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雷

跟狄更斯齐名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庇斯·萨克雷(1811

—1863)生于富有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家庭,但 4 岁时即父死母改嫁,靠

大宗遗产由监护人送回英国上学。他 1833 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曾主办过《国旗》周刊,去巴黎攻习过美术,还曾当过伦敦《立宪报》驻巴黎记者。后来, 存放他父亲遗产的银行宣告破产,他只得放弃豪华生活,靠写稿谋生,还不时到英国和美国各地去作演讲。因积劳成疾,年仅 52 岁便患心脏病逝世。

萨克雷自幼醉心文学艺术,自 1833 年起便在报章杂志上用笔名发表文艺散文,还自绘插图出版描写各种骗子、冒险家和犯罪行为的小说。但直到用真名发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名利场》(1848)后,他才一举成名。接着, 他又写成了揭露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保守虚伪的长篇小说《潘登尼斯》

(1848—1852),反映英国“光荣革命”后保皇党人搞复辟活动的历史小说

《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1852)和表现中产阶级势利风习的长篇小说《纽

克姆一家》(1853—1855)等。在散文、特写、诗歌方面,萨克雷也有较大成就。诗集《歌谣集》(1849)、小品文集《转弯抹角的随军》(1863)、演讲集《英国幽默家》(1853),特别是由 45 个特写组成的讽刺英国社会各阶层势利嘴脸的《势利者集》(1847),直到现在仍拥有大批读者。萨克雷作品的明显不足是结构常失于松散,对社会丑恶也常专注嘲讽而很少作本质探究,而且 50 年代后作品的批判力度也大逊于以前。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 是突破当时流行小说常规而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名利场》。

萨克雷把小说命名为“名利场”,并以“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为副标题,是因为他认为他所描写的这个社会乃是一个“穷凶极恶,崇尚浮华,而且非常无聊的地方,到处是虚伪欺诈,还有各式各样的骗子”。小说以穷画家夏泼的女儿蓓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生活历程为主线。描写她把别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都只当作自己追逐名利的工具,先是引诱肥头大耳的殖民地收税官乔斯,继又跟有钱的老处女克劳莱小姐的宠侄、赌棍罗登私奔, 后又巴结有财有势的老流氓斯丹恩勋爵。为猎取金钱地位和挤进上流社会, 她冷酷自私,虚伪狡诈,窥测方向,出卖色相,左右奉承,搔首弄姿⋯⋯无所不用其极。但只因跟斯丹恩勋爵的暧昧关系被揭穿,便很快被上流社会踢出门外,弄得声名狼藉,晚年靠儿子供给的少量生活费,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作者尽管把蓓基称作“爱虚荣、图享受、没心肝的女儿”,但对她的身世、处境和结局又明显抱同情态度。她是英国贵族资产阶级道德风尚的实践者,同时也是它的直接受害者。通过她,小说主要讽刺和揭露崇尚浮华,追名逐利,以财势为生活宗教的英国贵族资产价级社会。这里有满身铜臭、虚伪透顶的大老板奥斯本,有出身名门、荒淫靡烂、连“爵位也从牌桌上赢来” 的大贵族斯丹恩,有因吸食殖民地人民血汗而脑满肠肥的寄生虫乔斯,有为争夺家财而视骨肉为仇敌的克劳莱,还有众多心灵空虚、品德恶劣的纨绔子弟、牧师、军官⋯⋯。他们组成了一个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名利场”,蓓基只不过是被这名利场所腐蚀、吸引,并采用其惯用手段向上爬的“外来”冒险家。

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是善于从环境的变化中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蓓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体体现了环境与性格发展关系的女性形象。在她以前,妇女形象多是不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只忠于自己的善良或丑恶的理想模式。而蓓基的性格,则紧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平克顿女校半教半读时, 她对社会还有反抗行动。到爱米丽亚家作客时,她已表现出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和向往。在克劳莱家当家庭教师时,她尚只求能左右或控制家庭环境;到巴黎和伦敦后,她便完全走上了招摇撞骗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