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

比普希金稍后的俄国作家莱蒙托夫,也同属跨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著名诗人。他虽只活了 27 岁,成熟的创作期仅有 4 年,但留下的创作遗产却相当丰富精湛。早在浪漫抒情诗《孤帆》(1832)中,他便称自己跟拜伦一样同属“不容于这个社会的飘泊者”,是命运身世犹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隐没的一叶孤帆。在浪漫剧《假面舞会》(1835)中,他进而把主人公描写成一个因反抗社会而遭贬抑的悲剧性人物。在给他带来流放命运的震动整个俄国诗坛的政治诗《诗人之死》(1837)中,他更把揭发矛头愤怒地直接指向宫廷显贵,说他们是“蜂拥在皇座前的贪婪小人”,是杀害普希金和“自由、天才与光荣的刽子手”。他的代表性浪漫主义著作是描写一个力求摆脱修道院监狱般生活的少年僧侣悲剧的长诗《童僧》(1839)和描写一个因反抗上帝而遭贬黜的天使形象的长诗《恶魔》(1829—1841)。两部作品都充满深邃的主观激情和象征手法,都塑造了非凡环境中的非凡人物,而且都把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为作品的描写中心,并开创了俄国文学心理描写之先河。不过,前者的主人公主要还是一个为摆脱修道院(实为社会象征)的监狱般生活而不懈斗争的自由战士;后者的主人公则成了一个比“拜伦式英雄”更痛苦和更带否定性的骄傲而孤独的叛逆者;他——恶魔是“天国的仇敌”,且永不愿跟上帝和解,但在斗争中却找不到任何帮手,看不到胜利希望。他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但却“鄙视和憎恨他所看到的一切”

(包括美丽的大自然在内)。在此,他只能带着深沉的痛苦,永远孤独地在高山、大海、天空中徘徊。童僧和恶魔的形象,都显系当时反抗专制统治或既反专制又脱离人民的贵族青年的象征性体现。

莱蒙托夫从事创作的时期,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俄国“自然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已登上俄国文坛,并很快形成了俄国文学的主流。受时代影响, 莱蒙托夫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也与日俱增。长诗《波罗金诺》(1837)以1812 年的卫国战争为题材,表现人民是战争的真正英雄,描写了众多历史的现实主义场面。叙事诗《瓦列里克》(1840)以战役参加者的身份,更真切地描绘了战争中的一切细节。他唯一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39—1840) 描写一个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生活的贵族青年皮却林,因在反动的专制社会条件下看不到出路,充沛的精力和过人的才智又得不到合理发挥,结果只能在残忍的玩世不恭中浪费掉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故事。小说展现了主人公的复杂性格,描绘了高加索的动人景色,心理分析细致,情节结构完美。主人公皮却林既是一个骄傲孤独、一事无成的“恶魔”,更是一个不站在政府一边、也不站在人民一边的贵族“多余人”。这就使小说更进而成了一部带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著作。正如鲁迅先生在谈到普希金、莱蒙托夫与英国诗人拜伦的异同时所指出的那样,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同汲其流,而复殊别”①。

① 鲁迅:《摩罗诗力说》(1907 年),《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89—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