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该根据地是 1937 年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 115 师一部在聂荣臻率领下,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的,也是当时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包括平汉铁路以西,平绥铁路以南,同蒲铁路以东, 正太铁路以北广大地区。

1937 年 9 月下旬,八路军第 115 师在平型夫战役后,主力南下,该师副师长聂荣臻(10 月任师政治委员)率师独立团、骑兵营等部及地方工作团约3000 人进入该地区后,即遵照毛泽有关于五台山脉地区应使之成为重要的游击战争区域之一,现在就宜加紧准备的指示,着手进行创建根据地工作,在聂荣臻率领下,在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为进一步打开局面,他们分别向察南,冀西、五台和定襄,平山和盂县等 4 个地区展开,并组成工作团配合中共地方组织宣传抗日,发动群众, 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以及农、青、妇等抗日群众组织,建立政权,大力扩充部队和组织游击队、自卫队、义勇军。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恢复了十几座县城,开辟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边抗日民主根据地。11 月 17 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

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至 12 月,下辖 4 个军分区,各

军分区均建立 3 支队,每个支队下辖 3 个大队,每个大队由 1500 至 2000 人

编成。1938 年 1 月 15 日,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宋劭文任主任

委员。至此,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到 1940 年底,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到 20 余万平方公里,人

口约 1200 万,民主政权扩大到 80 余县,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在 8 年抗日战争中,晋察冀边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作战 28221 次,歼灭

日伪军 306614 人(另人民武装歼灭日伪军 28049 人):部队发展到 32 万亲

人,民兵 90 万人。解放战争时期,称晋察冀解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