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文学

19 世纪中期南亚各国的文学,以印度成就最大。印度从 16 世纪开始便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人民苦难深重,文学发展也受阻碍。1857 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虽然失败后印度正式纳入了大英帝国的殖民版图,但是, 这次起义促进了印度民族新的觉醒。此后,随着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印度近代文学逐渐产生。

印度是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西方殖民者入侵印度,孟加拉地区首当其冲,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的思想也传播得最早。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而又具有反殖民、反封建意识的孟加拉知识分子首先组织社团,出版报刊, 发表内容与形式都和旧文学不同的新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如孟加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有拉姆摩亨·拉易(1772—1833)的散文集《耶稣箴言》,清新流畅,充满爱国情感;伊希沃尔·金德尔·维德亚萨格尔(1820

—1891)的散文作品《瓦苏代沃传记》、《威达尔二十五》,明快生动,为新的语言文学作出了贡献。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1824—1873)创作的十四行诗,为新诗开辟了道路;比哈里拉尔·恰格尔沃尔迪(1835—1874) 的《孟加拉美女》等抒情诗热烈地讴歌祖国,抒发了渴望独立的愿望;迪拉本图·米特拉(1829—1874)的剧本《靛蓝园之镜》,反映了印度种植工人深受压榨及其对殖民者的反抗;拉姆纳拉锡·德尔格尔登(1822—1886)的社会剧《高贵门第》(1854),猛烈地批判了封建世俗;他是最早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作家,被称为孟加拉戏剧的开创者。

在小说方面,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1838—1894)以他的 18 部长篇小说而成为孟加拉近代小说的创始人。他的不少作品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如《毒树》(1872)、《科莫拉根多》都是描写孟加拉人民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痛苦生活。他还写了许多历史小说,借古喻今,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如他最初的小说《要塞司令员的女儿》(1865)写 17 世纪印度人民同阿富汗侵

略者的斗争,他最著名的小说《阿难陀寺院》写 1772 年出家人起义的故事, 都富有现实教育意义。《阿难陀寺院》中有一首《礼拜母亲》的颂歌,表达了印度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被广为传诵,成为印度人民争取解放的战歌,1905 年泰戈尔把它谱成歌曲,1950 年前一直是印度国歌。般吉姆的小说常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民族英雄形象,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对以后的泰戈尔、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和普列姆·昌德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印度的印地语文学在 19 世纪中期以后也日益兴盛起来。这时的创作都和民族民主运动紧密相连。如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帕勒登杜·哈里什·钱德拉(1850—1885),他的独幕笑剧《按吠陀杀生不算杀生》(1873)对虚伪的封建王公、大臣、婆罗门、祭司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印度的惨状》(1880) 和《蓝色的女神》(1881)等戏剧以民族形式表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 9 个剧本,改编、翻译了 10 个剧本,还写了不少散文和诗歌。名诗《巴拉特——杜尔大沙》强烈地谴责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给印度带来的深重的灾难:“在英国人的统治下安乐享受应有尽有,可是国家的财富也被吮吸得什么也不留。”“物价飞涨,疾病蔓延,死亡频临,⋯⋯印度的忧伤把一切都吞并。”他还通过办杂志,结识、培养了一批知名作家。他的文学活动有很大影响,因此被人们誉为“印度的月亮”。

19 世纪中期乌尔都语文学的杰出代表有迦利布(1797—1869)和纳兹尔

(1836—1912)等人。迦利布有很高的古代文化修养,早期诗歌存在脱离现实、追求形式的倾向,后来写了很多反映社会生活、宣传自由平等的作品, 特别是他晚年的诗作表现了 1857—1859 年民族大起义失败后的切身感受,写得很动人。他的《书信集》用民间口语写成,通俗易懂。他在印度人民中享

有很高的声望。纳兹尔著述甚富,以社会小说成就最高。他的《新娘的明镜》

(1869)是乌尔都语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此外,沙尔夏尔(1846—1902) 用乌尔都语写成的《自由幻想的故事》(1878),也丰富了印度近代小说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