果阿立住脚之后,在 1560 年引进宗教裁

判所时,印度当地人对此十分反感。在 1600—1773 年间,有 73 个人由于信仰异教而被用火刑处死。印度人立即注意到这个宗教的如下弊端:它把人投入监狱,加以折磨并且活活烧死,只是因为这个人不信正统宗教。欧洲冒险家在印度的无法无天的狂暴行为,使印度人更加憎恶他们。一个印度人在1616 年告诉一个英国教士说:“基督教是恶魔的宗教;基督教徒酗酒;基督徒做了很多坏事;基督徒打很多人;基督徒好骂人。”

早期来华的西欧传教士,由于他们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有较高深的造诣,得到中国少数学者的尊敬,甚至成功地使他们皈依天主教,如明末学者徐光启,他不但信仰天主教,而且也向这些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但是大多数中国学者既拒绝西方科学,又拒绝天主教。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学者发现基督教在许多地方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

尽管中国人、印度人、土耳其人在这个时期对欧洲人的文明没有什么好感,欧洲人对于他们的印象却很好,他们首先很熟悉奥斯曼帝国,对它很尊敬、称赞和理解。

在 17 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又从土耳其转到中国。在 17 世纪及

18 世纪的早期,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要大得多,当西方人学到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及政治制度时,油然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中国被尊为一切文明的典范,这是由于它的孔子伦理学说,它的科举制度,它

的重视文治轻视军事征服,它的精美的手工艺品,其中包括瓷器、丝绸及漆器。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 年)赞美中国皇帝康熙“为超乎一切人之上的伟大的⋯⋯君主,是神一般的人,他靠智力管理一切,然而他也是靠教育取得品德和智慧的⋯⋯因而获得统治的权利”。

只有到 18 世纪中期以后,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才开始减弱,这部分地是由于一些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种种劣迹受到中国人民的仇视,也是因为欧洲人开始萌生侵略中国的野心。

正如欧洲人的兴趣在 17 世纪从土耳其转移到中国一样,到 18 世纪晚期,这个兴趣转到印度,有少数知识分子埋头于研究印度文化。欧洲一般公众在这以前很久就知道印度,并且由于读到关于德里的“大莫卧儿”的富有和豪华的报道而惊叹不止。在 1658 到 1660 年间,在德里当帝王家庭的医生、法国人弗兰索阿·伯尔尼尔看到著名的孔雀王座后,作了如下的描写:“大莫卧儿帝国皇帝有七个豪华的宝座,一个宝座镶满了钻石,其他的宝座有的用红宝石,有的用绿宝石或珍珠镶嵌而成。”

欧洲人对印度的文化的理解是从肤浅到深入。印度梵学家不愿意把他们的神圣的学问传授给外国人,但是也有少数欧洲人,主要是耶稣会神父们, 取得了梵文的知识,包括文学及哲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醉心于印度哲学, 正如莱布尼兹醉心于中国的文化一样。1786 年英国学者威廉·琼斯在孟加拉的亚洲学会上宣称:“梵文,不管它多么古奥,是有令人惊奇的结构;比希腊文更为完备,比拉丁文更为丰富,比二者中任何一个都更为优美高雅。”

1600—1760 年间,东西文化交流显然比以前有更大的进展。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开明专制,奥地利玛丽亚·特利萨及约瑟夫二世的开明专制,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之来华传播欧洲的自然科学,等等,从广义上言之,都是“西学东渐”的表现。但是这个时期“东学西渐” 也是很明显的。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之大量翻译介绍中国古代经典及文学、哲学作品,大大影响了欧洲知识界,可以这样说:这个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特点是:第一,东西文化是对等交流的;第二,“东学西渐”是以深层次的哲学及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而“西学东渐”,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对此后东方国家的近代化具有深远影响。这样,到 1760 年为止,世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如果说地理大发现之打破世界地区隔绝状态,是向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的目标迈进的第一步的话,那么 1760 年实现的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便是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