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比别林斯基更卓越、伟大的俄国唯物哲学家、文学理论家、作家、革命民主主义者和农民革命家。他不仅达到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学的最高水平,而且有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革命人生,曾被人比喻为因偷火给人类而自己长期受苦的普罗米修斯。

他出身于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牧师家庭,18 岁入彼得堡大学语文历史系研究哲学、历史、经济学和文学,跟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接近,并开始钻研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大学毕业后他先是返萨拉托夫教中学语文,因思想进步遭学校当局非难,不久即被迫离校迁居彼得堡。1854—1862 年他主持《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以反专制农奴制为政治背景的美学、哲学、文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同时还积极与秘密革命组织“土地与自由社” 联系,广泛团结进步知识分子和军官,并写出了号召农民“拿起斧头来”推翻专制农奴制的革命宣言《农民的同情者向贵族统治下的农民致敬书》

(1861)。因此,沙皇政府于 1862 年捏造罪名把他抓起来关进彼得保罗要塞。在狱中,他积极组织绝食斗争,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写出了著名的革命小说

《怎么办?》。1864 年,沙皇政府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竟判处他服 7 年苦役和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监狱、苦役和流放的残酷折磨下,车尔尼雪夫斯基始终表现出不为威迫利诱所屈的高尚革命气节和不折不挠的坚定革命立场,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写出了诸如反专制农奴制的小说《序幕》(1865

—1868)和反唯心主义的论文《人类知识的性质》(1885)等著作。直到 1883

年,他才被获准移居阿斯特拉军,但长达 27 年的非人折磨,已完全摧毁了他的健康。1889 年他获准返回故乡萨拉托夫后不久便不幸逝世。对此,恩格斯曾愤怒地说,把这个“对俄国有无数贡献”的“伟大思想家”“长期流放在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之间而对他施行慢性暗杀,将永远成为‘解放者’亚历

山大二世的可耻的污点”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革命立场,除基于平民出身、革命思想影响和如火如荼的解放斗争要求外,还源于他是个坚定而具辩证因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1860)、《资本和劳动》(1860)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他从 50 年代起直到 1888 年,始终保持着完整的哲学唯物主义的水平,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则,并对资本主义痼疾进行深入分析、批判;同时,还看出了黑格尔学说的两重性及其结论的狭隘和微不足道, 坚信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反动时期只能暂时阻碍必不可免的进程。不过, 由于俄国生活的落后,他还不能够上升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他幻想通过旧的、半封建的农民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虽跟傅立叶、欧文的阶级调和论不同,其实质也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幻想。

跟哲学观念紧密联系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和文艺批评也具有战斗的唯物主义性质。在革命民主主义美学代表作《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一书中,他针对当时流行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提出了“尊重现实生活”、“美就是生活”等唯物主义观点,并强调文学要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判断生活,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在谈到审美标准时,他还辩证地指出不同社会集团对美有不同的要求。在长篇文学批评论著《俄国文学的果戈理时期的概观》(1855—1856)中,他更运用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概括分析俄国 30—

40 年代文学史实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捍卫和发展了果戈理时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不过,囿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不彻底性,他的美学观也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和资产阶级人性论因素。如认为艺术美只是自然美的苍白的复制,人在本性上就热衷吃住睡逸和恐惧死亡等。

长篇小说《怎么办?》(1863)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美学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怎么办这个时代问题的形象回答。小说的副标题“新人的故事”显示了作品的思想主旨—— 由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用革命的方法推翻地主资本家的专制统治,建立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它描写了“普通的”和“杰出的”两类“新人”。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薇拉是“普通的”“新人”。他(她)们出身平民家庭, 有科学唯物精神,刻苦求实态度和自由、民主追求。他(她)们以“合理的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和行动准则,主张应在他人幸福的满足中求得个人幸福的实现,并据此创办了一个资金、生产、利润全属集体所有的缝纫工场——以破产的农村公社为组合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组织。作为代替贵族的平民知识份子,他们实际对社会起着资产阶级的革命启蒙教化作用。以拉赫美托夫为代表的职业革命家,则属“杰出的”“新人”。作者说,这样的人当时数量虽不多,但却是革命的发动、组织和领导力量,是“茶中的茶素”,“原动力的原动力”。拉赫美托夫是出身贵族的叛逆者。为准备和组织革命,他一方面积极钻研革命理论,一方面密切联系人民,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革命约束和锻炼——如捐弃自己的田产收入,放弃个人的爱情追求, 练习接受各种酷刑考验等。囿于审查条件,拉赫美托夫的形象尽管只有一个大致轮廓,而且在处理爱情和革命关系的问题上还存在着机械的、非辩证的观念,但却是教育和鼓舞过千万革命人民的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资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典型。

① 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497 页。

小说是在条件恶劣的监狱中仅花费 4 个月时间赶写出来的,来不及进行精心艺术加工,为应付审查还需故布惊险和疑阵,但在明暗结合的情节结构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方面,仍表现了作者的高度艺术技巧和匠心。

小说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和轰动。列宁认为它是“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的“真正的文学”①,并说他和哥哥都是在它的鼓舞和影响下开始投身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