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茨凯维支和曼佐尼

  1. 密茨凯维支

波兰浪漫主义诗人、民族解放运动革命家亚当·密茨凯维支(1798— 1855)生于今属白俄罗斯的诺夫戈罗德近郊农村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是曾参加过 1794 年民族起义的律师。他从小接触贫苦农民和民族民谣,深受爱国思想熏陶。早在大学时代,他便积极参加爱国活动,是秘密革命组织“爱学社”和“爱德社”的领导人之一。任中学教师期间所写的抒情诗《青春颂》

(1820)号召青年们起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生活。1822 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以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歌谣和传说”为主体,借浪漫幻想形象,表达了人民对真理和美好生活的追求。1823 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收集了长诗《格拉席娜》和诗剧《先人祭》第 2、4 部(第 1 部只有残稿)。前者写 14 世纪立陶宛女英雄格拉席娜为保卫祖国而女扮男装率队跟日耳曼十字军骑士誓死战斗的故事。后者借民间超度亡魂的祭祀仪式描写农奴亡魂向地主鬼魂复仇,并借青年古斯塔夫被恋人贵族小姐抛弃的情节,谴责封建等级制度和抒发自己的失恋痛苦。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抗争精神,同时也确立了诗人在波兰和欧洲的显著地位。

1823 年,密茨凯维支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逮捕。1824 年被流放到俄国。在俄国,他跟十二月党人建立了关系,结识了普希金等进步作家,还写出了叙述立陶宛爱国者计歼日耳曼骑士团的英雄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

(1828)。1829 年他被迫离开俄国来到罗马,1830 年听到华沙反俄起义的消息,便立即整装 回国参加起义,但中途被阻。起义失败后,他随流亡的起义战士来到德累斯顿,写出了谴责沙俄统治者阴险残暴、揭露波兰显贵为虎作伥及歌颂爱国青年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诗剧《先人祭》第 3 部(1832)。

1832 年后,他定居巴黎,主编进步刊物,并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叙事

诗《塔杜施先生》(1832—1834)。叙事诗以 1811 年和 1812 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立陶宛两大仇家的年轻一代塔杜施和杜霞的恋爱及这两个家族的争斗与和解,描绘了波兰贵族的生活和矛盾,表现了波兰爱国者消除宿怨, 跟人民一道共同反对沙俄侵略者的斗争。叙事诗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同时,对农村生活、自然景色和人物形态也作了真切生动的描绘,表明作者这时已从浪漫主义大步向现实主义过渡。

此后,诗人虽曾一度受神秘主义的宗教思想影响,甚至放弃了写作。但1848 年欧洲革命高潮时期,他仍在意大利组织波兰志愿军与沙俄作战。1855 年俄土战争爆发时,他又到土耳其组织志愿军,不幸染瘟疫逝世。

鲁迅先生称密茨凯维支“是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①。这是对终身为祖国自由独立而斗争的诗人的最准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