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明

(一)关于定义

  1. 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具体原则,是指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所制定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于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 谨慎原则是《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企业在具体运用谨慎原则时,如对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情况 下,是按投资总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还是按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属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可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具体原则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也是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纳的会计政策,通常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其需要披露的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

  1. 合并政策,是指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母公司和子公司所采用会计政策是否一致等等。

  2. 外币折算,是指外币折算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汇兑损益的处理。例如,外币报表折算是采用现行汇率法,还是采用时态法或其他方法。

  3. 收入的确认,是指收入确认的原则。例如,建造合同是按完成合同法确认收入,还是按完工百分比法或其他方法确认收入。

  4. 所得税的核算,是指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是采用递延法,还是债务法或其他方法。

  5. 存货的计价,是指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例如,企业的存货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其他《企业会计准则》所允许的计价方法。

  6. 长期投资的核算,是指长期投资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

  7. 坏账损失的核算,是指坏账损失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企业的坏账损失是采用直接转销法,还是采用备抵法。

  8. 借款费用的处理,是指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即是采用资本化, 还是采用费用化。

  9. 其他,是指无形资产的计价及摊销方法、财产损溢的处理、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等。

  1. 会计估计,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企业为了定期、及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将企业延续不断的营业活动人为地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 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定期确认和计量。在确认、计量过程中,当记入的交易或事项涉及未来事项不确定性时,例如,关于未来事项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关于未来事项的影响或时间的不确定性,必须予以估计入账。

下列各项属于常见的需要进行估计的项目: (1)坏账;

(2)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 (3)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与净残值;

(4)无形资产的受益期; (5)递延资产的分摊期间; (6)或有损失;

(7)收入确认中的估计,等等。 3.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指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

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 额。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是假设与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即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而得出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本准则所指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是对变更会计政策所导致的对净损益的累积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利润分配及未分配利润的累积影响金额,不包括分配的利润或股利。本准则所指的留存收益,包括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各项目。

累积影响数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各步计算获得:

第一步,根据新的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 第二步,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的差异;

第三步,计算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第四步,确定前期中的每一期的税后差异; 第五步,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1. 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

整的方法。在追溯调整法下,应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调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也相应进行调整。

追溯调整法的运用通常由以下几步构成: 第一步,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第二步,相关的账务处理;

第三步,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第四步,附注说明。

采用追溯调整法时,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包括在变更当期期初留存收益中;如果提供可比会计报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应调整各该期间净损益各项目和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 视同该政策在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一直采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可比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本准则规定的追溯调整法,是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而不计入当期损益。

例如,1998 年 1 月 1 日以前,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对投资占被投资单位表决权资本的比例达到 50%及以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权益法核

算,而从 1998 年 1 月 1 日起会计制度要求,投资占被投资单位表决权资本的比例达到 20%及以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均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假设 A 公司 1996 年 1 月 1 日对 B 企业投资占 B 企业表决权资本的比例为 30%, 投资成本 300 000 元,按成本法核算。1998 年 1 月 1 日起改按权益法核

算。在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情况下,A 公司应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从 1996

年起按权益法核算,计算出假设新的会计政策,即假设权益法在 1996 年

已开始采用,1996 年至 1998 年 1 月 1 日留存收益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并与现有留存收益的余额,即按成本法核算时的留存收益的余额进行比较,计算出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 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1. 未来适用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在未来适用法下,不需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无须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企业会计账簿记录及会计报表上反映的金额,变更之日仍保留原有的金额,不因会计政策变更而改变以前年度的既定结果,并在现有金额的基础上再按新的会计政策进行核算。例如,企业原对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由于物价持续上涨,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改为后进先出法。假如该企业于 1996 年 1 月 1 日变更会计政策,1996 年 1 月 1

日存货账面余额为 890 000 元,这是在采用先进先出法基础上计算出的

余额。在采用未来适用法时,存货账面余额保持不变,仍为 890 000 元,

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从 1996 年 1 月 1 日及以后才适用,不需要计算

1996 年 1 月 1 日以前按后进先出法计算存货应有的余额,以及对留存收益的影响金额。

  1. 会计差错,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以下是常见的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1. 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则属于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2. 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例如,企业购入的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但在记账时记入了短期投资,导致账户分类上的错误,并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分类也有误。

  3. 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多估计或少估计了预计使用年限,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4. 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例如,企业应在本期摊销的费用在期末时未予摊销。

  5. 漏记已完成的交易。例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商品已经发出, 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均已满足,但企业在期末时未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入账。

  6. 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例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但该企业按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

  7. 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例如,在采用委托代销销售方式下,应以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如企业在发出委托代销商品时即确认为收入,则为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

  8. 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等等。例如,工业企业发生的管理人员的工资一般作为收益性支出,而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一般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企业将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计入了当期损益,则属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差错。

  1. 重大会计差错,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 10%及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如某企业提前确认未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 10%及以上,则认为是重大会计差错。企业发现的重大会计差错,如不加以调整,会使公布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不可靠,并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

报表阅读者的决策或判断。因此,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