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多菲和安徒生

  1. 裴多菲

19 世纪匈牙利的著名革命诗人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曾被鲁迅先生盛誉为是用自己的行动和鲜血来实践“为爱而歌,为国而死”①的英勇战士。他生于一个农村屠户家庭,没有读完中学就独自出外谋生,当过兵,做过演员,流浪过很多地方,自幼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分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和苦难。1844 年他来到首都佩斯担任《佩斯时装报》的助理编辑,1846 年组成匈牙利第一个作家团体“十人协会”,还团结进步作家创办了文艺刊物《生活场景》,高举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旗帜,积极开展反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1848 年,当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他便率领首都佩斯的激进青年,于 3 月 15 日发动了旨在推翻哈

布斯堡王朝封建统治的起义,不幸翌年 7 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仅 26 岁。

裴多菲于 1842 年开始写诗。早期作品如《谷子成熟了》(1844)、《树上的樱桃千万颗》(1844)等带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已成了在匈牙利各地广泛流传的民歌。讽刺长诗《农村的大锤》(1844)用辛辣的语言讥笑了旧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和浪漫主义史诗中的夸张矫揉风格,表现了对贵族地主的轻蔑和憎恨,曾推动过匈牙利民族诗歌的发展。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英雄叙事长诗《亚诺什勇士》(旧译《勇敢的约翰》,1844)通过主人公—— 贫穷的青年牧羊人亚诺什,为追求幸福的生活和爱情,历尽贫困、黑暗、大海、巨人国和寓言洋的严峻考验,终于到达仙人国,并找到爱人伊露斯卡的故事,表现了诗人向往美好世界的热烈愿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高度歌颂。被鲁迅先生赞誉为是“匈牙利的一部杰作”①。

1846 年后,诗人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诗歌创作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主要表现个人的反抗、追求,转向主要表现阶级和民族的革命抗争。1846 和 1847 年所写的诗歌如《匈牙利贵族》、《镣铐》、《我梦见流血的日子》、

《以人民的名义》、《致十九世纪诗人》、《自由与爱情》等,都洋溢着渴望战斗的革命热情和对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的赞颂,有的还直接号召奴隶们起来粉碎枷锁,打倒专制制度。那首脍炙人口的著名短诗《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更集中表现了诗人“为国而死”的革命决心和 19 世纪匈牙利革命志士们的共同心声。1848 年革命起义时期,诗人一手持枪,一手握笔,在紧张的战斗间隙,更写出了如《民族之歌》、《大海沸腾了》、《自由颂》、《把国王吊上绞架》和长诗《使徒》等激励人民跟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到底的革命诗篇。其中,《民族之歌》曾于起义爆发的清晨,作为革命檄文,在佩斯的民族博物馆由诗人当众朗诵。代表作长诗《使徒》描写一个因谋杀国王而最后被处死的革命家锡尔维斯特的崇高形象。他的献身精神及其所经历的种种艰苦斗争生活,更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信心和对专制暴政的无比憎恨,同时也使作品成了匈牙利人民为自由解放而誓死斗争的光辉史诗。到 1849 年,当革命起义遭奥地利军队残酷镇压濒临失败时,诗人仍在《老旗手》、《投入神

①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98 页。

① 鲁迅:《致孙用》(1931 年 11 月 13 日),《鲁迅书信集》,第 290 页。

圣的战斗》等诗作中鼓励战士们誓死战斗。

除诗歌外,裴多菲也写过小说和戏剧。他追求的尽管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斗争中尽管也难免有时陷入“淡淡的哀愁”,但他誓死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革命斗争精神,他对反对统治阶级的深刻憎恨,他对革命斗争的热情号召和积极投入等等,却使他高踞于世界革命作家的光辉行列,并永远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