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和雪莱

  1. 拜伦和雪莱的生平和创作特色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和波希·比西·雪莱(1792—1822) 同为 19 世纪初期欧洲最伟大的民主革命诗人及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

他俩都出身英国贵族家庭,都生活在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年代,又都上的是英国名牌大学(拜伦上剑桥、雪莱上牛津),而且又都因写作反社会、反宗教的作品为当局所不容——拜伦因创作讽刺上流社会生活的诗集《懒散的时日》(1807)遭反动评论界围攻;雪莱因出版论证上帝不存在的哲学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1811)被牛津大学开除。投身社会后,他俩还都因积极支持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公开声援工人斗争和愤怒揭发社会黑暗而屡遭当局迫害,以致不得不被迫先后流亡异国。拜伦于1816 年离开英国,先到瑞士,后定居意大利,积极参加意大利烧炭党人反奥地利统治的民族革命斗争。1823 年意大利革命失败后,又渡海去希腊全力支持希腊人民反土耳其统治的解放斗争,被推举为总督,成为希腊民族革命斗争的领袖,不幸翌年患病逝世。雪莱于 1818 年离开英国,也定居意大利,而

且也积极支持意大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不幸 1822 年在一次航海中遇风暴逝世。

恩格斯把雪莱称作“天才的预言家”,赞誉拜伦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社会”①。鲁迅也称拜伦的诗歌“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①。但在“神圣同盟”残酷镇压欧洲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拜论因受资产阶级英雄史观影响,个人生活又十分不幸,故其作品在全面深刻地愤怒揭发社会黑暗和高亢激越地号召进行自由抗争的同时,往往具有孤独、忧郁情绪;而雪莱则因深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家庭生活又一直幸福美满, 故其创作总是充满光明乐观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