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佐尼

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1785—1873)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意大利遭受奥地利、西班牙奴役,封建君主实行割据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继 1821、1822 年贵族自由派领导的秘密革命团

① 鲁迅:《〈奔流〉编校后记》(1920 年),《鲁迅全集》第 7 卷,第 552 页。

体烧炭党的起义,1831 年成立的马志尼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青年意大利” 又在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斗争。反映在文学上,便是强调文学应诅咒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抒发人民渴望独立自由愿望,及用诗歌、历史剧、历史小说等体裁来讴歌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涌现。作为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曼佐尼出生于米兰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深受著名启蒙思想家的外祖父及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长于用借古喻今和象征手法歌颂爱国精神,号召人民为争取祖国解放而战斗。但囿于意大利资产阶级的软弱和作家本人的基督教信念,他又常在作品中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跟基督教的平等博爱教义揉合在一起,并企图以此来解决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表现了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历史局限。

他早期主要写诗歌。《自由的胜利》(1801)用象征手法歌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赞颂自由平等对封建暴政和异族统治的胜利。《利米尼宣言》

(1815)号召一切爱国者团结起来,为意大利的复兴而战斗。《一八二一年三月》(1821)歌颂烧炭党起义中牺牲的战士。但《圣歌》(1812—1822) 和《五月五日》(1821)却宣扬基督教的崇高理想,并在哀悼拿破仑逝世中流露出神秘的天命观。

他在 20 年代前后所写的历史悲剧,用借古喻今的手法,谴责封建专制和异族奴役,表达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切。《卡马尼奥拉伯爵》(1816—1820) 以 15 世纪威尼斯和米兰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为题材,写农民出身的统帅卡马尼奥拉品格高尚,屡建战功,但最后却成了封建君主政治阴谋的牺牲品。《阿德尔齐》(1822)以 8 世纪法兰克王查理大帝对伦巴第的入侵为题材,写被奴役的人民绝不能期待侵略者恩赐自由。前者揭示封建内讧和四分五裂是意大利民族蒙受灾难的根源。后者对异族侵略进行了愤怒谴责。但前者又在很大程度上把卡马尼奥拉的遭遇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天命,而后者也同时在宣扬抽象的博爱精神。

曼佐尼的代表作是以 17 世纪 30 年代西班牙统治伦巴第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约婚夫妇》(1821—1823)。小说描写互相爱慕的农村纺织工人伦佐和鲁齐娅正准备结婚时,突遭意欲霸占鲁齐娅的地主堂·罗德里戈迫害, 伦佐被迫流亡米伦,鲁齐娅躲进了修道院。罗德里戈又买通当地大寨主把鲁齐娅劫持到山寨。但大寨主在一个红衣主教的启迪和鲁齐娅的纯洁感动下, 却幡然悔悟,决心改邪旧正。他没把鲁齐娅交给地主,而是护送她到米兰, 让她跟历经饥民暴动、瘟疫和其他折磨的伦佐结成美满婚姻。小说借古喻今地表现了 19 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奴役下意大利人民的悲惨处境。抨击了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封建主给意大利带来的种种割据、内讧、凋敝及饥荒、瘟疫等严重灾难,提出了意大利争取独立自由的迫切社会问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但小说把主人公的幸福结局建立在基督教仁爱思想的感召和让江洋大盗立地成佛的基础上,却又鲜明表现了作者企图用道德感化或自我完善方法以调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的幻想和局限。

小说在充满爱国激情,密切联系社会生活,采用历史小说形式及安排意外情节方面,都充满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色彩。但在展现意大利人民的悲惨处境,揭露异族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严重罪行及塑造真切生动的人物性格(如伦佐的朴实憨直,鲁齐娅的纯洁善良)方面,又明显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因素。它为意大利历史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它的影响下,意大利接连产生了许多表达民族复兴理想的优秀历史小说。

写完《约婚夫妇》后,曼佐尼主要从事文学理论、语言、历史的研究。著有《论浪漫主义》(1823)、《论意大利语言》(1845)、《1789 年法国革命和 1859 年意大利革命》(1868)等著作。晚年被任命为参议员,并曾担任意大利王国语言统一委员会的主席。