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作为古文向现代白话散文过渡的桥梁,则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体。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接受传统的封建儒家教育。1889 年中举。翌年秋奉康有为为师,始习经世济用之学,并协助康有为著书立说。1895 年至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动各省应考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改良派救国纲领。时号“康梁”。后在上海、湖南等地宣传变法。1898 年春入京襄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发起戊戌维新。失败后,逃亡日本,以办报、著述为业,继续从事改良主义活动,鼓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史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北洋军阀时期,曾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晚年脱离政界,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除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堂任课和在各地巡回讲演外,全力从事学术著作。一生著述约二千万言,收于《饮冰室合集》。文学创作除诗文外,还有小说、戏剧、翻译等。

梁启超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大宗。而最能代表他的散文成就、最有影响的,是他于 1896 年至 1905 年在他所创办的《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体散文。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自己解释说: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练。至是自解放,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因新文体的写作,在《新民丛报》时期达到顶峰,又被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有政论,如《变法通议》就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全面提出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 反复论述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详论博辩,说理深透;有传记,如《殉难六烈士传》记叙在戊戌政变中牺牲的谭嗣同等人的生平事迹, 叙事谨严,性格传神,语言简炼;还有内容、形式多种多样的大量杂文,如

《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过渡时代论》等,议论风生,感情充沛,气势奔放,鼓动性强。

写于 1900 年的《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文中针对帝国主义把中国称为“老大帝国”的嘲讽,描述了一幅未来的少年中国的美妙图景,表现了对祖国繁荣富强的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篇文章酣畅淋漓,一泻千里,或奇或偶,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或古或今, 运用比喻、夸张、排比、重迭、反复、递进等多种修辞手段,文言、口语、外来新词新语间杂并出,句式自由多变,极具艺术魅力。试看其结束语,以见一斑: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

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千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的诗歌大都作于流亡日本之后,今存古近体诗 360 多首,词 60 多首。他的诗,如《去国行》、《雷庵行》、《读陆放翁集》、《澳亚归舟杂兴》、《自励二首》、《志未酬》、《太平洋遇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爱国歌四章》、《举国皆我敌》等等,抒发了被迫流亡的愤慨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切之情,表现出变法图强的抱负和献身事业的精神,充满着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的情调。在艺术形式上也显示了“诗界革命”的精神,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直抒胸臆,不拘格律,朴实晓畅,并能以新词新语入诗。如《爱国歌四章》之一:

泱泱哉我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我中华! 结我团体,真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与《少年中国说》同样慷慨激越的爱国感情,和他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诗句长短错落,自由抒写,体现了诗体解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